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核心观点集(2022年11月14日–11月20日)
一、?本周要点
高善文(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通胀形成机制的几点观察
第一次重大结构性变化出现在1996年前后,主要表现为中国工业品价格与美国工业品价格波动从此前互不关联转为开始高度同步,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市场开放、经常账户项下外汇交易自由化、相对固定的人民币汇率,以及由此带来一价定律开始对可贸易品部门的价格形成发挥决定性影响。第二次重大结构性变化出现在2013年前后。在2012年之前,中国的消费物价指数几乎完全由食品价格所主导,食品价格与工业品价格存在紧密的关联,这来源于农户部门的通货膨胀预期以及由此带动的存货调整机制。非食品部门的价格低而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缺乏明显的关联。2013年之后,食品价格对消费物价的影响显著下降,其与工业品价格波动的关联基本消失;与此同时,非食品部门价格升幅扩大,与经济增长之间开始表现出越来越紧密的关联。其原因在于,继2005年中国跨过刘易斯第一拐点之后,在2013年前后,中国跨过了刘易斯第二拐点。这意味着城乡劳动力市场开始融为一体,城乡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开始等于其边际产出水平,城乡村劳动力的生活方式和资产配置模式趋于一致,农产品的存货调整模式基本终结。在此背景下,由于非食品部门相对更慢的劳动生产率增速,工资压力开始通过其价格上升显现出来,从而在经济增速、工资增速和非食品部门物价上升之间建立起稳定的联系机制。
伍戈(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内需,思变
穷则变,变则通。疫情三年,出口的强势有效弥补了我国内需的羸弱。然而,目前出口已快速落入负增长区间,未来靠什么来支撑中国经济?近期疫情防控进一步优化,房地产支持政策有所加快,“弱现实”之下似乎燃起“强预期”。最终,预期能否兑现?出口负增长的时期往往对应着国内货币条件的宽松,实体部门杠杆率的抬升,甚至是金融市场风险偏好的增强。但当下与过往最大不同在于疫情。纵观东南亚经验,管控优化的初期,短期经济会由于疫情恶化而受到一定冲击,此后将加快向疫前恢复。地产是内需修复的关键。近期政策多加码于供给端,“保交楼、防风险”固然能缓释居民购房的担忧。但若无需求端政策更为积极的支撑,整体市场的改善依然艰难。特别地,疫情困扰下居民收入的预期能否企稳,成为本轮地产修复中最为特殊的要素。展望未来,发展仍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考虑外需和汇率等,明年出口将持续小幅负增长。参照过往政治经济周期,内需政策有望加码。疫情防控优化大势所趋,但渐进过程或长于东南亚国家。待疫情缓释,地产、消费等内生动能才会实质性企稳。
二、?经济前瞻
高善文(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通胀形成机制的几点观察
第一次重大结构性变化出现在1996年前后,主要表现为中国工业品价格与美国工业品价格波动从此前互不关联转为开始高度同步,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市场开放、经常账户项下外汇交易自由化、相对固定的人民币汇率,以及由此带来一价定律开始对可贸易品部门的价格形成发挥决定性影响。第二次重大结构性变化出现在2013年前后。在2012年之前,中国的消费物价指数几乎完全由食品价格所主导,食品价格与工业品价格存在紧密的关联,这来源于农户部门的通货膨胀预期以及由此带动的存货调整机制。非食品部门的价格低而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缺乏明显的关联。2013年之后,食品价格对消费物价的影响显著下降,其与工业品价格波动的关联基本消失;与此同时,非食品部门价格升幅扩大,与经济增长之间开始表现出越来越紧密的关联。其原因在于,继2005年中国跨过刘易斯第一拐点之后,在2013年前后,中国跨过了刘易斯第二拐点。这意味着城乡劳动力市场开始融为一体,城乡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开始等于其边际产出水平,城乡村劳动力的生活方式和资产配置模式趋于一致,农产品的存货调整模式基本终结。在此背景下,由于非食品部门相对更慢的劳动生产率增速,工资压力开始通过其价格上升显现出来,从而在经济增速、工资增速和非食品部门物价上升之间建立起稳定的联系机制。
熊园(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迎来三大拐点,反弹还是反转?
总体看,近半个月有三大重磅政策、并都可能成为“拐点”级别:一是优化疫情防控20条措施;二是进一步稳地产,重心是盘活民营房企资金流,包括交易商协会支持房企融资的“第二支箭”、央行与银保监会的稳地产16条举措;三是美国10月CPI超预期回落,进一步指向美联储加息节奏有望放慢,也有望打开我国货币政策宽松的更大空间。2、对经济而言:短期看,这三大政策信号将有助于修复情绪、提振信心,尤其是提振各方对中国经济和全球流动性逐步改善的信心;中长期看,疫情反复、需求不足、信心不足等核心约束仍在,消费链、地产链能否大幅修复,意味着经济基本面的真正反转可能仍要“边走边看”。3、对权益市场而言,更可能的情形是“短期反弹应可期、全面反转需观察”,并最终有望表现为“经济仍弱、资金偏松、市场偏强”,其中,能否反转有两大关键:>一是政策预期的稳定性,包括降准降息(LPR)、提前下达明年专项债额度、地产进一步放松、互联网“绿灯”等能否兑现;>二是政策落地的实际情况,关注各地疫情防控动态、基建中观指标(水泥、沥青、挖掘地等)。4、此外,继续提示年内5个重要时点:G20峰会(11.15-16)、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可能11月或明年)、美联储加息节奏(12.15会议可能转为加50bp)、年底政治局会议(按惯例12月上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按惯例12月中下旬)。
汪涛(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首席中国经济学家):优化调整防疫措施,动态清零目标未改
政府发布了进一步优化动态清零防疫政策的二十条措施。应如何解读,未来有何可期?20条措施是未来防疫策略调整的重要铺垫。未来依然可能间或封控,但或更具针对性。我们继续预计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经济增长动能可能持续乏力,二季度开始有可能幅反弹(瑞银证券预计2023年GDP增速为4.5%)。
李湛(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10月经济数据出炉,首席解读抢“鲜”看!
