“三好生”不评了,替代评价行吗
据北京日报报道,从新学期开始,在北京实验二小,沿用数十年的三好学生评选将被一套更具体、量化的多元评价体系取代。这套体系名为“10+N+1”,其中“10”代表美德,如爱心、爱国、诚信、合作、乐于助人等,以鼓励孩子全面发展;“N”指获得区级以上科技、文体等奖项;“1”指专长或特长,以激励孩子发挥自身优势。这套新标准将与小升初推优衔接。
社会在发展,人性多元化,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准当然需要同步多元。“三好”标准因为过分强调诸如“分数、身体”等看得见的硬指标,而忽视“诚信、爱心”等涉及人内心的软素质的考量,显然已经远远不适用于新时代对人的要求。所以,“三好生”这种评价体系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10+N+1”评选标准,显然针对的是这一点。
但细细分析,“10”是指爱心、爱国、诚信等道德指标,“N”指所获奖项,“1”指专长特长,这些项目其实都在三好生评选标准之列,只不过将过于笼统的“三好”标准细化了而已。既如此,新的评价体系便落入“换汤不换药”的彀中。可见这并非最佳的评价机制。在没有找到最佳的评价机制代替之时,轻易放弃“三好生”评定,我觉得有点草率。何况,“三好生”评比已深深扎根于孩子心中,其作为榜样的激励作用、对其他学生荣誉感的引导培养作用,不应被轻易抹杀。
“10+N+1”评选标准本身是一个不错的制度设计,对于引导学生个性发展、创新教育模式等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问题是,这个标准所追求的,仅仅是想通过自身的改革和创新为教育做点事情,而忽视了人们对“三好生”评比诟病的最主要原因:该评比散发出扑鼻的功利味。不在褪去“三好生”的功利色彩上动脑筋,不想方设法打破“三好生”的加分、保送等特权,不从体制上让“三好生”回归到“仅仅是一种荣誉”的本源,有关改革就只能是关起门来尝试一次的“前卫实验”。
江苏仪征 晴川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