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投资:单抗市场研究:继重组蛋白后,生物药的主要贡献者

  #财经#

  早期,随着人们对抗体的研究,大多数都是通过提取血清中的抗体注射给患者以达到被动免疫的效果。然而,这种由接种抗原所获得的免疫血清属于多抗范畴。由于多抗存在特异性表现差的问题,因此在使用时难免容易发生交叉免疫反应的弊端。

  鉴于上面的种种不足,医疗工作者们便开始试想:“如果能够筛选制备出由单细胞增殖产生的针对某一特定抗原决定簇的抗体,那么就可以大幅地提高抗体的特异性,并减少交叉免疫副作用了”。正是如此,单抗这类药物被研发出来了。

  单抗,即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一B细胞克隆产生的高度均一、仅针对某一特定抗原表位的大分子生物药。

  与多抗不同的是,单体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具体表现为,它能够有效降低体内交联反应并增强靶向性,特别适用于肿瘤、免疫性疾病等对药物作用靶向性要求很高的疾病治疗,尤其更高的特异性意味着更好的治疗效果、更小的副反应与更短的治疗时间。

  全人源单抗是目前单抗发展的主流趋势。在此之前,单抗已经发展出了鼠源单抗、嵌合单抗以及人源化单抗三种抗体。随着单抗技术的不断发展,从鼠源到全人源,单抗在患者体内人抗鼠免疫反应发生概率逐步降低,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是在逐步提高的。

  单抗产业链包括上游原材料,中游单抗行业,下游终端用户。

  上游原材料。原材料主要是试剂和耗材,试剂主要包括培养基、氯化钠、磷酸盐等,耗材主要包括细胞培养瓶、移液管、枪头、离心管、层析填料等。整体来看,原材料供应商较多,市场竞争充分。

  中游单抗行业。单抗行业经营模式相对简单,通常包括抗体药物的研发、生产以及销售三个环节,其中抗体药物的研发与生产环节技术壁垒极高,所需资金投入量大(国际上一个单抗专利药的研发投入通常在1亿美元以上,国内抗体仿制药的研发投入也高达数千万甚至上亿元)。行业对上下游产业议价能力较强,因而,技术壁垒极高的抗体药物研发及生产能力成为抗体产业链的核心。

  单抗下游需求市场主要是医院,终端用户为患者,日常应用于诊断试剂、医学科研以及单抗药物三大领域。鉴于单抗作用机制的独特性以及国内品种的稀缺性,使得单抗药物定价较高,因此下游购买者议价能力较弱。

  单抗药物是继重组蛋白之后生物制药领域新的明星。

  1960年克隆选择学说的提出预示着单抗诞生,随后杂交瘤技术的成熟为单抗体外短时间大规模培养提供了可能,而对癌症与免疫缺陷性疾病治疗的巨大市场遐想则促成了单抗研发的热潮。正是由于这样,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截至2018年,全球单抗药物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1448亿美元,贡献了全球生物药55.3%的市场份额。具体从2018年全球销售额前十的药品看,仅是单抗药物就占据了五席,其中阿达木单抗连续多年蝉联全球最畅销药物。此外,这些上榜单抗药物的适应症主要覆盖在癌症、自身免疫疾病和眼科疾病等领域。

  然而,单抗行业在早期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1986年,全球第一个鼠源单克隆抗体药物Muromonab OKT3诞生,但在当时因容易触发人抗鼠免疫反应,导致治疗效果并不乐观,并一度陷入了低潮。1993年,某内毒性单抗试用于败血症性休克治疗的失败,更是使得对单抗的使用情绪达到冰点。直到1994年,ReoPro和Edrecolomab的上市才冲淡了对单抗治疗的悲观情绪,但单抗市场却不足10亿美元。1997年单抗重新迎来曙光,Genetech(2009年被罗氏收购)的Rituxan(美罗华)上市,用于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取得了良好效果。自此,1998年FDA批准了多个单抗品种上市,单抗开始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据统计,全球已经上市了73个单抗药物(不包括Fc融合蛋白药物,包括5个撤市药物)。其中,2000-2017年全球累计单抗药物新药获批数量达到了64个。然而,根据Clinical Trials登记在册的临床研究所示,目前大部分单抗药物处于临床早期阶段,分别有528和702个项目处于临床I期、II期,进入III期的单抗药数量176个,相对较少。由单抗药物研发周期6-10年看,未来10年将有较多单抗药物陆续获批上市。

  对于我国而言,单抗药物一直以来是我国医药领域的研究重点。早在2011年,科技部便发文要求提高我国单抗研发能力和生产水平。2014-2018年,我国单抗药物市场规模从74亿元增加到160亿元。由于我国单抗研究领域起步较晚,因此国内单抗对生物药市场贡献只有6.1%,远低于全球55.3%的水平。此外,欧美是全球主要单抗药物临床研究基地。其中美国本土目前共有942个临床在研项目,欧洲紧随其后有285个在研项目。而我国包括台湾和香港在内,合计也就93个在研项目。由此来看,当前我国单抗药物市场规模以及研发能力还比不上欧美这些发达国家。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稳定增长以及居民医疗保健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能够负担得起价格较为昂贵的生物药。与此同时,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和相关政策也在加大对单抗药物的支持力度。目前我国单抗企业已经超过270家,其中涌现出一批佼佼者,他们的产能水平和研发实力表现都算可圈可点。就目前来看,齐鲁制药单抗类药物最多,已经有12个在研产品,紧随其后的还有海正药业、复宏汉霖、信达生物和恒瑞医药等。此外,还有专注于单抗药物的CRO企业,他们负责抗体筛选、细胞构建等单抗药物的研发工作,主要以药明康德、康宁杰瑞等总体研发水平较高,工艺成熟的企业为主。

  恒瑞医药(600276):单抗药物布局以癌症为主,兼顾自身免疫疾病和代谢疾病,覆盖PD-1、VEGF、HER2等多个热门靶点。其中,PD-1单抗卡瑞利珠已经上市,首个获批适应症为经典霍奇金淋巴瘤,后续食管癌、非小细胞肺癌、晚期肝细胞癌等适应症上市申请已经受理,并且处在优先审评阶段。

  信达生物(HK1801):核心产品信迪利单抗于2018年12月获批,是国内第二个上市的PD-1产品,首个获批适应症为难治复发的经典霍奇金淋巴瘤;还有4个品种进入临床III期研究,3个单抗产品上市申请被NMPA受理,并均被纳入优先审评。

  复宏汉霖(HK2696):汉利康(利妥昔单抗)于2019年2月成功上市,是我国首个获批的生物类似药。曲妥珠单抗与阿达木单抗已获NMPA上市申请受理,目前处在优先审评阶段。

  华兰生物(002007):目前有7个单抗项目取得临床批件,其中阿达木单抗、曲妥珠单抗、利妥昔单抗、贝伐单抗处于临床III期,其他已获得临床批件的产品包括德尼单抗、帕尼单抗和伊匹单抗3个产品。

  安科生物(300009):有2个单抗产品已进入临床III期,分别为抗VEGF单抗、HER2单抗。除此之外,PD-1单抗产品也获批临床。

  药明康德(603259):拥有先进的杂交瘤细胞系统、噬菌体展示、OMT技术、双特异性抗体和抗体偶联药物五个平台,适用于不同的单抗类药物的开发。

  (文章来源于:解析投资)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