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难、传播难让儿童歌曲止步不前

  近年来,我国每年能创作出1000多首儿童歌曲。然而,在各地许多小学、幼儿园“00后”“10后”孩子的生活中,儿歌的“阵地”却越变越小,被各种爱情题材的流行歌曲挤占,孩子们最熟悉和偏爱的歌曲,竟然是《老鼠爱大米》、《最炫民族风》、《爱情买卖》、《小苹果》等。儿童歌曲的阵地为何越来越小?怎样的儿童歌曲才能受到孩子们的喜欢?为此,光明网记者采访了青少年教育工作者,儿童文学作家、编审马光复。以下是采访实录。

  什么样的儿童歌曲才是属于孩子们自己的音乐?

  儿童歌曲的歌唱对象是由不同年龄、性别、智力、个性、文化背景的孩子们共同组成的一个群体,必须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心理品质特征,深入地体验他们的生活,认识各个层次的儿童的需要、特点和差异,站在时代的至高点,创作出适合儿童的喜闻乐唱的歌曲。这就要求每一位创作者都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学习政治、历史、哲学、美学、社会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熟悉儿童生活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时代的脉搏,洞悉儿童心灵的奥秘,敏锐地感受纷纭驳杂、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并将其转化、升华为富有强大魅力的艺术作品。

  经典儿童歌曲都具有孩子们喜欢的特征。说简单一些,就是孩子们认为的好听、好唱、好记。用孩子们的话说“美”。“美” 字,包含着歌词的美,旋律的美。歌词要明朗,要么抒情,抒孩子的情;要么有趣,使孩子有趣味。作曲也很重要,一首好的歌词,如果没有好的曲子,怎么也不会传唱开来。可是一些很一般的歌词,因为旋律好听,适合孩子的口味,也传唱开来了。还有,儿童歌曲不要过于强调它的教育作用。只要歌曲里没有什么消极的元素,哪怕只是反映一种生活现象,一件有趣味的事情,对孩子们来说,都具有教育意义和作用。

  现在的小学音乐课本共有6册,一共收录了76首歌,这些儿童歌曲是时代留存下来的精华。其中《采蘑菇的小姑娘》就是一曲经典作品。虽然已经有年头了,但今天还是在唱,这说明这首歌曲生命力的旺盛。“采蘑菇的小姑娘背着一个大竹筐,清晨光着小脚丫走遍森林和山冈……”歌词优美有趣,曲子也很活泼生动,很符合孩子们的需要,他们也喜欢唱。像这一类的歌曲才应该是属于孩子们自己的音乐。

  因此,作曲家们应该把最美和最适合少儿身心特点的歌曲奉献给少年儿童,这是当代少儿歌曲创作者们应尽的义务。每位有良知和负责任的作曲家和词作家,都应负起责任。

  无处发表,稿酬偏低影响儿童歌曲创作者热情

  儿童歌曲来自儿童歌曲的作家,这才是源头。

  之前我们国家有一批儿童歌曲的佼佼者,从黎锦晖,到后来的《一分钱》《春天在哪里》的作曲者潘振声,《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的作曲者瞿希贤,《我们的田野》的作曲者张文纲,再到今天的谷建芬,词作者也有许多大师,像今天的金波先生,晓光、李幼容先生等,都为儿童歌曲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如今很多儿童音乐工作者都具有积极性,也有为孩子们服务的热情;但现实问题又对他们的积极性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一是写了歌曲没有发表的阵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大部分省份都有文艺刊物,刊上有专门的儿童歌曲专栏,可以供人发表作品。而今天,全国仅剩下《儿童音乐》这一份刊物能让儿童音乐创作人的作品“走向社会”。全国仅有的歌曲期刊也就几家,而刊登儿童歌曲的更是寥寥无几。其他的儿童期刊很少登载儿童歌曲,成年人的报刊更是不会发表儿童歌曲了。这使得很多儿童音乐工作者的积极性受挫。

  其次,稿酬偏低。江西赣州的罗晓航是我国很出名的儿童歌曲词曲作者。他1982年开始创作儿童歌曲,30年间孜孜不倦耕耘在儿童音乐的土壤上,创作了《小袋鼠》《小猫钓鱼》《菱角弯弯》等上千首儿歌作品,有23首作品选入中小学、幼儿园音乐教材,已出版《童年的沙滩》等10部作品专集。他说,自己写一首儿歌稿酬仅仅30元。可是,如果是给企业写歌,一首歌大约稿酬是500元到1万元,给电视节目写歌稿酬是1万元到10万元左右。在这样差别很大的稿酬下,给孩子写歌的人越来越少了。

  前不久,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中国群众文化学会音乐专业委员会在南方莞城中心小学建立了“少儿歌曲创作活动基地”,它是启发词曲作家对少儿歌曲创作的灵感,培养少儿歌曲创作氛围、检验少儿歌曲传唱性、普及歌曲创作基础知识、培育少儿歌曲创作人才的公益教育性平台。如果这样的基地在全国遍地开花那就好了。

  解决好传播难问题,为儿童歌曲敞开一扇大门

  如今,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创作优秀的儿童歌曲很难,有了好作品要推广更难。很多儿童音乐创作人潜心创作,没有太多市场方面的经验,也没有太多人脉,比较依赖于出版社,往往将稿件交给出版社就不管后续的事情。后面也许是石沉大海,也许是退稿。如果有幸出版了,也没有多大影响。交给音像出版社,而音像出版社又讲究经济效益。一首儿歌从底稿上的音符和文字变成能够流传的歌曲,中间需要经过很多道工序,乐队、音乐、伴奏、演唱……都需要制作成本,如果专辑卖不出去,就意味着赔本。

  要解决“传播难”,首先要摆正音乐教育的位置以及提高人们对音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为此,我们必须将素质教育作为促进音乐教育和儿童歌曲创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促进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必不可少的。音乐教学大纲里明确指出:“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作用。”唱歌作为儿童生活中最易为儿童接受、理解的一种艺术形式,是贯穿音乐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繁荣儿童歌曲创作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要改变社会观念,改变有关音乐教育部门的观念,改变所有宣传部门的观念,这样才能为儿童歌曲打开一扇敞开的大门。比如,电视台,广播电台,各种宣传媒介,都给儿童歌曲敞开大门,那就好了。如果依靠宣传不行,那就用法律的手段来解决。

  除去改变观念以外,还要处理好儿童歌曲创作商品化与精品化的关系。儿童歌曲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属于上层建筑的,其生存、发展是离不开经济的。作品的发行、传播需要通过音像、屏幕等中介,最终才能进入“使用”领域。因此,儿童歌曲创作的繁荣不能游离于市场之外,必须纳入市场经济大循环体系。

  还有,就是要努力提高儿童歌曲家的地位,同时采取多种形式的激励措施,鼓励专业及业余的创作者突出主旋律,创造出精品。这不仅提高了精神生产者精神追求的品味,同时也是对他们物质欠缺的一种补偿。还可以定期举行评奖活动,建立合理的奖励机制,从而更好的促进中国少年儿童歌曲创作的繁荣与发展。

  (光明网记者王营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