9月生产扩张、10月疫情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可理解为6月、7月的翻版,前者疫情经由国庆长假催化,后者疫情适逢暑期出行升温。10月经济总体呈弱修复,分项延续了9月的“工业生产好于服务生产、基建向上、制造业小幅提速、社零走弱”的态势。向后看,11月后一揽子政策将加速落实到位,同时克服冬季疫情考验,进一步实现“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10 月份制造业PMI 打破8 月、9 月连续回升的趋势,重新落入收缩区间,背后有哪些原因?1、国庆长假出行催化疫情发散,多地强化管控,叠加海外需求下行,10月制造业景气度回落至荣枯线以下,结构上呈“供需双缩、内外需均弱、产品去库、原材料成本回升”。内需外需双弱。2、疫情因素对经济修复造成扰动。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十月出口同比下跌0.3%,这是2020年5月以来第一次出现月度负增长,怎么解读??10月份出口数据同比增速转负,这显示在海外主要央行的加息之下,外需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放缓,10月份摩根大通全球PMI录得49.4%,连续两个月低于50%荣枯线。后续来看,由于主要央行加息进程尚未结束,欧美等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动能持续走弱,外需的回落或将持续较长时间,我国出口后续预计仍将承压。固定投资增速方面,基建和制造业投资方面分别呈现哪些特点?1、基建投资延续高增。2、制造业投资小幅提速。房地产市场近期出现了不少积极的信号,但是依然在下行通道中,拐点何时能够出现?总体来看,居民对地产预期偏弱、疫情扰动叠加经济下行压力,今年以来的需求端宽松政策未能从销售回款方面改善房企融资状况,因此近期监管层政策宽松逐步向供给端倾斜,地产最快有望于11月筑底回升。内外部压力依然存在,四季度还面临哪些挑战?接来下还会有哪些积极政策出台?政策方面,四季度关注地产和制造业的增量政策。
廖群(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10月经济数据简评 – 增速全面回落;宽松正在加码
刚公布的经济数据表明,10月份我国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与9月份相比全面回落。在供给端,10月份工业增加值和服务业生产指数分别增长5.0%和0.1%,比9月份分别减慢1.3和1.2个百分点。需求端的局面更差一些。消费价格指数(CPI)10月份比9月份回落0.7个百分点至2.1%,表明通胀压力再度减轻,从而通胀在短期内都不会也不应该成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宽松的阻力。令人鼓舞的另一方面是,经济的高端呈现更高的可观增速。那今年的最后两个月,即11和12月份的形势将会如何?鉴于此,预计4季度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货物出口和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2%、5.0%、5.5%和5.2%,从而GDP增长4.2%。考虑到前三季度增速为3.0%, 预计2022年全年GDP增长3.4%。
盛松成(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研究院院长):?“金融16条”大力支持 房地产有望软着陆
政策力度最大,措施最为具体。自2021年9月底对房地产政策进行边际调整以来,本次政策力度最大、措施最为具体。不过,整体政策方向未变,“三道红线”和贷款集中度管理仍未取消。强调保交楼,引领市场方向。防范行业风险,避免拖累经济。从房地产企业角度看,虽然当前市场发展危机仍未完全解除,但是风险大多已经暴露。通过“以时间换空间”,随着此次政策推动房企经营恢复以及个人住房贷款风险化解,金融机构面临的真实风险也将逐渐消退,最终平稳度过房地产行业调整期。尽管我国新房市场规模已经到顶,相关政策效果较难与以往相持平,但这些措施非常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同时,政策对于市场新发展方向的引领作用发挥仍然需要时间,以租赁住房为例,中国这一市场尚未形成足够的稳定性和收益率,未来发展需要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房企共同发力,有的放矢地进行一系列制度性改革。
钟正生(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制造业仍是主要支撑——2022年10月经济数据点评
工业生产弱于季节性,制造业是主要支撑。季调后的2022年10月工业增加值环比0.33%,是2012年公布数据以来各年10月中最低的。一是因9月工业企业出现恢复性生产,导致10月环比高基数;二是因终端需求不足、产销率持续低于近年同期水平,工业企业生产意愿下降。三大门类中,10月制造业增加值同比5.2%,是主要支撑。但这些高景气行业对出口的依赖度较高,随着出口压力进一步突显,相关行业的生产或将承压。多措并举提振下,地产对经济的拖累或将趋弱。受第二批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投放进入尾声、表内财政对基建支持力度面临掣肘的影响,全口径基建投资增速高位回落。房地产相关指标多数走弱,不过领先指标土地购置面积、新开工面积的同比跌幅出现收窄。我们认为在政策推动下,房地产对经济的拖累或将逐步趋弱:一是因民营房企融资难题有望逐步疏解;二是根据领先指标判断,新开工面积同比短期或将触底,竣工面积同比大概率将加速。制造业投资当月同比较快回落,由于出口下行压力突显和产能利用率处于低位,制造业投资可能过了景气高点。疫情压制消费恢复,时隔四月再度转负。疫情冲击下,10月中国经济再度走弱。近期在疫情防控和房企融资方面都有明显调整,不过由于政策从出台到见效存在时滞,且目前国内疫情仍多点散发,要实现10月26日国常会要求的“努力推动四季度经济好于三季度”,仍有必要出台更多稳增长举措。
徐高(中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经济开启正常化之路
我国经济在今年10月仍然低迷。地产行业因融资紧缩而形成的恶性循环仍未被打破,随之而来的种种反常现象在经济中继续存在。尽管国内经济仍然沿惯性运行在整体偏弱、反常现象不少的轨道上,但宏观政策已经有了积极变化。政策已开始着手解决地产融资紧缩这个当前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只要找准了主要矛盾,用对了政策,经济可以重回常态。
中国经济从反常状况向常态回归的路径虽然已经开启,但在这条正常化之路上能走多快,乃至这条路径终点是过去我们熟悉的“常态”,还是一个“新的常态”,现在还很难讲。对投资者来说,现在虽然可以比几个月前乐观些了,但仍然需要审慎观察形势变化。
伍戈(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内需,思变
穷则变,变则通。疫情三年,出口的强势有效弥补了我国内需的羸弱。然而,目前出口已快速落入负增长区间,未来靠什么来支撑中国经济?近期疫情防控进一步优化,房地产支持政策有所加快,“弱现实”之下似乎燃起“强预期”。最终,预期能否兑现?出口负增长的时期往往对应着国内货币条件的宽松,实体部门杠杆率的抬升,甚至是金融市场风险偏好的增强。但当下与过往最大不同在于疫情。纵观东南亚经验,管控优化的初期,短期经济会由于疫情恶化而受到一定冲击,此后将加快向疫前恢复。地产是内需修复的关键。近期政策多加码于供给端,“保交楼、防风险”固然能缓释居民购房的担忧。但若无需求端政策更为积极的支撑,整体市场的改善依然艰难。特别地,疫情困扰下居民收入的预期能否企稳,成为本轮地产修复中最为特殊的要素。展望未来,发展仍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考虑外需和汇率等,明年出口将持续小幅负增长。参照过往政治经济周期,内需政策有望加码。疫情防控优化大势所趋,但渐进过程或长于东南亚国家。待疫情缓释,地产、消费等内生动能才会实质性企稳。
三、?投资策略
李宗光(华兴资本首席经济学家):“怒涨”之后,反转来了吗
指数的反弹,一方面反映了人心思涨,导致市场对利好“高度敏感”;另一方面,过去一年压制股市上涨的风险因子均出现了一些改善。那么,是否可以说,股市调整已经结束,开始进入牛市反转时刻?我们是否正在进入新一轮牛市的起点?考虑到关键风险因子均出现了实质性改善,当前这波上涨肯定不是简单的技术性反弹:?1)加息:美国CPI和核心CPI涨幅低于预期,为加息节奏放缓的关键信号。??2)疫情防控:“20条”出现,对于紧绷的防控形势而言,是一次实质性放松。?3)房地产:央行射出了第二支箭,支持民营开发商债券再融资,为地产“拆弹”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中期内,牛市反转还需看到政策更系统性的转向。1)疫情防控:在新增感染人数快速上升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清零与精准的平衡?DTQL总方针何时与时俱进地调整?2)房地产:走出困境需要更具系统性的纾困措施。3)稳增长:会否推出一揽子大力度措施,推动经济增速回到趋势水平之上?”?如果政策反转力度符合预期,甚至超出预期,则牛市反转则是高度可期的。
四、?货币和经济政策
罗志恒(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从货币视角看微观主体行为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10月主要经济指标(生产、投资、消费、出口)均出现下行,与前期PMI、社会融资规模等数据保持一致,总体上反映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核心矛盾仍是总需求不足,三重压力仍未根本解决。观察宏观经济有两大视角:一是实体层面,二是货币层面。货币与经济的联系可以用费雪的交易方程式来表示:MV=PT。货币总量视角,钱从哪里来?出口创汇回落、私人部门谨慎加杠杆、政府部门主动加杠杆。货币流通速度视角,钱往何处去?居民消费与企业投资意愿下降,政策调控效果减弱。货币配置效率视角,钱应投向哪?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彭文生(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2023年展望 非典型复苏的货币经济学
疫情冲击下,货币影响经济有三个方面值得关注。第一,货币需求增加,即凯恩斯所说的信心下降带来的流动性偏好,体现在支付需求和安全资产需求上升。给定货币供给,这将导致实体商品和风险资产需求下降,放大经济下行压力。第二,货币供给的内生动能下降,因为银行信贷具有顺周期性。第三,政府货币(外生)带有鲜明的结构性特征,可以更好地对冲疫情对不同人群和不同行业产生的非对称影响。疫情以来,美国的货币扩张大幅超过中国,两国经济内生的信贷增长都出现放缓势头,美国靠财政赤字大幅增加、中国靠政策性金融(准财政)弥补。展望2023年,中国的疫情防控措施优化将促进实体经济复苏,同时降低安全资产需求、增加内生(信贷)货币供给。基于疫情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宏观政策中财政扩张是关键,尤其是财政直达消费,在促进增长的同时增加政府货币的供给。安全资产供给上升、需求下降将促使投资者增配风险资产。
最新疫情追踪
