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做了17年清华校长,管理着巨额庚子退款,晚年却无钱买药

声明:本文为教育痞子原创首发,转载必须注明出处,否则将投诉到底!
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这么一个人。他本人从来没有被称为“大师”,但在他的任内,却为清华、西南联大请来了众多大师,朱自清、陈省身、吴宓、胡适、饶毓泰、冯景兰、钱钟书、陈寅恪、傅斯年、钱穆、冯友兰、叶企孙......这一长串名字都曾在他治下的清华及西南联大任教。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1931年冬天,梅贻琦先生就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发表了著名的“大楼与大师”言论,时至今日,这句名言依然振聋发聩。也是从这一天开始,清华的命运与梅贻琦先生紧紧相连,由此揭开了梅贻琦先生传奇清廉的一生!

1889年12月,梅贻琦出生于天津。他家境贫寒,但学习刻苦,自幼熟读经史,且善背诵。1909年,梅贻琦考取了美国庚子退款第一批留美生。1914年,毕业于美国吴士脱理工学院,获电机工程学士学位。由于家庭原因,梅贻琦获得学士学位后,放弃了在美国继续攻读研究生的机会,于1915年回到清华物理系任教。在清华,梅贻琦先后担任过教学、行政等多个职务,任职过程中逐渐坚定了梅先生办好教育的决心。

庚子退款留美生合影
当时的清华,由于美国每年按时拨付庚子退款,经费来源较为充裕,不像其他大学需要军阀“施舍”教育经费,所以其办学有相当的自主性,这些条件又促使清华形成了具有独立精神的校风与学风。而这种特征较明显的反映出来的一个例证,即是20-30年代初期,清华大学出现的几次大规模的学校风潮。其中,清华校长多次易人,竟有十几任之多,甚至出现清华几年没有校长,由校务会议维持的尴尬局面。
在这样的环境中,1931年冬天,42岁的梅贻琦接掌了清华校长职务,直到1948年去往香港,梅贻琦在这个位置上一呆就是17年,由此可见梅先生在清华学子中的受爱戴程度(注:1938.5 - 1946.5梅贻琦任西南联大常务会主席、清华校长)。

查良钊、胡适、梅贻琦、黄钰生合影
为了保住清华的庚子退款,1950年初,梅贻琦赴纽约,管理清华在美基金。1955年,梅贻琦回到台湾,创办了新竹清华大学。因为一手奠定了新竹清华大学的基础,梅贻琦被称之为永远的“两岸清华校长”。回顾梅先生的一生,他有两大贡献:
一、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
梅贻琦在担任两岸清华大学校长期间,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陈省身、钱三强、钱伟长等一长串为中国做出卓绝贡献的科学家都曾在他领导的清华就读。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李远哲、杨振宁曾受过梅贻琦“大师论”的恩惠。174位“两院院士”、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从梅贻琦担任常务会主席的西南联大走出。

二、清廉之典范
众所周知,清华大学是由美国的庚子退款创办而成。1924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将剩余的庚子赔款用于中国,成立“中国文教促进基金会”,掌管的金额为1254.5万美金(折合白银1700多万两),这在当时是一笔难以想象的巨款!梅贻琦作为清华大学校长,长年管理清华大学的庚子赔款基金,可是他自己的晚年生活,却十分清贫。

梅贻琦终身从事教育,出任清华校长期间,下令废除了一切校长特权和补贴,以致全家毫无积蓄。1960年,梅先生被确诊罹患癌症,新竹清华大学为其垫付了一部分治疗费,医院又酌情减免了一部分,却仍然不够。清华校友们自发募捐,在半年间募得台币65万元。躺在病床上的梅贻琦看到凝聚着清华学子爱心的捐赠记录,“阅后半晌无语,后曾流泪颔首”。
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先生在台湾溘然长逝。他的丧葬费,都成了个巨大的难题,不得不依靠校友募捐才得以入土为安。此时,有一种质疑的声音出现了:梅校长执掌清华基金几十年,手里握着一笔巨款,怎么可能会穷酸至此呢?他从未离身的黑色皮包,是不是藏着什么支票存折?
两个星期后,在有各界人士参加的场合下,梅贻琦的家人打开了梅校长最为珍视的黑色皮包后,所有人都怔住了:箱子里保存的是清华庚款账目,从17年前到现在,一笔又一笔,清清爽爽,分毫不差!每一笔基金的用处,都记载得明明白白,从未有一处疏漏。所有的钱,都用在了清华大学的建设上,没有一分落入私囊。他,无愧于“永远的清华校长”这一称号。

梅贻琦生前最后之影像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57年过去了,梅校长的风骨和精神,已成绝响。
对于这样的梅先生,我们除了致以崇高的敬意之外,还能说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