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作文备考:“文明道德”主题人民日报时评、名言素材和优质文段
原标题:2023高考作文备考:“文明道德”主题人民日报时评、名言素材和优质文段
惊艳!2023版《高考作文素材精粹与多向运用》一书已经正式出版。详情请点击:披流沙之至宝,惟良金而可求——2023版《高考作文素材精粹与多向运用》一书今天惊艳问世,将助力你高考作文创造奇迹 。
《高考作文素材精粹与多向运用》一书,此书自2009年问世以来,十多年来因其以最时新最速效最实用的新鲜素材为基础,进行多角度、多维度、多向度深度解读,并配备大量的参考例文,全面、科学、系统,实用、好用、易用,好评如潮。关键是每年都能与高考作文题无限接近,为高考生夺取作文高分满分提供更多可能。本书2022版与2022高考作文题巧合的情况,可点击链接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2022版《高考作文素材精粹与多向运用》一书及系列作品与2022高考作文题一起看 。
凡购买本书者,2023年4月份将获赠大电子版资料。从今天起开始接受订阅,有兴趣购买朋友请加微信359808229或扫码:
01
中国人就是没素质吗?
来源:人民网
近期,“天降三把刀”“伸腿绊高铁”“抢夺方向盘”“遛狗不拴绳”等等不文明现象屡见报端,舆论予以强烈关注。不文明行为再小,也是暴露了我们一些社会成员的公民素质“欠费”;不文明现象再微,个案的频繁发生也会影响国家形象。国人素质怎么了?这样的追问映射了人们关于不文明行为的焦虑与沉思。
从媒体的报道可以看出,不文明行为轻则招来一片骂声,重则会将他人生命置于高度危险的境地。贵阳市南明区袁女士被10岁男童高空抛下的灭火器砸中头部,不治身亡;乘客易某因汽车停靠点问题与司机发生争执,不仅拉拽司机的手臂,还抢夺汽车方向盘,依法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一位留美博士发现自己上错了列车,在列车已经启动的情况下竟任性拉下紧急制动阀,被依法处以1000元的罚款……代价惨痛,教训深刻。为什么这些社会成员视法为无物,甚至明知故犯?中国人素质真这么差吗?
事实上,出现各种不文明现象,并非中国特有。不管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皆有经济发展而文明程度尚未同步提高的阶段。1948年日本出台《轻犯罪法》将“勿以恶小而为之”写得明明白白。然而,上世纪80年代,富起来的日本人在走出国门时也产生过“观光摩擦”,大声喧哗、不守秩序,以至于日本媒体写社论提示国民,“尊重对方国家风俗、习惯、礼仪”。今天,备受称赞的日本公共文明恰恰证明,一个社会的文明素养,既有其历史演进的过程, 也是持续管理的结果。
如今的中国,物质文明不断提升,人们希望构建与之相适应、与大国身份相匹配的精神文明。中国深度融入世界、拥抱世界,人们希望向世人更多展示中国的好,更多传播中国的文明,更多赢得世界对中国了解、尊重与认同。一旦一些国人的言行与此良愿相悖,人们便难免心焦上火、义愤填膺。
某种程度上说,正是这种“义愤”的存在,构成了健康社会的免疫力,形成了社会向上向善的道德土壤。如果对那些陋习漠然视之,甚至以耻为荣,那才是真正堪忧的。
犹记得,一位警察在给违规车辆开罚单时,一个6岁的孩子这样对警察说:“我爸该罚,喊他停在停车库他不听,到处乱停车。”看到这样的小孩,人们心里就释然了——中华5000年文明、礼仪之邦的风范依然鲜明,这种文化的血脉一直在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从老人摔倒扶不扶到众人合力抬车救人,从高铁上孩子吵闹影响他人到防止孩子断奶惊扰邻居主动送西瓜,从偷盗救人者手机到13岁少年因体力不支却为只救出一人遗憾,人们心中的文明因子正在裂变聚合,逐渐形成既传统又现代的新文明风范。
这是我们看待国人素质的镜鉴。知耻明礼,才是我们这个社会文明状况的基本盘。
02
文明传承断档了吗?