国内方面,?11月19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2267例。其中本土病例2204例(广东1157例,河南192例,重庆183例,四川156例,内蒙古99例,山西81例,北京69例,云南50例,江苏38例,陕西33例,山东20例,新疆20例,辽宁17例,黑龙江16例,浙江16例,福建11例,贵州11例,湖北8例,湖南8例,河北5例,上海4例,天津3例,海南3例,西藏2例,青海2例),含977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
房地产新闻一览
三部门:允许商业银行与优质房地产企业开展保函置换预售监管资金业务?中国银保监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14日联合发布通知,指导商业银行按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向优质房地产企业出具保函置换预售监管资金。监管账户内资金达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规定的监管额度后,房地产企业可向商业银行申请出具保函置换监管额度内资金。商业银行可按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在充分评估房地产企业信用风险、财务状况、声誉风险等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决策,与优质房地产企业开展保函置换预售监管资金业务。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在出具保函置换预售监管资金时,要参照开发贷款授信标准,选择经营稳健、财务状况良好的优质房地产企业。保函额度全额计入对房地产企业及其所属集团的统一授信额度。要通过保证金、房地产企业反担保以及其他增信措施,防范保函业务风险。通知要求,房地产企业要按规定使用保函置换的预售监管资金,优先用于项目工程建设、偿还项目到期债务等,不得用于购置土地、新增其他投资、偿还股东借款等。房地产企业要按约定承担监管账户内的资金补足义务,确保项目建设资金充足。(新华社)
央行:下一步将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央行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一步将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稳妥实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推动保交楼专项借款加快落地使用并视需要适当加大力度,引导商业银行提供配套融资支持,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央行网站)
证监会:支持房地产企业合理债券融资需求提升民营企业债券融资的可得性和便利性?18日,证监会就《关于深化公司债券注册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提出,强化对科技创新、绿色低碳、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债券品种创新的支持,配合做好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支持房地产企业合理债券融资需求,提升民营企业债券融资的可得性和便利性。(中新经纬)
国家统计局:10月份各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2022年10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下降城市个数增加,各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一线城市同比上涨、二三线城市同比降幅略扩。10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城市分别有58个和62个,比上月分别增加4个和1个。10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下降城市分别有51个和64个,比上月均增加1个。(央视财经)
浙江推进二手房带押过户全面落地?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发布通知,为降低二手房交易双方资金及时间成本、提高交易登记安全性,其联合浙江省银保监局等多部门起草了《关于深化“总对总”多跨协同?推进二手房“带押过户”登记服务新模式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该通知提到,浙江省各地相关部门应建立跨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尽快细化落地二手房“带押过户”政策落地。此外,浙江拟引入第三方机构对资金监管,以确保资金划转依法依规、安全公正。(新浪财经)
国家统计局:1-10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13945亿元?据国家统计局15日消息,1—10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13945亿元,同比下降8.8%;其中,住宅投资86520亿元,下降8.3%。商品房销售和待售方面,1—10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11117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2.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5.5%。商品房销售额108832亿元,下降26.1%,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28.2%。10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5473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0%。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增长16.6%。(中新网)
成都市出台房产新政?11月17日,成都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区域限购措施的通知》。《通知》明确,将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成都高新区西部园区、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龙泉驿区、新都区、温江区、双流区、郫都区统一为一个住房限购区域,具备该区域内任一区购房资格的居民家庭以及具备成都高新区南部园区购房资格的居民家庭,均可在该限购区域内购买住房。该区域购房套数、户籍社保年限等住房限购要求保持不变。在成都东部新区、青白江区、新津区、简阳市、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金堂县、大邑县、蒲江县区域内生活工作且无自有产权住房的非成都市户籍居民家庭,可在该区域内购买一套住房用于自住。《通知》自2022年11月18日起施行。 (成都日报)
成都200平米以上房源取消摇号?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成都市司法局17日发布了《关于优化完善商品住房公证摇号排序选房有关规定的通知》,于11月18日起施行。符合下列三类情形之一的,由开发企业自行组织销售,不再实施公证摇号:首次开盘的“双限地”项目及其后续批次房源;建筑面积在200㎡及以上的房源;登记购房人数在房源数(不含200㎡及以上)2倍以内的房源。(证券时报?e公司)
金融支持房地产持续加码?多家银行讨论加大房地产信贷投放力度?在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相关通知下发后,11月14日多家银行举行内部会议,讨论进一步加大房地产信贷投放力度。一是针对银行内部“白名单”房企,根据住宅类项目资金运转状况与销售前景积极提供信贷支持;二是完善尽职免责制度,鼓励银行信贷部门员工深入了解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需求,在落实风控要求的情况下提供开发贷、过桥贷款等多种方式金融服务;三是加大房地产企业并购的贷款或发债融资支持,促使房地产企业通过兼并整合,有效解决部分企业资金链问题。 (21世纪经济报道)
金融机构代管30年后 深圳商品房预售金监管将移交政府?近日,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官网发布关于《暂时停止适用
房地产债务展期规模增至1505亿,销售端回暖仍是化债核心动力?中指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截至11月16日,房地产债务展期规模已达1505亿元,涉及相关房企40家;此外,约有17家企业计划推出债务重组方案。业内称,房地产行业产业链很长且较为复杂,长远来看,化债的核心动力仍在于销售端回暖。(证券日报)
基金新闻一览
个人养老金基金名单出炉!129只产品入选?11月18日,证监会官网公示了个人养老金基金名录及销售机构名录,包括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富国基金、广发基金、交银施罗德基金、汇添富基金、招商基金等在内的40家基金公司旗下共计129只养老目标基金入选,相关销售机构则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16家商业银行,中信证券、广发证券、华泰证券等14家券商,以及蚂蚁基金、天天基金等7家独立基金销售机构。(证券时报)
中国银保监会就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做出规定?中国银保监会印发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个人养老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一级资本净额超过1000亿元、主要审慎监管指标符合监管规定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和具有较强跨区域服务能力的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开办个人养老金业务。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已纳入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范围的理财公司,可以开办个人养老金业务。理财公司应当按照《暂行办法》要求制定开办个人养老金业务方案,对拟参与个人养老金运行的理财产品开展可行性评估,并将业务方案报送银保监会。(澎湃新闻)
2000余只产品变更基金经理?数据显示,截至11月17日,在11月1日以来的不到一个月时间里,超过170只基金变更了基金经理,其中不乏知名基金经理在管产品。自年初以来,年内变更基金经理的产品已超过2300只,主动权益类基金(股票型、混合型)超1200只,占比大于50%。其次为债券型基金,占比超30%。与此同时,新基金经理涌现的速度在加快。截至11月17日,2022年11月以来,市场上首度担任基金经理的人数达到31人,今年以来,基金经理新面孔超过500人,接近去年全年水平。(中国证券报)
