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政治试卷解析:单选题
200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试卷及解析
一、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15分)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后,开始出现了
A.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答案】D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选项辨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把思维和存在的统一理解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现实的历史过程,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形成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说明了自然史和人类史是密不可分的。这就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进而实现了哲学上的伟大革命。所以,唯物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伟大的贡献。此题要求考生了解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才能应该推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才开始出现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的结论。故正确选项只能是D项。A项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B项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和C项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这三者都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前就出现的对立,所以A、B、C三项均不合题意要求。
【相关知识点链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在自然观上有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而在社会历史观上,虽然也有个别哲学家表述过某些唯物主义的观点,但在总体上没有完整科学的唯物史观,即无论是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其历史观都是唯心的,历史唯心主义长期占据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把思维和存在的统一理解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现实的历史过程,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形成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说明了自然史和人类史是密不可分的。这就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进而实现了哲学上的伟大革命。所以唯物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伟大的贡献。
2. 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A. 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 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 人的实践活动
D. 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答案】C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关于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中的观点,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也是基础。
【选项辨析】实践在人与外部世界之间的中介作用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即发生物质和精神两种关系。这两种关系都是双向相互作用的关系:在物质关系中,一方面通过实践活动,人们按照自己的目的,使客观事物改变原有状态,变成新的适合人类需要的形态,即客体主体化。另一方面人在改变客观事物中,客观事物也不断地作用于人,使人也适应外界环境的需要,即主体客体化,在精神关系中,一方面通过实践活动主体把客体信息改变为主体所需要的思维形式和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活动主体将信息进行思维加工,产生改造客体的目的、计划、方法等实践观点。即是说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使人与世界同时都得到改变,并各自都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C项。
【提示与点拨】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使人与世界同时都得到改变,并各自都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这一考点是考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点,应该是必得之分。
3. 人的视觉感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到780nm,成为可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是人感觉到不同的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红,510nm为绿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这种现象表明
A. 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
B. 人的感觉所具有的胜利阀限是人认识能力的界限
C. 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
D. 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
【答案】C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认识的本质和过程,反映与信息的、选择和重构的关系。
【选项辨析】该题从形式上看,由于涉及到自然科学知识,似乎有一定难度。但是只要考生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是“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而不在于相关自然科学知识方面的表述。这样,抓住关键语句和关键语词“感觉”,仅凭经验和直觉就会选出正确选项C。此外,运用排除法将A、B、D项三个明显错误的选项排除,也会轻松的得到这一分。人不仅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的形成的感觉,而且也能通过理性想象等其他形式,人的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不仅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而是外界事物和人自仁双重作用的结果。
【相关知识点链接】人的感觉在认识外界事物中的作用表现在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改造即信息转换等方面。主体认识客体有先通过感觉器官的作用,把客体以物理、化学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实物形态的信息转化为能被人的感官接收的关于客体特征的信息;然后再借助于语言符号系统将其变为适于主体思维进行操作的编码信息;最后是经过人脑的再加工和再反映形成观点信息。主体在认识客体信息过程中,选择机制起着主要作用。而选择首先表现为人以感觉器官对外界信息的选择,然后是主体思维对知觉表象中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和重构,形成对特定对象或特定对象的某一方面的认识。
【提示与点拨】题干中所给出的科学事实,表现了“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功能,反映与信息的选择和重构的关系是2003年大纲新增和调整的知识点。
4. 生产的社会条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
A. 政治法律制度 B. 生产关系 C. 历史文化传统 D. 伦理道德规范
【答案】B ★
【命题探究】这是道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中的内容,考查内容是:生产关系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的确认和把握。
【选项辨析】生产的社会条件包括“政治法律制度”A项、“历史文化传统”C项、“伦理道德规范”D项、“生产关系”B项等,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物质关系,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前提,只有生产关系才能把生产力中人和物的要素结合起来,使生产力由可能变为现实;生产关系体现在社会生产的全过程,即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中。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所结成的关系就是生产关系。总之,在全部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构成社会生产活动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条件。考生选择此题,首先明确题中所给出的四个选项都是生产的社会条件社会关系,但作为单项选择要求选出最重要的社会条件,这样,将A、C、D项排除,只能选择B项。
【相关知识点链接】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即社会条件的制约下进行。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物质关系,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前提,只有生产关系才能把生产力中人和物的要素结合起来,使生产力由可能变为现实;生产关系体现在社会生产的全过程,即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中。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所结成的关系就是生产关系。总之,在全部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构成社会生产活动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条件。
【提示与点拨】该题没有什么难度,一般考生都应得到这1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直是近几年考查的重点内容。
5.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最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A. 商品与商品的对立
B.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的对立
C.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
D. 商品与货币的对立
答案 :D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货币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
【选项辨析】货币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货币的出现没有解决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反而使这些矛盾进一步展开。货币的出现,使得整个商品世界分裂成了两极:一极是商品,它们是表现为各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另一极是货币,它代表着价值。这样,商品的内在矛盾,即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转化为商品和货币的对立。这时,一切商品都必须通过交换,换成货币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如果商品生产者不能卖出自己的商品,换成货币,他的生产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所以,正确选项是D。选项A指的是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的状况,不是“完备”的外在表现。选项B指的是生产商品劳动的内在矛盾,选项C指的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均不符合题意要求。
【相关知识点链接】货币形式是随着商品交换范围的不断扩大,商品交换的种类不断增加,越来越要求将一般等价物固定在一种商品上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的出现,使整个商品世界分为两极:一极是商品,它们都是特殊的使用价值;另一极是货币,它是一切商品价值的代表。这样,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就表现为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
【提示与点拨】考生要把握此题中“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的含义,商品与货币的对立是其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的外在表现形式。
6.
生产资本构成
生产资本构成
年周转次数
固定资本
1000
其中:厂房
300
1/20
机器
600
1/10
小工具
100
1/4
流动资本
500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