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道数学题:0.649*2400万=?上海体育用五年创造这个成绩有多不容易?

健身这道难题,上海怎么解?

先做一道数学题:2.409-1.76=0.649(平方米)。这是上海从2015年至2020年这五年里,跃升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再来做一道题:0.649(平方米)*2400万(上海常住人口)=1557.6万(平方米)的体育场地总面积。这是什么概念?就约等于2181个标准足球场——在一座特大型城市,这个增速不容易。

今天,就让我们来讲讲这0.649平方米背后的故事。

共建共管,整合各方面用地

上海各区尤其是中心城区寸土寸金,可供用地少,要辟出一块公共健身区域很不容易。如何弥补“健身去哪儿”的短板,继续扩大增量,需要运用机制创新来化解难题。这种创新,即是由市体育局牵头整合更多资源,扩大增量、完善布局。

考虑到上海市民大多有去附近公园健身的习惯,市体育局与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协作,共建共管,在公园辟出专门的区域改建健身点。位于市中心人民公园东南角的益智健身苑点,就是其中一例。家住南京西路街道的市民许中强记得,过去这里是附近居民自发集中健身的区域,因为有高大的香樟树荫遮阳,又比较安静,大家都喜欢来活动活动筋骨,聊聊家长里短。

人民公园健身步道

如今,改造后的健身苑点配置了上肢牵引器、扭腰器和腹背肌训练器等多种新型健身设备,黄浦区体育局还为他们这些喜欢推举力量训练的老伯伯安装了卧推的杠铃。顺着新配的健身器材,是一条新建的健身步道,蕴含了设计人员的许多小心思。从香樟树下起步,一路行至终点,两旁种植不同季节和品种的花卉草木,如海棠,月季,让市民在健身的同时,移步换景,享受到更多的乐趣。现在,许中强和老伙计们把这里称作自己的“健身乐园”,每天甚至来“打卡”两次,“感谢政府为老百姓做实事。”

这种获得感和幸福感,不只是上海市区的居民,郊区居民同样感受深刻。把握振兴乡村、美丽家园改造的契机,健身步道在崇明各个乡镇错落有致布局,为村民打造5分钟全民健身服务圈体系,实现在家门口健身的愿景。黄红兵在市区退休后回崇明定居,每天带着小狗在滨江步道上跑步已成为雷打不动的习惯,“崇明空气好,现在家门口又建了环境这么好的健身步道,不来跑步走路可惜了。”

崇明南门港步道

近几年,健身步道、骑行绿道在黄红兵的家乡全面铺开,好似贯穿崇明岛的大小动脉,引领全岛居民跑进健康生活,焕发勃勃生机。全岛贯通的自行车绿道达到500公里,作为火热打造中的自行车特色小镇,陈家镇东滩的七彩绿道已完成配套设施,不仅本地居民,许多岛外的骑友也被吸引前来体验。爱好自行车运动的周立彬说:“这里自行车绿道按不同功能设置了田园线、观光线、赛事线等,还添了休憩的驿站,是骑游爱好者的福音。通过骑行,我们锻炼身体、发现崇明岛生态之美,也找到一个交友的平台。”

七彩自行车道&驿站

精准扩需,请居民参与改建

近日,大宁郁金香公园又多了一个市民的热门打卡点——健身活动长廊。这个占地4536平方米,场地外环绕425米健身步道的区域,就像一条漂亮的腰带嵌入园区,满足全年龄段市民多元化的健身需求。实际上,去年年初受疫情影响,该区域部分项目开局非常困难,社区封闭管理导致无法进行实地勘察。为此体育局提前设计建设模板,多大面积预配哪些健身器材,然后再通过居(村)委征求社区居民意见,缩短了前期筹备的时间。体育局倒排计划,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简化前期手续的流程,压缩办理周期,尽早开工,确保充足的施工时间。