百亿私募股票仓位超过八成私募行业投资情绪逐渐升温?11月以来,A股市场出现了多次万亿规模的成交额,北向资金连续多个交易日净买入。随着A股震荡反弹,私募行业投资情绪也逐渐升温,百亿级私募仓位水平提升至八成以上。展望后市,多家私募基金认为,市场情绪有望出现持续回暖。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1月6日,股票私募仓位指数为79.7%,较前一周提高1.61个百分点。分规模来看,头部私募显著加仓。截至11月6日,百亿级股票私募仓位指数增至82.36%,较前一周增加了7.02个百分点。同期,管理规模在50亿-100亿元区间的股票私募仓位指数也增加5.67个百分点,11月6日仓位水平接近八成。(经济参考报)
经济新闻一览
央行:高度重视未来通胀升温的潜在可能性?不断夯实国内能源市场平稳运行的有利条件?央行发布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央行称,高度重视未来通胀升温的潜在可能性,特别是需求侧的变化,不断夯实国内粮食稳产增产、能源市场平稳运行的有利条件,做好妥善应对,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落实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强化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市场主体的支持。落实落细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敢贷会贷长效机制,增强微观主体活力。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央行政策利率体系,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重要作用,着力稳定银行负债成本,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推动降低企业融资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央行网站)
央行等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力度?近日,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力度的通知》,对于2022年第四季度到期的小微企业贷款,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按市场化原则与企业共同协商延期还本付息。《通知》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创新延期贷款产品和服务,强化金融科技赋能,提前对接企业延期需求,为企业提供差异化贷款延期方式、线上续贷产品和贷款延期线上办理渠道。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对于缺乏部分材料的贷款延期申请可“容缺办理”,事后补齐。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大政策宣传解读力度,及时公示办理条件、所需材料、办理流程及办理时限,提高小微企业办理贷款延期的便利度。(新华社)
国家发改委:进一步加快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资金投放使用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落地见效,充分发挥推进有效投资重要项目协调机制作用,进一步加快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资金投放使用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我们还将促进重点领域消费加快恢复发展,持续推进实施退税减税降费,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支持力度,同时,强化粮食、能源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落细落实稳就业政策,扎实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总之就是要抓住时间窗口推动经济进一步回稳向上。(证券时报)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人身保险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据银保监会网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等法律、行政法规,中国银保监会制定并发布了《人身保险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办法》指出,保险公司作为产品信息披露的主体,应当将产品的条款、费率、现金价值全表等与消费者权益密切相关的信息进行全面披露。信息披露对象包括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及社会公众。《办法》要求,保险公司应当完善内部产品信息披露管理机制,披露材料由保险公司总公司统一负责管理,保险公司不得授权或委托个人保险代理人自行修改保险产品的信息披露材料。《办法》明确,保险机构相关管理人员在产品信息披露管理、材料制定、使用等方面的责任。同时,也明确了违反本办法对保险机构和相关责任人可采取的监管措施和处罚举措。(证券时报)
1-10月中国财政收入173397亿元?中国财政部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10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3397亿元(人民币,下同),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5.1%,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4.5%。其中,全国税收收入142579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2.4%,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8.9%;非税收入3081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2%。(中新网)
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0%?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5.0%(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从环比看,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0.33%。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0%。(国家统计局)
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271亿元 同比下降0.5%?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271亿元,同比下降0.5%。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6575亿元,下降0.9%。1-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0575亿元,同比增长0.6%。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23702亿元,增长0.5%。按消费类型分,10月份,商品零售36171亿元,同比增长0.5%;餐饮收入4099亿元,下降8.1%。1-10月份,商品零售325227亿元,同比增长1.2%;餐饮收入35348亿元,下降5%。(国家统计局)
银保监会:三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降至1.66%?11月15日,银保监会发布2022年三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情况,2022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373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66%,较上季末下降0.01个百分点。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6.1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285亿元;拨备覆盖率为205.54%,较上季末上升1.75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为3.41%,较上季末上升0.01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方面,2022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含外国银行分行)资本充足率为15.09%,较上季末上升0.21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2.21%,较上季末上升0.13个百分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64%,较上季末上升0.12个百分点。(新华社)
商务部:1-10月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同比增长10.3%?17日,商务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介绍,2022年1-10月,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627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3%(折合943.6亿美元,同比增长7.3%)。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72.5亿美元,同比增长6.7%,占同期总额的18.3%。 (中新财经)
商务部:前10个月中美双边货物贸易额增长5.1%?商务部消息,今年1-10月,中美双边货物贸易额6398.3亿美元,同比增长5.1%,其中对美出口增长6.6%。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介绍,今年前10个月,我国外贸总体稳中有进,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均为历史同期新高。我国外贸发展仍然具备有力支撑,四季度外贸运行将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央视财经)
