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确有范进其人,54岁中举,不仅没疯,还青云直上

阶层上升的实现,本来就相当艰难,不管古代还是当下。

在古代,科举是寒门子弟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便以纪实般的手法,描写了一场因为中举而发疯的人。有人以为,这是典型的“读书无用”。

可实际上,历史上确有范进其人,而他,却是科举了很多次,最终在54岁时才中举。和小说描述的不一样,中举后的范进,不仅没疯,甚至前途一片光明。


一、中举前的辛酸苦楚

范进中举前,饱尝了科举制度迫害下落第文人的辛酸苦楚。

他快50岁仅是个童生,家中穷苦不堪,只住着一间草屋,12月的天气还穿着单衣服,家里靠他岳父的资助才勉强可以过日子。

他的岳父是集市上卖肉的,叫胡屠户。可以说,若没有胡屠户的资助,恐怕范进得饿死。


因为每次科举都不中,范进在村里经常遭受村民的鄙视和毒打,受尽岳父的谩骂和凌辱,非常悲惨。

后来,范进中了秀才。他和岳父说,自己还想参加省里的考试。他的岳父胡屠户把他臭骂一顿:

“不要得意忘形了!你长的这个猴相,能考上秀才就是你的福份了,这就是你的命了。还想考举人,那是癞虾蟆想吃天鹅肉。”

范进唯唯诺诺,不敢反驳,却依然想要去考试。

最后,他悄悄地向别人借了钱,到省城参加乡试。考完试他立马返回,不敢有任何耽搁,可惜还是被老丈人知晓,又挨了一顿骂。

在胡屠户心里,女婿范进一无是处,中秀才也是考官觉得他可怜,运气好而已,根本不可能考中举人。


二、中举时的短暂发疯

数日后,官府派人来到范进家里,恭喜他高中举人。

当时范进去街上卖母鸡,得知此事,他激动过度,形如癫狂。胡屠户在邻居的劝说和鼓励下,用一巴掌把发疯的范进扇清醒。

其实,范进并不是真的疯了。

几十年的“含辛茹苦”,终于中了大奖,他一时难以接受。

范进一共应试20多次,直到50多岁才中了举人。


在明清时期,一个人如果先考中了秀才再考中举人,他的概率大概仅有0.1%,这种难度相当于现在的学生考上北大清华。

范进努力了那么久,经历了世人的白眼,亲人的远离,最后终于翻身农奴把歌唱。

三、中举后步步高升

俗话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范进中举的消息很快传开,亲朋好友对他的态度一百八十度逆转,以前爱答不理的邻居,主动俯下身为范进穿鞋。


胡屠夫更是像变了一个人,说他是天上文曲星。昔日整天骂他“现世宝穷鬼”,后悔把女儿嫁给他,如今却称他为贤婿老爷,并且主动拿出几千文钱分给前来道喜的邻居们。

紧接着,当地有名的张乡绅来访,出手非常阔绰。

不仅如此,接下来一段时间里,范进家中客人不断,都没有空着手来,有人送他良田美宅,有人送他金银珠宝,还有人直接过来给他做仆人丫鬟。

范进再也不是当初的穷酸秀才,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的范老爷,可谓是名利双收。


因为母亲过世,范进守了三年孝才进京参加会试。这一次,他考得十分顺利,直接就考中了进士,然后担任朝廷六部的属官,又参选上了御史。

数年之后,范进被钦点为山东学道,官职全称为山东提督学政,是一个仅次于巡抚、与布政使跟按察使同级的地方正三品高官,主要职责是管理全省的教育工作,相当于现在的省教育厅厅长。

由此可知,范进中举后仕途顺畅,平步青云,付出的努力都有了回报。


事实上,科举考试的难度真的很大,能科举上榜的人都不简单。

梁启超12岁便入学成为秀才,17岁举人,算是科举得意。

梁启超在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


清末国学大师王国维也曾多次参加科举,虽结果不尽人意,但他对于西方哲学的理解远远超越了同时代的人。此外,他还研究了西方伦理学、心理学、逻辑学、教育学、美学等,他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成果也非常多。

“开卷有益,读书好处多。”

这是自古以来人们的共识。

每一个人要想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越壮阔,就要拥有渊博的知识。知识是人类通向进步文明和发展的唯一途径。

而,不要小瞧每一个科举上榜的人,他们都不简单,哪怕是《儒林外史》中因为中举而发疯的,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