近年来,一系列失“礼”少“德”的行为和现象,不时冲击着人们对于国民素质的认知。
作为古文明发祥地的中国,“礼”的基因世代相承。日本“遣唐使”的脚步、丝绸之路的驼铃、郑和宝船的风帆……刻录了中华礼仪流淌和播散的轨迹。“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这样说。但是到了晚清,随着国家多难几经波折,“礼仪之邦”成色蒙尘,以至梁启超痛感“以今日论之,中国与欧洲之文明,相去不啻霄壤。”
世风日下了吗?人心不古了吗?我们的文明传承真的断档了?面对这些问题,照照素质的镜子,不少人觉得少了几分底气。
毋庸讳言,我们搭乘着发展的高速列车,一直在急急忙忙追赶时代的脚步,却常常无暇顾及在奔跑过程中,散落了多少历史的馈赠和传统的留存。视古道热肠为迂腐,把谦逊礼让当傻瓜,就是这种“遗失”的真实写照。部分国人的素质提升没有与时代进步同频,导致不文明行为或者说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时代的发展、生活的富足、法治的进步,为彰显和维护个人合法权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一些社会成员并没有摆好权利和义务的天平,把对个人权利的维护扭曲成不管不顾的以自我为中心。高铁吸烟、抢夺方向盘、共享单车被破坏私用等消息仍屡见不鲜,无不体现出这种权利与义务错配的自私与任性。正如网友批评“高铁霸座”者时所言:“你的素质配不上你乘坐的高铁。”
同时也要看到,与物质水平芝麻开花节节高媲美,我们的精神文明同样“水涨船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强调人的素质本位,提高国民素质也被定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素质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推动一系列文明风尚建设,不断荡涤社会陋习和不良风气。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绵延至今的古老文明,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之路上,中国人上下求索自我提升的脚步不曾有一刻停歇。“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餐馆,适量点餐、文明用餐已成当代饮食守则;“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在景区,乱扔垃圾、折枝摇树的现象越来越少;“一风俗而成治功,其本莫重于谨痒序之教”——红白喜事,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成为新礼俗……
一段段古训仍在被琅琅传诵,一句句箴言仍在被默默服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仍然是滋养现代文明的源头活水,催化公共文明成为中国人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和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舆论场对国民素质的讨论日趋频繁热烈,恰恰说明国人对有悖文明礼仪的行为容忍度在逐渐降低,文明、理性终将是时代不变的底色。
中国曾是世界上最推崇文明礼仪的国家,在大步向前迈进的时候,文明礼仪绝不应成为我们随手抛下时代列车的果皮和纸屑。我们每个人都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新时代美好生活图景不可或缺的一个标识就是“礼仪之邦”。这个标识,充满了历史厚重感,也是我们未来不会偏离的方向。
03
素质能管出来吗?
为什么“葛优瘫”比端坐着安逸?很简单,求舒服、图自在几乎是人的本能。但是,在家可以随便,出门不可随意。当有人被任性遛的狗咬伤、被高空坠物砸中、被扭打司机的乘客连累致死,素质问题就不仅仅属于私人领域,而成了社会问题。
文明不仅是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高度,更是我们丈量自身行为规范的尺度。素质的养成无法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化”、更要管。如果说传统美德是社会文明的“根”和“魂”,那么法治和规则就是它的“骨架”,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这就好比在松散的沙子当中,将道德的水分与制度的水泥、规则的石子混合,才能产出比花岗岩还坚硬的文明基石。
美国一对姐妹在吴哥窟寺庙内互拍裸照;篮球明星哈登在上海骑电动车逆行;阿姆斯特丹博物馆的喷泉广场,欧洲游客纷纷在池内泡脚,甚至直接进入水池中心……这些事例表明,文明素质的高下,与名声无关、与身份无关、与是否来自所谓高素质的发达国家也无关,而取决于规矩是否严格、制度落实是否到位。
制度能实现对善的激活,也能实现对恶的规制,而且往往立竿见影。同一个人,在绿皮火车里会吞云吐雾,但上了高铁就能全程忍住烟瘾;以前喝醉了也敢开车,醉驾入刑后,“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已蔚然成风;曾经久推不动的垃圾分类,经立法强制执行后正逐渐变为新的风尚。可见,“管”可以出素质,“管”可以保文明。而且,这个“管”不能仅靠单摆浮搁单兵作战,唯有制度与制度连成线、织成网,那些“素质先放脚边,凉快了再说文明”的行为才会无处藏身。
然而,立规矩容易,将“管”挂在嘴边也容易,如何让纪律和制度落实到位,才是难点。比如,针对不文明养犬行为,虽然各地都出台了相关规定,但在实施中存在很多困难;王源、孙红雷无视公共场所禁烟规则,除了心存侥幸外,恐怕也是因为违反规则的“代价”实在太低。一边是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利剑高悬,一边是违法违规的苗头屡刹不止,就会产生“破窗效应”,影响全社会对规则的敬畏,诱使人们仿效那些失“礼”少“德”的无素质行为。
对整个社会来说,规则的落实效果,是展现文明水准与素质高低的标尺。在新加坡,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不冲马桶等都会受到五百至二千新元的高额罚款。在日本,插队、劝酒,甚至爬电线杆、出租车内呕吐都会遭遇重罚。所以,遏制不文明行为除了持之以恒的道德教化,关键是要让法律长出“牙齿”,让制度成为“高压线”。
提高文明素质,管一时靠惩戒,管一世靠涵养法治意识。只有“一时不文明,时时受约束;一处不文明,处处受阻碍”,才能让文明内化于心,始于自发、成于自觉。在一些城市,为什么一街之隔常有静谧与脏乱差的霄壤之别,追根究底还是持续治理与“放弃治疗”的区别。反过来,只要对违法行为坚持“零容忍”,避免不文明对文明的“挤出效应”,就能不断筑牢社会的底线思维与文明习惯,树立稳定的法治预期,让法治成为一种社会信仰,更成为一种生活刚需,助推文明 “提速”。
这一切,不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吗?