前10个月我国企业承接服务外包合同额同比增长14.4%?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最新数据,前10个月,我国企业承接服务外包合同额15353亿元,执行额1055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4%和13.3%。其中,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8757亿元,执行额617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6%和11.1%。(上证报)
刘世锦:力争今明两年平均经济增速达到5%左右?11月18日,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表示,现阶段我国的潜在增长水平大概在5%-5.5%之间。由于今年基数低,如果明年上半年能够摆脱疫情冲击的影响,各项稳增长措施落实到位,改革开放加大力度,稳预期、稳信心措施见到成效,实际增速或将更高。应力争今明两年平均经济增速达到5%左右,这既是当下稳增长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长期增长目标必须率先迈出的关键步伐。刘世锦还强调,仅靠实际增速硬增长是不够的,立足点必须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上,由此带动汇率的合理升值。 (证券时报)
财政部:PPP项目财政支出责任超过10%红线的地区 不得新上PPP项目?财政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规范发展、阳光运行的通知》。其中提出,省级财政部门应压实辖内市县财政部门财政承受能力论证责任,指导市县财政部门规范开展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工作,严守每一年度本级全部PPP项目从一般公共预算列支的财政支出责任不超过当年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的红线。合理分担跨地区、跨层级项目财政支出责任,严禁通过“借用”未受益地区财政承受能力空间等方式,规避财政承受能力10%红线约束。审慎合理预测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和增长率,严禁脱离项目实际通过“报小建大”等方式调整项目财政支出责任,规避财政承受能力10%红线约束。PPP项目财政支出责任超过10%红线的地区,不得新上PPP项目;PPP项目财政支出责任超过5%的地区,不得新上政府付费PPP项目。(每日经济新闻)
银保监会:保险业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大资源力量投入?11月15日,中国银保监会召开绿色保险业务统计制度行业宣导(电视电话)会议,宣传动员绿色保险发展工作以及业务统计工作。会议要求,保险业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切实提高站位。加大资源力量投入,强化绿色保险业务培训,持续推进公司治理和业务结构体系重塑;要强化科学技术支撑,练好内功。监管部门要继续完善绿色保险的制度体系,各市场主体要不断深入挖掘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保险需求,同时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先行先试,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保险发展经验。(中证报)
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国家发改委16日发布《关于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关于下一步的工作安排,报告提到,将集中力量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牢牢掌握数字经济发展自主权。适度超前部署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筑牢数字经济发展根基。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创新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加快深化产业数字化转型,释放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持续提升数字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证券时报)
交易商协会发布《银行间市场货币经纪业务自律指引》?交易商协会网站11月16日消息,交易商协会日前发布《银行间市场货币经纪业务自律指引》,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自律指引》规定,经纪商及其从业人员应规范开展经纪报价交易活动,按照服务对象的真实和正当交易意图发布报价交易等经纪业务信息,不得出现以下行为:未如实发布服务对象提供的报价信息;发布私自编造或无法确认来源的报价信息或成交行情信息;有意发布不反映正当交易目的或真实成交意向的报价信息;有意传输展示涉及虚假报价交易等违规行为的经纪业务信息。(中证报)
逾千只银行固收产品净值“破1”,多只产品近期净值回撤?近日,多款银行固收类理财收益出现较大波动。截至11月16日,Wind数据显示,34364只理财产品里,有10954款产品在最新净值公布日期的最近一周的回报为负,占比达到了31.88%。具体看固收类理财,中国理财网数据显示,截至11月16日,25627只处于存续状态的固收理财产品中,1118只产品净值低于1。银行固收类理财多为债券打底,一般来讲占比超过80%,而近期债市回撤较大,这也导致部分理财净值出现回撤。(每日经济新闻)
1至9月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5% 保持稳定?11月14日,国家医保局发布2022年1至9月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运行情况。2022年1至9月,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含生育保险)总收入21491.18亿元,同比增长5.5%。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含生育保险)总支出17285.93亿元,同比下降0.5%,主要是去年同期有支付新冠疫苗及接种费用,本期相关支出大幅减少。(中证网)
猪肉价格由过度上涨一级预警区间回落至二级预警区间?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监测,11月7日—11日当周,36个大中城市精瘦肉零售价格周均价同比涨幅由超过40%收窄至30%—40%之间,由《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 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确定的过度上涨一级预警区间回落至二级预警区间。当前生猪价格仍处于较高水平,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密切跟踪市场价格变动情况,建议养殖场(户)保持正常生产经营节奏,防范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央广网)
再创历史新高!欧元区10月CPI同比上涨10.6%?当地时间17日,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欧元区10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即CPI的同比终值,从9月时的9.9%攀升到10.6%,同比增速再创历史新高。其中,能源与食品价格大幅上涨仍然是推高欧元区通胀水平的主要因素。欧洲央行16日发出警告称,欧洲金融稳定风险升温,技术性衰退可能性增加。有部分欧洲官员同一天表态称,尽管通胀压力仍保持在历史高位,但考虑到经济衰退风险,他们更加倾向于12月加息50个基点,而非市场此前预期的75个基点。(央视财经)
英国10月CPI涨幅创41年新高?英国国家统计局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英国10月消费者价格指数,也就是CPI同比上涨11.1%,涨幅再创41年来新高。天然气和电力价格不断上涨是推升通胀的主要因素。过去一年里,英国天然气价格上涨近130%,电力价格上涨约66%。为抑制通胀,英国央行11月3日宣布将基准利率从2.25%上调至3%,这是去年12月以来英国央行连续第八次加息。(央视财经)
日本10月CPI现40年来最大增幅?据日本TBS电视台11月18日报道,日本10月消费者物价指数(生鲜食品除外)为103.4,同比上涨3.6%,现40年来最大增幅。日媒称,上次消费者物价指数创历史性增幅发生在1982年2月,为第二次石油危机时期。日本消费者物价指数涨幅自今年4月突破2%以后,仅隔半年时间就超过3.6%,意味着物价激增。(海外网)
日本三季度GDP环比增长负0.3%?日本内阁府15日公布的初步统计结果显示,今年第三季度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环比增长负0.3%,按年率计算为负1.2%,时隔三个季度出现负增长。(央视财经)
SWIFT:10月人民币保持全球第五大活跃货币的位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11月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0月,在基于金额统计的全球支付货币排名中,人民币保持全球第五大活跃货币的位置,占比2.13%。与2022年9月相比,人民币支付金额总体减少了19.86%,同时所有货币支付金额总体减少了7.97%。此外,2022年10月,以欧元区以外的国际支付作为统计口径,人民币位列第七,占比1.52%。(中证网)
腾讯:三季度营收1401亿元,同比下滑2%?11月16日,腾讯控股发布2022年度第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腾讯第三季度营收1401亿元,同比下滑2%;净利润399.4亿元,同比增长1%,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净利润322.5亿元,同比增长2%。11月16日,腾讯宣布以分发特别红利方式,将其所持有约9.58亿股美团股票分发给股东,分派比例为10:1(每持有10股腾讯获派1股美团)。本次派息后,腾讯还将继续持有美团不到2%股权。(澎湃新闻)
网易第三季度营收244亿元 称暴雪授权到期影响有限?11月17日盘后,网易披露第三季度财报。公司第三季度实现营收244亿元,同比增长10.1%;毛利为137亿元,同比增长16.4%;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7亿元,非公认会计准则下归属于公司股东的持续经营净利润为75亿元。对于著名游戏开发商暴雪授权协议到期的影响,网易称,代理暴雪的游戏对网易2021年和2022年前9个月的净收入和净利润贡献占比均较低,授权到期对网易的业绩将不会产生重大影响。(中证报)
