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见|成都一排商铺招牌被改成拼音版,这是唱的哪一出?
据@极目新闻报道,四川成都有网友爆料,包括她家商铺在内的一排商铺招牌被换成了拼音版,已经对生意产生了一定影响。26日,极目新闻记者致电店家所在的锦江区牛市口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表示已有专人在现场处理此事,并已跟商家协商,将用临时中文标牌进行更换,商户如果要设计其它的标识标牌,相关部门也会积极配合审批程序。
KEDATUWEN,HAOQIDENGSHI,KAIBINGQIONGJUJIUDIAN……乍看像英文,细瞧是拼音,再“翻译”一下,才能大致猜出店家是做啥生意的。成都商铺改店招改成了这个画风、这个效果,真是让人无语。店招最基本的功能是吸引并招揽顾客,需要让人一眼就看出它是干啥的。放着好好的汉字不用,你让顾客站在门口瞅着一排字母文字发呆,这是唱的哪一出?
为何把一排商铺统一改用拼音店招?网友们的猜测,大致有三:第一,“洋气说”,店招统一改用拼音版,看起来像西语,有国际范;第二,“美化说”,从形制不一的中文改成大小相近、排列整齐的拼音,看起来要更好看;第三,“利益说”,从中文改成拼音,再从拼音改成其他形式,每改一次都要花钱,都有利益在其中。当然,这些只是外人的猜测。作为牵头实施这项改造的基层政府,当地街道办有必要就此向公众做出解释。
“千城一面”要不得,“千店一面”同样不可取。这些年,各地围绕街市门头店招改造做了许多美化、亮化尝试,其中多有不少亮点之作,但也频频出现改造败笔,统一化、制式化的问题尤其突出。本来应当风格多样、个性彰显的商家店招,被改成统一大小、统一样式、统一字体,给人感觉十分机械、单调;更有甚者,有的地方在改造中还惊现“白底黑字”“黑底白字”等另类风格,让公众很难接受。成都的这一波“拼音版”操作,就更是将这股“权力审美”引向了“去中文”的歧路。很明显,无论是商家还是公众对此并不认同,在争议声中拆掉重来无可避免。
有一种管理叫“不折腾”。门头店招设计关乎城市形象,确实是“公共事务”;但它同样关乎店家脸面、利益,也是“企业事务”,政府不该大包大揽、越厨代庖。对此,管理部门应当也可以进行必要的管理,但宜粗不宜细、宜多元不宜制式,在管理手段上更是应该多沟通、多协商,而不是只要一声令下,整条街店招齐刷刷“旧貌换新颜”。在面对市场主体时,管理部门“不折腾”应当成为一种行政自觉。
美没有统一格式,审美也没有一定之规。有人爱欧阳询的楷书如雕版印刷般工整清秀,也有人爱郑板桥的行书如乱石铺阶般参差不齐,这正如古诗所写,“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一个有美感的城市,理应“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一个有活力的城市,同样应当鼓励创新、包容个性。尤其是近几年,受疫情影响,不少地方的商业经营者面临着不少现实困难,政府部门多为商家办实事、解难题更显重要。当务之急,是各方携手发力提振消费,尽快聚拢人气、财气,再现“最美人间烟火气”。近年来各地频频爆出的“店招折腾”,已经到了该反思和叫停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