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奖状 承载光荣历史激励接续奋斗
在临海市尤溪镇沙衣辽村,有一张奖状被当地村民珍藏了63年之久,它承载了上世纪50年代沙衣辽村一段光荣的历史,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沙衣辽人接续奋斗。
临海市尤溪镇沙衣辽村支部书记 林士立:(办公楼)搬4次,奖状依旧保持它的原样。
在临海市尤溪镇沙衣辽村村部,一张发黄褪色的奖状挂在醒目位置,村支部书记林士立像宝贝一样精心保管着。
临海市尤溪镇沙衣辽村支部书记 林士立:
这就是我们红色的家当,国务院(颁发的)奖状,奖给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浙江省临海县花园人民公社沙衣辽生产队,那时候是周恩来签字的。
对于这张奖状的故事,今年81岁、时任沙衣辽生产队第二任支部书记的应友清记忆犹新。
沙衣辽村位于尤溪镇东南部,四周被群山包围,交通不便,土地贫瘠。上世纪50年代,物资匮乏,村民温饱都无法保证。为解决吃饭问题,沙衣辽生产队决定开垦山地种植番薯,并就地取材掏取山洞里的蝙蝠粪作肥料。
时任沙衣辽村第二任支部书记 应友清:那时肥料比较缺,蝙蝠粪在山间岩洞里面,蝙蝠居住这些地方,(我们去)挑(蝙蝠粪做肥料)。
1958年,全村500多人齐上阵,肩挑手扛,精心养护,种下的400多亩番薯获得大丰收,亩产突破万斤。
时任沙衣辽村第二任支部书记 应友清:村跟村挑战的,你的村(种的产量)高,还是我的村高,当时产量都万把斤一亩。
沙衣辽的番薯种植经验迅速推广到全临海。1958年12月,沙衣辽生产队第一任村支部书记应礼满受邀参加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大会,领回了这张奖状,回村那天,全村村民敲锣打鼓,翻山越岭前去迎接。
时任沙衣辽村第二任支部书记 应友清:(奖状)字朝你那边,两手这样抱住,我们这边锣鼓敲起来接他回来,还牵着大红牛。
“礼满上北京,番薯种了万把?”,当时的这句顺?溜一直流传到现在,这张奖状也被沙衣辽村珍藏至今,激励着一代代沙衣辽人接续奋斗。
临海市尤溪镇沙衣辽村支部书记 林士立:坚韧,还是勇气,都是现在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任接一任地做下去。
接力棒传到林士立手上已是第七任,如今,他正带领沙衣辽村民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和乡村旅游,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阔步迈进。
临海市尤溪镇沙衣辽村支部书记
林士立:把旅游搞好了,村里面可以推销茶叶,放在驿站里面卖,还有土特产,还有做点小生意,集体经济搞大以后,老百姓自然收入就高。
一张奖状,承载光荣历史,激励接续奋斗。接力棒,一代一代传下来,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