微博三季度营收4.54亿美元?11月17日,微博发布了2022年三季度财报,营收4.54亿美元,同比减少25%,基于非国际公认准则下的净利润1.19亿美元,同比减少43.2%。根据财报,2022年三季度微博广告和营销营收3.93亿美元,同比下降27%,增值服务营收6010万美元,同比下降14%。(北京商报)
阿里巴巴2023财年第二季度营收2071.76亿元 同比增长3%?北京时间11月17日晚,阿里巴巴发布2023财年第二季度(即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阿里巴巴该季度实现收入2071.76亿元,同比增长3%;经营利润为251.37亿元,同比增长68%;经调整EBITA为361.64亿元,同比增长29%;净亏损224.67亿元,上年同期净利润33.77亿元;调整后非公认会计准则净利润为338.20亿元,同比增长19%。(中证网)
联合国报告:本世纪80年代全球人口将超100亿?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此前的统计,全球人口在2011年10月31日达到了70亿。而从70亿增长到今天的80亿,用了11年零半个月。根据联合国最新预测,到本世纪80年代,全球人口将达到约104亿的峰值,并保持这个水平到2100年。全球的平均预期寿命持续增加。2019年,全球平均预期寿命为72.8岁,比1990年时增加了9岁;到2050年,预计平均预期寿命将达到77.2岁。(央视财经)
股债汇新闻一览
央行:完善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资金管理推动中国债券市场进一步开放?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资金管理规定》,完善并明确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资金管理要求。《规定》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统一规范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所涉及的资金账户、资金收付和汇兑、统计监测等管理规则。二是完善即期结售汇管理,允许境外机构投资者通过结算代理人以外的第三方金融机构办理。三是优化外汇风险管理政策,进一步扩大境外机构投资者外汇套保渠道,并取消柜台交易的对手方数量限制。四是优化汇出入币种匹配管理,提升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资金汇出便利性,鼓励长期投资中国债券市场。五是明确主权类机构外汇管理要求,通过托管人或结算代理人(商业银行)投资的主权类机构投资者,应在银行办理登记。《规定》明确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汇出与汇入资金币种原则上应保持一致,不得进行人民币与外币之间的跨币种套利。同时汇入“人民币+外币”进行投资的,累计汇出外币金额不得超过累计汇入外币金额的1.2倍(投资清盘汇出除外)。长期投资中国债券市场的,上述比例可适当放宽。(央广网)
证监会就《关于深化公司债券注册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18日,证监会就《关于深化公司债券注册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指导意见》拟要求,压实发行人和中介机构责任。一是发行人应当严格履行本息偿付义务,做好融资统筹规划,防范高杠杆过度融资。二是发行人应当加强募集资金管理,规范募集资金使用,严禁挪用募集资金等行为。三是按照扶优限劣原则,进一步提高优质企业融资便利性,对弱资质企业加强把关,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四是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督促中介机构健全公司债券业务质量和执业风险控制机制,完善中介机构执业能力评价体系,强化评价结果运用。(中新财经)
前10个月银行累计结汇144471亿元?国家外汇管理局11月15日公布了2022年10月银行结售汇和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数据。数据显示,2022年10月,银行结汇12125亿元人民币,售汇12971亿元人民币。2022年1至10月,银行累计结汇144471亿元人民币,累计售汇137590亿元人民币。2022年10月,银行代客涉外收入30991亿元人民币,对外付款31597亿元人民币。2022年1至10月,银行代客累计涉外收入346637亿元人民币,累计对外付款342743亿元人民币。(金融时报)
证监会、工信部:高质量建设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专板?中国证监会18日发布消息称,证监会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高质量建设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专板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自印发之日起实施。其中,关于设立专板的条件,《指导意见》明确,设立专板的区域性股权市场应安全规范运营,业务、风控等管理制度健全,近3年内未发生风险事件或风险事件已处置完成,无违法违规行为,且有关监管要求和规范性事项均已落实或整改完毕。运营机构的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和严重失信行为。设立专板的区域性股权市场还应在专板设立后一年内满足下列条件:区域性股权市场运营机构净资产达到1.5亿元人民币以上;自行建设专板的专板服务部门负责人应具有5年以上企业上市辅导、投行或金融服务相关工作经验,专板服务相关部门50%以上员工具有2年以上前述工作经验;与证券公司合建专板的,区域性股权市场和证券公司应明确服务专板的部门和人员,且相关人员满足前述工作经验等。(中国新闻网)
今年前三季度北交所上市公司分红超23亿元?北交所开市运行正式满一周年。北交所上市公司已由一年前的81家增长到现在的123家,总市值接近2000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北交所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732.07亿元,同比增长33.25%;实现归母净利润69.26亿元,同比增长19.43%,整体业绩稳步增长。88家公司发布现金分红方案,分红公司家数占比超7成,合计分红金额达23.61亿元,惠及近80万名投资者。(央视财经)
央行: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3.38万亿?15日,央行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0月末,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3.38万亿元,约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总托管量的2.7%从券种看,境外机构的主要托管券种是国债,托管量为2.28万亿元,占比67.6%;其次是政策性金融债,托管量为0.77万亿元,占比22.8%。10月份,新增4家境外机构主体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截至10月末,共有1063家境外机构主体入市,其中524家通过直接投资渠道入市,774家通过“债券通”渠道入市,235家同时通过两个渠道入市。(中新经纬)
10月份债券通“北向通”日均交易量达339亿元?债券通公司11月16日发布的债券通运行报告显示,10月份,债券通“北向通”月度成交6098亿元,日均交易量达339亿元。其中,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为交易量最大的券种,分别占月度交易量的53%和33%。从入市情况来看,截至10月末,债券通“北向通”入市投资者达774家。(金融时报)
北交所隋强:北交所股票纳入中证指数、国证指数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北京证券交易所总经理隋强透露,下一步,北交所将立足北交所公司数量结构的不断丰富,逐步构建北交所的行业、主题和策略指数体系;立足北交所与新三板一体发展,探索构建跨北交所与新三板的指数体系,进一步发挥北交所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具有市场特色的跨层次投资;立足多层次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推动跨市场指数发展。据悉,目前北交所上市公司股票纳入中证指数、国证指数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上证报)
北交所下调股票交易经手费标准降幅50%?11月18日,北交所发布下调交易经手费标准的公告,自2022年12月1日起,将股票交易经手费标准由按成交金额的0.5‰双边收取下调至按成交金额的0.25‰双边收取,降幅50%。(每日经济新闻)
“提前批”额度下达?专项债接续发力扩投资?2023年地方债“提前批”额度已下达,且比上年下达的时间更早。福建省财政厅日前披露,财政部已提前下达该省2023年新增政府债务限额1034亿元。同时,多地表示正积极筹备2023年项目申请,以发挥专项债资金拉动投资的作用。专家预计,积极财政政策将持续发力,明年专项债发行大概率在年初即“开闸”,争取早发早用。同时,“准财政”工具有望适时加码,推动尽早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中国日报网)
首批换锚地方债发行结果出炉:3年期、5年期债券分别高于国债基准10BP、18BP首批换锚地方债发行利率于11月15日出炉。最终发行结果显示,广东3年期一般债、5年期专项债票面利率分别为2.46%、2.71%,分别高于招标下限10BP、17BP,高于前5日国债收益率均值10BP、18BP(前5日5年期国债收益率均值为2.53%)。对于广东此次换锚后的地方债发行结果,多位市场人士表示,可能受近期市场波动较大影响。 (21世纪经济报道)
深圳:加大企业上市扶持力度?鼓励优质红筹企业回归A股上市?据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16日消息,《深圳市关于进一步推动企业上市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发布。其中提出,加大企业上市扶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到境外上市,鼓励优质红筹企业回归A股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拆分子公司在境内外上市。支持国有企业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不同类型的优质国有企业在境内相应板块上市。加强与全球主要证券市场的合作,吸引境外优质上市公司来深交所发行中国存托凭证(CDR)。(中证网)
外资银行在中国首发绿色金融债券?华侨永亨银行(中国)15日成功发行总规模5亿元人民币的“2022年绿色金融债券”。据悉,这是外资银行于中国境内市场发行的首单绿色金融债券。(中国新闻网)