名言金句
悬衡而知平,设规而知圆,万全之道也。
——韩非子
打破常规的道路指向智慧之宫。指向智慧之宫的道路上,布满规则。
——布莱克
集体的习惯,其力量更大于个人的习惯。因此如果有一个有良好道德风气的社会环境,是最有利于培训好的社会公民的。
——培根
美好的环境培养着人们的公德,比如清洁的新加坡,有随地吐痰恶习的人也不会张口把一口痰唾在光洁如洗的地面上。相反,混乱肮脏的环境败坏人们的公德,比如纽约地铁,墙壁和车厢内外到处胡涂乱抹,污秽不堪,人们的烟头乱纸也就随手抛了。
好的招致好的,坏的传染坏的。善的感染善的,恶的刺激恶的,世上万事皆同此理。
——冯骥才《公德》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卡夫卡
凡是不给别人自由的人,他们自己就不应该得到自由。而且在公正的上帝的统治下,他们也是不能长远地保持住自由的。
——林肯
一点也不加以限制的自由,它的害处与危险确实不少。
——克雷洛夫
人们往往把任性也叫作自由,但任性只是非理性的自由,人性的选择和自决都不是出于意志的理性,而是出于偶然的动机以及这种动机对感性外在世界的依赖。
——黑格尔
我们必须保持纪律,否则一切都会陷入淤泥之中。
——马克思
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
——清·杜文澜《古谣谚》
最有道德的人,是那些有道德却不须由外表表现出来而仍感满足的人。
——帕拉图
如果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道德资本,那么,在同样的程度上,坏习惯就是道德上的无法偿清的债务了。
——乌申斯基
高雅的品味,崇高的道德标准,向社会大众负责及不施压力威胁的态度——这些事让你终有所获。
——李奥贝纳
优质标题
用规则涵养社会文明
打破常规的道路布满规则
让符合公众利益的“新规矩”留下来
立规矩易,守规矩难
不该等悲剧发生,我们才敬畏规则
做好他人眼中的风景
规则之树常青,文明之花才不凋零
将规则的种子播种下去
从坐而论到起而行
人有规则,犹鱼有水
文明其表,制度其里
文明也是管出来的
规范你我,文明中国
规则是时代的刚需
培育深入人心的规则意识
方便他人即是方便自己
走规则之路,做文明之我
细节处最见品质
没有规矩,何来高度?
公德,和私德相连
让漠视规则者付出代价
请远离公德缺失者
精彩语段
1.不知从何时起,“教养”一词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知书达理之人也不再受推崇,优雅、儒雅、文雅被粗俗、粗暴、粗鄙所取代;谦逊、谦和、谦恭为傲气、霸气、牛气乃至流气、匪气所取代;在一些人身上,浩然之气日少,奴颜媚骨日增;在公共场所,路人间因一点儿小事恶语相向甚至大打出手之事时常发生;在官场上,唯我独尊、盛气凌人、颐指气使者大有人在;在日常生活中,过马路不走人行横道、闯红灯,乱扔纸屑果皮、随地吐痰、随意插队,在禁烟场所吸烟、上车时不知先下后上等行为比比皆是;在网络媒体上,污言秽语充斥,一些不雅之词竟成流行语……
2.“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文明是世间最动人的语言,一个视文明为阳光的国家、一个视德行如生命的民族,让文明素养追赶上现代化的脚步,必将更富有魅力,也必能赢得真诚的尊重。
3.文明不是空洞浮泛的口号,仰赖一点一滴的践行去成全。因此,与其做一个对不文明现象义愤填膺的“键盘侠”,莫如迈出坚实步伐,用双手书写文明的笔画。你的文明,或许就存在于银行ATM机的一米线旁,展现于人潮涌动的公交车站牌下,闪耀在川流不息的行车道中。如果说,遵守公共空间的秩序与规则是底线要求,那么,主动为别人着想、做社会关系的润滑剂,则是更高境界。从这个意义出发,知行合一,做一个更加文明的公民,其实也是在打造一个更好的自己,过一种更值得过的生活。
4.大国意识不是简单的经济头脑,更深层次的是民族自豪感和生活充实感;大国意识是种具备长远眼光的素质,不是满足眼前蝇头小利的市侩;大国意识是种崇尚奉献的执着,不是吝于个人付出的自私;大国意识的背后是民族崛起的魂魄。
5.当我们全力以赴孜孜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之际,不能忘了只有培育规则意识、提升文化追求、涵养公共精神,才能获得几代国人梦寐以求的“现代性”,重塑一个文明古国的时代尊严。
6.我们所强调的公共意识,并非期望每个人必须变得无私,也不是要求在行动上完全利他,而是意味着公民有责任既“发现”个人利益、也“发现”社群利益,最终认识到每个人对所在社群,都负有社会“契约性”的自治责任,都承担着文明“诠释者”的社会使命。
(内容来自 高考语文,如有侵权,请留言小编删除)
附录:封面与目录
g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