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培养应该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与医学专业教育和临床技能培训相结合,医学生应该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职业道德,具有科学的三观和伦理道德观念,能够在医患相处的过程中从医学、社会、道德和伦理等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个人专业技能、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科研能力等综合素质,积累历史、人文、法律等知识,全面体现医学人文精神。

  

  第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可大致归为政治哲学思想类、社会经济管理类、历史文化伦理类。当前大学生的人文教育以政治哲学思想类为核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引领,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

  第二,以课堂理论知识讲授为主要授课方式。目前,我国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主要方式是课程教学,而此类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大班教室授课,教学手段以讲授为主,新媒体教学材料为辅。这样的教学模式存在教师控制课堂困难、学生被关注较少、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虽然思政、人文、历史等课程教师已开始探索翻转课堂等新型授课模式,但由于班级学生人数多,开展活动时并不能保证大多数同学积极参与,效果并不理想。[2]

  电影先生

  第三,以人文社科类专职教师和辅导员为主要力量。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精神的培育不是“辅课”,而是与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教育同等重要的课程。而这项教育工作仅靠人文课程教师和辅导员老师是不够的,应当充分发挥医学专业教师和临床带教老师的积极作用,形成教育合力,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

  第四,以理论考核为主要评价标准。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人文课程评价方式采用期末考查或考试的方式,这样的课程评价方式普遍存在于各大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中,如中国近代史、医学伦理学、思想品德、形势政策等课程。但相比之下,长效评价机制则是更客观的评价标准,只有持续性地对学生思想和行为进行追踪记录,才能更有效的对学生人文社科综合素质进行客观评价。

  

  第一,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单一。大班授课是高等医学院校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方式,授课效果只通过期末考试评价,学习效率与教学期望不符。医学生专业课繁重,受社会就业以及竞争压力影响,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降低了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校课程设置、教师授课水平的客观原因加上医学生主动性不强尚未认识到人文精神和社科知识重要性的主观原因, 致使当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偏差和缺陷。

  第二,医学人文素养教育环境欠佳。校园文化是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和社科素质培养的重要影响因素,校园文化、教师、管理人员、行政人员都应该对此加以重视,形成合力,为医学生人文素养

  教育打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三,医学生自身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视度不足。一方面,受应试教育影响,多数学生认为是“辅课”,重视度不够。另一方面,受当今社会“商业化”的影响,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偏离了正确轨道, 认为人文素质和社科知识与医学专业关系不大,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并无帮助,从而对其降低了重视度。部分医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出现重专业知识课程轻人文素质课程的问题,在临床实践中也注重学习技能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领悟、学习和践行,导致医学生自身对人文素质教育和社科知识学习重视度不足。

  第一,丰富人文教育内涵,提高医学专业教师人文素质和教学水平。高校对医学生的教育教学依旧以课程为主渠道,所以医学院校应该激发广大教师和医学生的积极性,增设人文社科类课程,提高授课质量,致力于打造医学人文社科精品课程,把人文内涵和社科知识与医学专业课相结合,引导医学生全面接受历史、艺术欣赏、美术、文学等人文教育,同时也接受医学文化、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卫生法等医学人文教育内容。鼓励医学院校教师不断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在专业课讲授中主动融入临床案例,引导学生领会医学人文精神,感受医学人文情怀,使医学生不仅能掌握医学专业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还能对疾病和患者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认识和评估,通过这样的专业教学,使学生提高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和合作精神。[3]

  第二,构建人文教育成果的多元化评价机制。当前国内对医学

  

  生人文社科类课程的考核评价多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而忽略了形成性评价。人文社科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时应以终结性评价为基础,提高对形成性评价应用的重视,并在形成评价后对学生进行反馈,以便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为突出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人文社科类课程的评价方式还可以加入“个人评价”和“同学互评”等模块构建多元化评价机制。

  第三,拓宽人文教育平台。医学院校应认真组织医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医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领会医学人文精神,在实践中开展人文教育。同时,要了解大学生特点、紧跟时代潮流,积极运用新媒体平台,打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