A股迎宠物企业上市潮?今年以来,宠物用品行业一直是市场的热点,下半年以来多家宠物用品企业冲击IPO。随着近年来国产品牌的崛起,国内相关企业持续加强自主品牌的建设跟投入,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2022年1月至10月宠物行业融资数达55笔,其中有公开融资金额的达31笔,融资总额超30亿元。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A股市场也迎来宠物企业上市潮,宠物赛道延续高景气。(央视财经)
巴黎成为欧洲最大股市所在地?据参考消息,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网站11月14日报道,随着巴黎周一接过桂冠,伦敦不再是欧洲最大的股市所在地。彭博社援引法国股市的研究数据称,法国股市目前的市值为2.823万亿美元,而英国股市为2.821万亿美元。2016年,英国在“脱欧”公投中投票支持脱离欧盟,当时它较法国拥有1.5万亿美元的优势。(每日经济新闻)
房地产
华泰证券:
供需纾困提速,关注优质央国企和少数头部民企
据21世纪经济报道11月11日消息,杭州调整楼市信贷政策,同时交易商协会民企债券融资支持节奏快马加鞭,纾困步伐逐步加大,我们期待更多针对市场托底和房企纾困政策空间。建议继续关注有机会将融资优势转化为拿地和销售优势的央国企和少数头部民企。
核心城市购房杠杆放款,释放明确信号意义
杭州本次政策的调整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1. 放松“认房又认贷”政策。调整前,杭州全域范围内开始实行认房不认贷,自2017年认房又认贷政策实施以来,这是5年来首次调整;2. 降低二套首付比例。新政将二套房首付比例从6成直接降至4成,加大对改善需求的支持;3. 降低房贷利率。新政下,购买140平以下普宅,首套利率为LPR减20bp,二套为加60bp。按最新LPR利率测算,首套/二套利率分别为4.1%/4.9%。参考贝壳研究院数据,调整后较调整前分别下降15和5bp。杭州新房销售相对更具韧性,但即便如此,今年也随主流市场下行。基本面下行是稳需求措施的促发因素。
购房杠杆空间扩容,需求端托底政策持续蔓延
本次杭州新政的核心即放宽了购房杠杆,符合我们今年以来强调政策思路从解放房票到放宽购房杠杆的判断,2022年4月政治局会议明确指出要支持改善需求,我们认为监管层对于信贷政策方面的因城施策空间还有进一步加大的可能。据我们统计,今年以来,已有约90个城市调整首付比例以及认房认贷政策,城市能级也在逐步提升,我们认为杭州作为准一线城市,本轮新政全域打开购房杠杆空间,未来我们有望看到更多重点城市在需求端持续宽松,以达到稳需求目的。
民企融资支持快马加鞭
11月8日晚,交易商协会发布年内房地产融资支持政策第三弹,支持力度进一步扩大。融资支持行动迅速,2日内龙湖集团200亿储架式注册已被受理。中债增进公司同步受理公司增信业务意向,并且表示还有多家民企在沟通对接。在第二轮民企融资支持中,龙湖集团、美的置业、新城控股、碧桂园、旭辉控股集团、卓越集团等民营房企均已成功发行相关债券,我们预计后续还将有更多民企融资利好消息落地。截至11月11日,行业成交数据依然在底部徘徊,需求端观望情绪强烈,供给端预期不稳定也是影响需求的一大因素。
供需纾困齐发力,纾困提速稳预期
我们认为,民营房企销售/融资现金流的循环需要更多外力的帮助才能破解。整体而言,我们认为目前房企融资端的支持政策果决,能够缓解房企的短期债务压力,叠加需求端政策有望进一步改善,稳定市场预期。我们也期待后续能有更多的主动性政策出炉,以及需求端托底政策的配合,我们认为后续市场环境有进一步修复的空间。
国金证券:
比-7.7%,民企同比-37.3%;样本房企归母净利润同比-72.8%,其中央国企同比-23.8%,民企同比-3858%。样本房企毛利率水平自2019年起持续下滑,3Q22为17.4%(央国企18.6%,民企12.4%);同时在整体市场下行背景下,销售难度增加,房企销管费率有所增加,其中央国企3Q22销管费率5.1%,与2021年全年相当,而民企从2021年的8.2%增至3Q22的9.2%。虽然行业整体业绩下滑,但未来营收体量仍有支撑,样本房企3Q22合同负债规模是2021年营收的1.23倍,其中滨江集团该值达3.46倍,保障未来业绩增长。
经营表现分化,头部央国企和改善型房企基本面稳健。销售端,2022年行业整体延续低迷态势,1-9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金额同比-26.3%,克而瑞百强房企销售金额同比-46%。但房企间表现分化,头部房企和改善型房企出现向好趋势,保利发展、中国海外发展、华润臵地、越秀地产等在三季度均出现单月销售转正情况;招商蛇口、滨江集团和建发房产等1-9月销售累计同比降幅也缩减至20%以内。投资端,2021年下半年以来土拍市场持续低温,2022年1-9月全国300城宅地成交面积同比-44.4%,溢价率已连续13个月低于10%,而流拍率高企;拿地房企以央国企和地方国资平台为主,2022年二批次集中土拍中两者拿地比例分别占36.4%和41.2%。2021年下半年以来土拍门槛放宽,竞争减弱,拿地利润空间有所提升,头部央国企和改善型房企积极错峰获取优质土地,为维持未来销售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融资环境依然严峻,房企缩表出清进行时。2021年以后,资产负债缩表成行业主流,典型房企整体资产负债率从2019年的83.4%降至3Q22的79.8%。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房企债券发行量持续缩减,受部分房企国内外债券违约影响,投资者对地产债信心下降,债券融资增量受阻;而未来到期公开债券规模维持高位,2022-24年年均到期债券金额在6000亿元左右,公开市场偿债仍有较大敞口。从2022年8月以来,在中债增支持下,5家民营房企相继成功发行10-15亿元不等的中期票据;10月底中债增进公司也明确将继续加大民营房企发债的支持力度。而我们认为当前民营房企面临的主要困境是销售下滑回款减少,支持发债很难解决其资金压力的根本来源。困难的民营房企市占率将逐步下滑,而头部央国企和改善型房企能巩固其强者恒强的地位。
投资建议
行业整体业绩短期承压,但央国企和改善型房企表现依然具有韧性,在当前宽松政策背景下,这类“手里有货、货能卖动”的房企能够享受红利,并借机抢占市场地位。
债市
中信证券:
中证转债指数上周走出V型反转走势,成交量在周五明显放大,市场情绪在消息面的推动下快速回暖。
正股市场的逆转行情直接推动了转债市场的反转走势,与我们前期正股是当前转债市场核心矛盾的判断一致。从正股角度来看,情绪仍在修复的通道中,政策依旧频出,预计相关板块会继续受到提振,转债市场大概率也并不会缺乏赚钱机会。但从估值角度来看,近期股性估值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结合成交量来看并未出现持续的进场资金,估值走阔需要情绪的进一步发酵配合,只是从当前水平而言风险可控,意味着现在可能是一个参与转债市场较为舒服的阶段。考虑到平均价格的回升,当前建议投资者增加弹性标的的仓位,关注个券效率。
我们依旧强调市场的波动水平较高,正股策略和波动率策略均有用武之地。投资者既可以从正股驱动视角配置高弹性标的,考虑到情绪的修复结合政策目标来看,建议以大安全、高端制造自主可控为重点方向,同时增加对医药和可选消费的配置,也可以带着价格安全垫配置“模糊的正确”,尤以次新券或者传统白马标的转债为主要方向,建议投资者积极把握当前这一窗口期。
华安证券:
借鉴海外经验,防疫政策放松后基本面出现几点变化:
美国:疫情初期美国管控力度较严格,至20年10月疫苗相继获EUA、经济刺激计划相继落地,部分州放松管控,至22年3月防疫全面放开,面对奥密克戎也未明显收紧政策。从消费端来看,防疫政策的放松在短期内提振消费者信心指数,但对于实际的个人消费支出影响有限;从出行上看,防疫政策的放松利好航班飞行,美国2022年全面放开后航班数回升至20万架次/周,基本修复至疫情前水平;劳动力市场上看,22年10月劳动力参与率较疫情前下滑1.1%,而失业率受防疫放松的短期提振幅度较小,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通胀率来看,22年10月通胀率为7.7%,高于疫情前的2.3%。
英国:2021年1月前英国疫情严格封锁,2月以后疫苗逐步普及,英国防疫政策逐步放松,至2022年2月英国宣布实施“与新冠共存”计划。消费与服务业方面,英国居民消费支出受短期疫情放松影响较小,但每轮政策放松下服务业PMI均有小幅回升;从出行上看,防疫放松对国际航班修复显著,2月英国宣布解除防控后国际航班数量回升;就业来看,截至8月英国失业率仅为3.5%,已低于19年水平,但劳动参与率不及疫情前;通胀来看,截至22年CPI、RPI分别为10.1%、12.6%,而居民端杠杆率基本修复至疫情前水平。
德国:2021年4月前德国采取较为严格的疫情管控措施,至22年2月疫苗接种率提升后封控措施才逐级取消,3月德国宣布取消大部分防疫措施,但仍保留强制隔离措施。从消费端来看,德国私人消费支出恢复缓慢,但22Q2期间支出已超过疫情前水平,而防疫放松对德国服务业信心指数提振显著;出行方面,21年5月、22年3月防疫放松下德国航班数量修复显著;就业方面,截至2022年10月德国失业率仍为5.4%,高于疫情前4.9%水平,但产能利用率回升显著,已明显高于疫情前水平;通胀方面,疫情以来CPI逐级走高,至2022年9月已达到10.4%。新加坡:2022年2月以前新加坡防疫政策与实际疫情挂钩,至3月进一步放宽防疫安全管理措施。消费端来看,防疫政策放松下服务业就业人数提升,但仍少于疫前,而私人消费支出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出行方面,新加坡疫情管控较好,国际航班数在政策放松后快速回升;就业方面,失业率下降至2%,低于疫情前水平;通胀方面,新加坡在防疫政策放松后仍面临较大通胀压力,9月CPI达到7.5%。
债市策略:政策面前都是右侧,回调途中没有赢家,流动性是当下最重要择券维度
从市场反映来看,优化防控工作措施、民营企业融资“第二支箭”出台后,股债两市反应迅速,11月11日上证综指上涨51.16点,10年期国债上行3.26bp,11月14日各期限国债回调10-15bp左右。利率债剧烈回调,三大
利空还须关注:
①资金面利空尚未出尽,但即将得到校验:资金利率仍处高位,市场不缺资金,缺少的是低价资金,即使本月MLF降准续作,也并未改变资金利率的价格预期。
②债市预期改写,但短期调整或较充分:地产和疫情被市场认为是影响债市预期的底层逻辑,当前10Y国债快速调整至2.83%,回到2021年12月、今年4月和7月水平,位于疫情以来的43%分位,短期来看调整较为充分,中长期来看难言触顶。
③在预期主导行情的阶段,股债跷跷板的影响不容忽视:当前市场定价围绕预期展开,随着后续落地效果逐步显现,“宽信用”和“弱复苏”还将逐步回归市场焦点。在定价逻辑切换的过程中,尚处低位的权益市场或将与债市争夺流动性,应警惕大类资产再配置的风险。
综上所述,在政策调整面前,所有投资者都在右侧;在债市快熊行情中,市场没有赢家;四季度以来,我们持续建议投资者控制杠杆,从当前点位来看,建议拥抱流动性、优先选择流动性与安全边际俱佳的短端+关键期限;从历史行情回顾来看,利率急跌后信用债估值或滞后上行,短期不建议增配信用债。
股市
中金公司:
2023年展望:转机渐现、待时而动;预计全年20~25%的修复空间
经历了2021年近一年的下跌后,港股在2022年的进一步弱势超出多数人预期。如果从2021年初算起,本轮下跌已超过19个月,为历次下行周期最长,跌幅也仅次于2008年金融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从各个维度看,港股当前都已经到较极端水平。因此在当前水平上,预期反弹不难,关键是持续性如何?节奏和方向又如何把握?