健身活动长廊

虹口区在现有条件下挖掘潜力,翻新原有超限服役的健身器材,加强健身苑点巡视和维修力度。凉城新村街道的锦一小区,曾有一个以老年人为主的社区健身苑点,去年10月完成升级后,这里成为满足全人群的益智健身苑点。改造前,虹口区体育局在小区召开民意征询会,会上有居民反映,“传统健身器材更多是中老年群体使用,希望能把成年人群体纳入其中。”升级后的益智健身苑点占地320平方米,除了老年智慧健身区,还设置了儿童亲子互动区、智能健身比赛区、配重力量练习区和健身跑道,满足3到70岁全人群的需求。区体育局表示,以锦一小区的升级改造为样本,接下来会在更多居民健身苑点提供人性化的更新换代,精准扩需。

提升品质,个性化健康服务

有市民感叹,健身苑点的金属器材不是冷冰冰,而是有温度的,自己和它就像每天要见面的老友,相看两不厌。因为这些设施背后,展现了上海推进体育健身公共服务多样化、高品质的决心和智慧。

9号望江驿近日全新亮相浦东滨江,现在驿站有了新名字——“观健”。傅阿姨约了小姐妹来滨江观景,第一次走进“观健”,以为就是个江边休憩的驿站,却发现还能做各种体质监测。工作人员拿起一台手掌大小的体征测量仪,这个颜值颇高的小机器能为傅阿姨进行身高、体重、血压、体脂、血糖、心电图早筛等11项体征检测,而且,检测报告现场就可获取。傅阿姨还发现,驿站里的健康云终端一体机可以提供全市公立医院的预约挂号,就医后的就诊记录和用药说明也会同步上传,轻轻松松,就帮自己建好了“健康档案”。

市民可以在“观健”做各种体质监测

这种新颖的“体养医结合”方式,正是市体育局和市卫健委等利用“一江一河”沿岸步道贯通的契机,将“工业锈带”变身为“生活秀带”,为上海市民送上一份惊喜的健康大礼包。22公里的滨江步道,每公里设一座望江驿,市民在这里可以一边欣赏浦江美景,一边体验沉浸式的健康服务。“观健”自去年12月试运营以来,已服务近800位市民,随着22座望江驿的逐步赋能,健康元素的不断充实,这里将构建起22公里的健康风尚传播带,让健康理念飞进上海的千家万户,助力健康城市建设。“健康云”平台运营负责人陈烨透露,“我们会与浦东卫健委以及邻近的塘桥街道进一步对接,让更多的健康科普知识和体验服务渗透街区,造福更多百姓。”

记者手记:去USC玩一天

“十四五”计划中,上海将继续推进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的增长,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这里面一个明显的进阶是:如今除了居住地附近的健身点,不少市民也爱去“都市运动中心”待上一整天,在那里享受品质更高、条件更好的运动乐趣。

这些迅速走近市民健身的都市运动中心,称作Urban Sports Centre(简称USC),是通过新建或改建公共体育用地、产业园区、各类商业设施、旧厂房、仓库等城市资源而来的,为一种新型的体育服务综合体。比如由20多米高的冷轧厂房改建的“顽酷运动工厂”里,设置了十多个难度级别的攀岩墙,无论你是刚入行的攀岩菜鸟还是资深的爱好者,在难度逐级爬坡的过程中,会更加了解并爱上这门极限运动。比如原先远在郊区的马场,如今搬到了环球港5楼的屋顶花园,过去参与成本较高的绅士运动,因此接了地气,扩大了消费群。

都市运动中心占地面积大,服务业态广,能同时满足市民在体育、文化、教育、商业和旅游等方面的需求,根据一些孩子和家长的反馈:在都市运动中心,玩一天都不嫌多。这个体商结合的新颖产物,这种轻松快乐的共享模式,其实是“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在地理空间和心理空间上的延展。未来,还将有更多都市运动中心走进上海市民的健身生活,引导一种新型的都市生活方式。

撰文: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金雷

编辑:沈毓烨

图片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网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