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通过理论丰富实践技能,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技工院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有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线上网络教育和线下传统教育的混合型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发展。而要想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实现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充分考虑机械制图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从建立信息资源库、进行微课预习,到实施具体的信息化教学、完善教学评价等,将互联网+渗透到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通过理论丰富实践技能,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一、“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意义
“互联网+教育”将互联网与传统教学模式电影盒子相互结合,是对原有教学模式的突破,有利于建立信息的双向流动。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首先,传统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往往都是进行知识的讲授,信息是通过教师向学生进行传递,这种信息的传递是单向的。教师的教学方式、指导方法、教学设备以及学生差异性的学习方式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出现信息不对等的局面。“互联网+教育”则能有效打破这一局面,在这一背景下,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提供源,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被无限拓展。除此之外,“互联网+教育”使教学不再限定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这对于解决教育信息资源配置不均衡也有积极的意义。其次,“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技工院校机械制图课程符合学生学习需求,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化发展。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内容较为复杂,技工院校的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其中大量的理论知识,如果单纯依靠教师讲授学生更觉得枯燥乏味。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机械制图课程,将信息化教学技术充分应用于课程教学当中,课程更具趣味性和生动化,不仅可以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而且学生有了更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更好地满足学生个体化发展的需求。最后,“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技工院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要实现信息化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融合的有效性,考验的是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教师不仅要对教材内容、课程标准等基础性教学资源进行深入解读,保障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完成,而且还要对网络中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和整合,从而增强教学内容的完善性和趣味性。“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课程教学形式的选择者以及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者,而在资源查阅、整合和探析的过程,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和互联网技术应用能力,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才能扮演好在教学过程中的新角色,而这无疑推动着教师与考核的专业化发展。
二、“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对于技工院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模式的有效探索
(一)建立信息资源库,完善课程教学资源
互联网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尤其是在教育领域,信息化教学已成为常态。“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首先应建立相应的信息资源库,以实现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一方面,要以机械课程课本为模板建立电子教材,将教材中的内容转化为数字形式,学生可以借助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进行查阅。在此基础上,技工院校还可以为师生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或出现疑惑,就通过网络平台传递信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可以实现信息的在线交流,进一步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的问题也能够得到快速有效地解决;另一方面,要做好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工作。比如,教师可以将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任务、课程规划以及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一系列案例、图片、视频等内容都纳入信息化课程资源当中。其中电子课本、教学大纲以及课程规划等课程资源,可以通过表格和流程图等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系统的认识。课程视频及与课程图片等素材资源进行归纳,方便在教学时根据内容灵活选取和运用。而项目案例与教学设计则作为案例资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以此做参考,从而使教学活动更有效。
(二)发挥预习微课的功效,增强预习效果
微课是互联网下的产物,因其短小精悍的特点在教育业颇受欢迎。“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将微课应用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在一定教学主题下开展课前预习,促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建立初步认知,不仅有助于学生接下来的课堂学习,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开展教学前,教师要对微课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或设计,既要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同时所选择或设计的微课还要体现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以此使学生在课程开始前对所学内容做到一定程度的了解,学生通过预习也可以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投入到教学活动当中。此外,在直观形象的微课中,教师还应保障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内涵有所掌握,这样才能达到既定的预习目标。教师在微课平台所发布的预习微课,应对学生做出时间上的规定,促使学生在相应时间里进行自主预习,并根据预习效果做出反馈,方便教师根据学生真实反馈在教学中更有侧重点。
(三)实施信息化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实施信息化教学是最基本、最具体的体现,将信息化教学技术、互联网平台以及信息化资源库相互结合,为学生打造一个信息化教学氛围,使学生处于视听与智能一体化的环境当中,使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与时俱进,呈现出智慧教学模式。首先,教师要将信息资源库与具体项目案例相结合,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教学场景,无论是教材中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还是不易操作的实践内容,教师都可以通过视频或图片向学生进行细致展示,降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学习难度。其次,传统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更多的是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相对较少。而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学生可以进入到计算机程度的模拟平台,学生不仅可以一步步观看实践操作流程、掌握操作技巧,而且能够在模拟平台上实施具体操作,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比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选择相应的企业项目资料设计教学实践案例,通过信息化技术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机械制图岗位环境中,引导学生观察工作过程并开展实践。在项目案例中深化学生理论知识、规范学生实践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最后,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学生可以将理论联系实践,实现“教学做合一”,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既能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而且可以促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大有裨益。
(四)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尊重学生个体化差异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评价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完成课程教学工作后,要发挥课程评价积极的导向作用。传统的机械课程教学评价往往注重学生的最终学习效果,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学评价应顺应教育改革的形式,在关注学生最终学习效果的同时,运用形成性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综合性评定,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不同表现,满足学生个体化发展的需求。一方面,“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学评价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完成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开展自我评价或小组评价。比如,学生完成的课业,教师可以让不同的学生进行评价,不仅可以保障评价的公平性,而且开展评价的学生也可以在评价过程强化自我对课业的理解力,教师则综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生自评、他评,进行补充性评价;另一方面,在多元化教学评价基础之上,机械制图课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测,无论是学生对机械制图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体验等,教师要看到学生的进步,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适合其发展的教学规划,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个体化发展的需求。此外,“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还应根据机械制图课程特点,构建智能化机械制图信息体系,制定考核标准,设置考核内容,通过这一体系对学生开展综合考核,使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评价向着多样化、智能化发展。
机械制图课程在机械类专业课程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对其他课程的学习,还是对于后续专业课程学习都有产生直接性的影响。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