整体看,我们预期港股转机渐现,2023年或存在20~25%的修复空间,基于6~10%的盈利增长和12~18%的估值修复。节奏上,仍需待时而动:1)初期的反弹更多体现为情绪改善和卖空回补,不完全稳固,2)明年一季度美联储政策加息停止美债利率明确下行或带来更大估值修复机会,3)国内疫情政策优化,如果进展顺利,可能在明年下半年带来更大盈利支撑下的反弹空间。方向上,在高股息基础上,优质成长(低PEG、政策优化下的消费和地产、高景气的科技制造、预期反转修复的互联网和医药)值得重点关注。
港股当前面临“三重压力”,今年跌幅较大和资金流出较剧烈的三个阶段也恰好分别对应这三个因素:地缘局势影响风险偏好(3月俄乌局势和中概股风波)、中国增长影响企业盈利(4~5月上海局部疫情)、美联储紧缩影响融资成本和流动性(8月后美债利率快速上行),因此未来市场的修复节奏和持续性也取决于这三重压力的解决进展和程度。目前看,考虑到这三重压力都已轮番在价格中得到体现,近期美国通胀拐点和国内地产疫情政策也出现边际变化,我们认为港股情绪和估值的部分修复转机逐步显现,但反弹的持续性还需要分子端盈利的兑现和后续更多政策配合(明年下半年)。
??估值与风险溢价:美国通胀筑顶和美联储一季度停止加息或有助港股实现估值修复,类似2019年初。港股估值一度跌至历史低位的7倍附近(MSCI中国除A股),今年23%的估值收缩,一半因贴现率抬升,一半因风险溢价的走高,这也是港股跑输A股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前者,美国通胀筑顶和未来美联储紧缩趋缓(我们预计年底降速、明年一季度末停止加息推动美债利率下行)可缓解部分压力,类似2019年1~3月美联储暗示停止加息后的估值驱动反弹。对于后者,港股估值中隐含的风险溢价无论是对比A股还是美股的额外补偿幅度都已是历史高位,未来中美审计监管和中美关系的走向将有重要影响。我们综合两者估算,港股估值存在12%-18%的修复空间,对应9~9.5倍P/E。不过,在长期增长下台阶和地缘新格局下,我们测算港股的长期估值中枢或也将从此前10倍降至8~9倍P/E附近。
??资金流向:南向资金有望继续流入,海外资金流出可控但重新流入还需基本面配合。今年以来南向资金持续流入,国内资金面宽松、汇率贬值对冲可能是主要因素,与2016和2019年初底部特征类似。相比之下,海外资金尤其是主动资金流出压力较大。目前看,由于新兴和全球基金对中国的配置比例都已明显偏低、基准情形下进一步流出压力可控,但重新回流还需要中国基本面转好为主要前提。
??盈利基本面:关注消费需求修复;预计盈利增长6~10%。市场反弹但如果没有盈利接力持续性存疑。总量上,在当前国内已较为宽松的流动性环境下(rf),如何提振投资回报率预期(g)是关键。从供需两层看,全球增长放缓外需趋弱背景下,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的刺激将是后续抓手和配置重点。我们测算,以近期平均修复速度计,在政策逐步优化的假设下,国内零售明年底有望修复到长期趋势的95%,乐观情形可以修复到趋势的98%,分别对应明年5~6%的GDP增速。这一环境下,港股或可以实现6~10%的盈利增长,中下游消费板块的修复和成本压力改善值得关注。
配置建议:从高股息到优质成长,关注政策优化、预期反转、高景气度三个方向;关注香港长期政策进展
配置策略上,在高股息策略的基础上,随着上文中提到的转机兑现,逐步关注优质成长(低PEG),例如政策优化下的消费和地产、高景气的科技制造、预期反转修复的互联网和医药等三个方向。我们建议超配房地产、部分信息科技(软件与半导体)、媒体娱乐、可选消费与服务、以及部分医疗保健;对原材料、工业、交运、公用事业等维持偏谨慎看法。
此外,2023年作为新一届特区政府第一年,我们也期待多项政策举措上出现较大进展。最新公布的2022年《施政报告》中已经勾勒出香港为强化金融中心地位、优化上市制度(“特专科技”公司)、着力解决产业和人才问题、并与内地进一步融合等方面的努力(互联互通机制优化、人民币计价、大湾区和北部都会区),相关主题投资方向也值重点关注。
中信建投:
●北向资金:北向资金转为流入,较上周变动104.1亿。本周北向资金净流入54.0亿,较上周变动104.1亿。截至11月11日,2022年北向资金净流入43.1亿,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变动-3220.98亿。
●资金结构:配置盘连续5周流出后转为流入。本周北向资金净流入54.0亿,其中配置盘净流入56.0亿,交易盘净流入-0.9亿。近四周北向资金净流入-416.5亿,其中配置盘净流入-305.2亿,交易盘净流入-116.7亿。
●风格流向:配置盘加仓周期和消费板块,交易盘加仓消费减仓成长。本周配置盘流入周期(30.3亿)、消费(15.5亿)、成长(7.9亿)等风格;交易盘流入消费(21.2亿)、金融(13.6亿)、周期(8.6亿)、流出成长(-39.6亿)等风格。近四周配置盘主要流出消费(-200.5亿) 、成长(-69.4亿)、金融(-49.8亿)等风格;交易盘主要流入周期(47.2亿) ,流出消费(-81.9亿)、成长(-25.2亿)等风格。
●产业链流向:配置盘流入白电、汽零、工业金属、煤炭。本周配置盘资金增持工业金属(8.1亿)、光伏(4.3亿)、白电(18.7亿)等产业链,减持白酒(-6.0亿)等产业链,交易盘资金增持工业金属(23.2亿)、半导体设备(10.8亿)等产业链,减持光伏(-18.2亿)等产业链;本周配置盘和交易盘资金共同增持工业金属、白电等产业链,共同减持锂电材料、消费电子等产业链,在煤炭、光伏等产业链有分歧。
●行业流向:流入家电/有色,流出电力设备/公共事业。本周净流入排名较前的行业是有色金属(47.8亿)、家用电器(25.4亿)、银行(19.7亿)等行业,净流出排名较前的行业是电力设备(-24.4亿)、公共事业(-15.1亿)等行业。本周配置盘资金与交易盘资金共同加仓工业金属、白色家电等行业,共同减仓电池、电力,在白酒Ⅱ等行业有分歧。
●个股流向:美的集团(19.6亿)、紫金矿业(17.0亿)获外资加仓较多,中环股份(-10.0亿)、长江电力(-8.4亿)遭外资抛售较多。
●周期资源品板块:配置盘流入有色金属、煤炭等行业,流出石油;交易盘流入有色,流出煤炭、建材等行业。
●中游制造板块:配置盘资金流出机械设备、汽车、电力设备,交易盘资金流出汽车、机械设备、电力设备。
●消费板块:配置盘和交易盘资金在食品饮料行业分歧最大,配置盘累计净流入7.93亿,交易盘累计净流入-229.14亿。
●TMT板块:配置盘资金流入电子、计算机,流出通信、传媒;交易盘资金流入计算机,流出电子、传媒、通信。
●金融地产公用板块:配置盘流入交运、银行等行业,流出房地产、公共事业;交易盘流入非银金融、银行,流出房地产、公共事业等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