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40年超2700亿美元,上海何以成了外资首选地

疫情之下,上海吸引外资逆势飞扬,最近公布的一串数字又一次让人惊艳。2020年1至11月,上海吸引合同外资471.65亿美元,增长2.7%;实际吸收外资190.35亿美元,在2019年同比增长10.1%基础上,同比继续增长6.8%。全年实际吸收外资有望首次突破2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2020年,新冠疫情惊涛骇浪席卷全球,而境外资本为何依然如此看好上海?因为,上海誓言成为新时期“外资首选地”的目标,有底气,且有潜力。

40年,因开放而兴的上海,引资动能越来越强

开放共享,正是上海经济强悍竞争力的重要底气。据大江东工作室从上海市权威部门了解,外商投资企业创造了上海超过1/4的GDP、1/3的税收,2/3左右货物进出口和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以及1/5的就业岗位。2021年幕启,上海正在加紧布局一批高能级平台,促进开放共享、协同攻关。这座以世界顶级城市为对标标杆的东方名城,正在全力开创高质量吸收外资新局面,做强做优“五型经济”(即创新型、服务型、开放型、总部型、流量型)。

放眼全国,上海以约占全国万分之六的面积、百分之二的人口,吸引了超过十分之一的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现有外商投资企业约6万家。

上海以开放的胸怀吸纳来自全球的投资者。资料图片

上海改革开放之后的引资故事,从40年前那个夏天开始。

1979年7月,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国第一部利用外资的法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有了强劲的法律依据。

一年后,来自瑞士的电梯供应商——迅达公司,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工业性合资企业,这便是1980年7月成立的中国迅达电梯有限公司上海电梯厂。进入新世纪,这家曾为上海中心、北京鸟巢及大兴机场打造“翅膀”的迅达中国,更将总部迁至上海,并在嘉定园区创下集团146年历史上的最大投资。

40年后,上海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超过2700亿美元,以约占全国万分之六的面积、百分之二的人口,吸引全国1/10以上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上海现有外商投资企业约6万家,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767家,其中财富500强企业落户地区总部112家,是中国内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机构最集中的城市。

40年来,上海外资引进能级加速——第一个500亿美元用了约25年时间,突破1000亿美元用了约6年,而突破1500亿美元、2000亿美元、2500亿美元仅用了3年时间。特别是“十三五”期间,上海实际吸收外资超过920亿美元,约占历年累计吸收外资的1/3。

敢为人先,开放吸引外资筑巢生根

上海何以成为外资首选投资热土?

看浦东张江,或可找到有说服力的答案。

在通用电气(GE)中国总部,一支航空机队支援中心,与美国总部机队支援中心“轮班”合作,为全球近4万台GE及其合作伙伴生产的发动机提供全年不间断24小时服务,采集、监控和诊断数据。

同样在张江,还有1994年注册成立的GE诊断药物生产基地。这家全球最大的对比剂生产基地,产量占全球60%,产品出口近30个国家,生产的诊断药物获得美国FDA批准,是国内率先有能力向欧美等发达国家出口大容量注射剂的厂家。

通用电气中国负责人说,他们看好的,是上海自贸区的区位优势和优惠政策,以及上海在不同时期在资金、人才、土地、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因此,GE不断充实上海总部职能,在市场功能上叠加决策、研发、投融资等新功能,为GE各项业务在中国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开放,是上海的城市特征和最大优势。

第一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个保税区、第一家自贸试验区……40年来,上海以敢为人先的精神锐意创新,率先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外资工作开创全国诸多先河。

“十三五”期间,上海结合自贸试验区特别是临港新片区、虹桥商务区等重点区域建设,落实国家最新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先后出台“开放型经济33条”“扩大开放100条”“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40条”等政策措施。全国首家股份制外商投资性公司、外商独资船舶代理公司、外商独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外资控股证券公司、外资保险控股公司等一批首创项目纷纷落地。

2020年11月1日,《上海外商投资条例》正式实施。这是地方出台的首个外商投资条例。《条例》创设开放专章,强化上海开放枢纽门户功能,按照国家对外开放总体部署,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国家有关服务业扩大开放政策措施在上海率先落实和先行先试,在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虹桥商务区等重点区域实施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开放举措。对标国际规则,上海对外资企业实施“全流程”国民待遇。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资料图片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从开工建设到首批电动汽车下线,仅用了不到一年。背后是政府不断改善营商环境的“店小二”服务精神。

上海在上世纪80年代就确立了“一个窗口、一个图章、一个机构”和“一站式服务”的外资管理理念,并持续向国际通行规则接轨。近年来,上海制定发布全国首张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推动自贸试验区特别管理措施由2013年版的190条缩减到2020年版的30条,大幅提升了外资准入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

2019年以来,上海市领导主持召开27场政企沟通圆桌会议,与外商投资企业代表面对面交流,宣讲最新政策,倾听困难建议,推进问题解决。

2020年11月,上海市大数据中心会同市商务委等部门,发布了“一网通办”国际版。同时在电脑端(中国上海门户网站)和移动端(随申办)提供涉外专版服务。服务内容涵盖25个委办的61类涉外服务事项、150多项办事内容,定制开发英文版用户注册、登录,办事服务、政策文件的内容检索等功能,为境外人士和外资企业提供便捷、权威的政务服务。上线不到两个月,“一网通办”国际版首页访问量34万次,环比增加72%;新增境外人士注册用户2.5万。目前 “一网通办”境外人士注册用户已经超过30万,外资企业注册用户超过9万家。

融通共赢的生态,让外资成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商投资企业还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累计设立研发中心479家,上海全市一半左右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来自外商投资企业。

霍尼韦尔中国总裁张宇峰说,上海拥有首屈一指的科技创新环境,中国研发中心是该公司在全球最活跃的研发基地。从2006年到2019年年底,霍尼韦尔中国的研发人员累计创造产出了1364项专利和专利申请。企业正通过加速科技成果涌现并让其持续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从而助力上海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开放不停步,营造国际一流投资环境

“十四五”开局在望,上海稳外资、引外资将如何发力?

上海市商务委主任华源回应说,上海将着力打造新时期外资首选地。上海将主动对接RCEP,同时瞄准更高水平的CPTPP,加快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特别是抓住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虹桥商务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重点区域加快建设和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等机遇,积极推动银行、证券、保险、期货、信托投资、资产管理、信用评级等金融领域率先开放,有序推进电信、互联网、医疗、交通运输、文化、教育等领域扩大开放,并主动争取国家其他扩大开放政策措施在上海先行先试。

上海将着力建设高质量外资集聚地。上海着眼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力吸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高附加值服务业来沪投资。实施“总部增能行动”,创新资金管理、境外融资、数据流动、人员出入境等方面的功能性政策,打破人才、创新资源等要素跨境流动瓶颈障碍,鼓励跨国公司在上海设立亚太总部、全球总部和全球研发中心,进一步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上海将着力营造国际一流投资环境。上海将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贴近投资者和企业需求,探索实施高标准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推进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拓展。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全力推进以“一网通办”为重要标志的“放管服”改革,不断完善“涉外服务专窗”功能,加大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保护力度,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努力为外商投资企业和外籍人士营造更加宜业宜居的良好环境。

作者:田泓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