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招生季|欢迎报考安徽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安徽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欢迎您!
学院概况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起源于学校1952年设立的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先后经历了矿物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2007年8月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70年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为我国能源行业输送了大批杰出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也成为我国硅酸盐工程材料和新型材料领域教学、科研和应用技术开发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现拥有矿业工程(矿物加工工程方向)、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拥有矿物加工工程和环境新材料的博士学位授予权、矿物加工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化学工程的硕士学位授予权、矿业工程和材料工程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设有矿物加工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5个本科专业。
学院现共有在校学生1500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150人。
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支学术思想活跃、教学经验丰富、团结进取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81人,专任教师64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30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4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兼职),墨西哥科学院院士1人(兼职),国家级人才1人,省级人才4人,安徽省教学名师1人,安徽省杰青2人,安徽省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学院教师学历层次高,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87%以上,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占41%。
科研成果
近年来,学院承担包括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美国国际发展署资助“中美环境健康项目”等国家级项目3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0余项,产学研项目2000余万元。获省部级科技奖23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2项。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近500篇,出版教材、论著24部,获发明专利授权200余项。
学院特色
◆国家级科研平台: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炭安全精准开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省部级科研平台:教育部矿山智能技术与装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安徽省纳米碳基材料与环境健康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安徽省现代煤炭加工技术研究院,安徽省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矿山智能装备与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一般工业固废处置与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校政联合平台:环境友好材料与职业健康研究院(芜湖)、能源革命工程技术研究院(晋城)、中哲上海健康研究院、合肥高等研究院。
◆省级精品课程3门:选矿学、高分子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
◆省级MOOC3门:无机非金属材料机械过程与设备、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矿物加工学。
◆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材料科学基础(双语)。
◆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和社会实践课程2门: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水处理新技术及应用。
◆安徽省教学团队3个:矿物材料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学院荣誉:被安徽省教育工会授予省“模范职工小家”称号。
学生获奖
获全国先进班集体1次(学校唯一),安徽省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1人,中国红十字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代表1人(全国学生代表3人)。近五年,在校生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安徽省百所高校百万大学生科普创意创新大赛一等奖,安徽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安徽省“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金相大赛一等奖,全国高等学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一等奖,中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全国高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基础知识大赛三等奖等近百项国家级、省级竞赛奖励。
专业奖学金
“国华科技”奖学金、“中泰国际”奖学金、“紫金科技”奖学金、“中哲”奖学金、“宏大爆破”奖学金、“泰禾集团”奖学金等多类社会奖助学金。
就业与升学
◆ 典型就业单位:国家能源集团、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中煤国际工程集团、海螺集团、公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国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约翰芬雷工程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等国有大型企业、上市公司、知名企业。学生升学和就业率多年来一直保持在95%以上。
◆ 深造院校:近五年,学子积极深造,诸多学子考取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中南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重庆大学、暨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等“双一流”高校。部分学生赴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墨西哥攻读材料、矿业工程、资源循环硕士学位。
◆ 国际教育:学院以矿业工程和材料学科为依托,充分发挥国家科研平台和省部级教学平台优势,注重培养“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学院还积极推行国际化教育,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同美国加州大学、美国西肯塔基大学、日本鹿儿岛大学、墨西哥圣路易斯波托西自治大学、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韩国韩瑞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成功举办了多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学术交流日益活跃。
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学子在
墨西哥圣路易斯波托西自治大学礼堂
进行博士学位答辩以及在
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
公派留学的照片
专业介绍
矿物加工工程
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是安徽理工大学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于1952年开始设立选煤专业,招收专科,至今已有78年的办学历史;195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矿物加工学科于1985年招收矿山机械工程选矿工程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1996年获得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得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矿业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8年中国校友会网排名,我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为五星级,位列省内第1,全国第7名。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是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及省级“六卓越一拔尖”实施专业,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省级“一流品牌”专业、省级A类重点学科、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于2013、2016、2019年三次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校目前通过认证最多的专业),本专业的毕业证书在《华盛顿协议》签约国之间是国际互认的。安徽理工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在多年的办学历史中,融合了矿业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技术等多个学科知识,形成了“矿物加工-装备-智能控制”交叉融合的专业特色,基于国家级“卓越工程师计划”及2个国家级和4个省部级平台,实施“本-硕-博”连读的一贯制人才模式,为我国资源的高效节约开发利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培养了大批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道德水准和社会责任感,身心健康,吃苦耐劳,敬业奉献;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技术、工程管理等基本知识和生产安全、环境保护及法制意识;在矿物(煤炭)加工工程领域,具有工艺、装备、智能化及整体项目的设计、开发、规划、管理和评价能力,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相关复杂工程问题;有较强的表达、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强,关注专业学科发展前沿,能够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师资条件:本专业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学、科研团队,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墨西哥科学院院士1人,拥有国家级人才2人,省部级人才6人。拥有“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教学团队”省级教学团队1 个。现有教师近30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 14 人;有博士学位的任课教师15人,留学回国人员9人。
核心课程: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矿物加工学1、矿物加工学2、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矿物加工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矿物加工机械、矿物加工工程设计、矿物加工智能控制基础、矿物加工试验研究方法、矿物岩石学与煤化学、选矿传感器原理与测试技术等,注重矿物加工、机械、电子、计算机和电气自动控制理论与方法等多科性复合教育。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工学学士。
毕业去向:推免或者考取研究生,考取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面向国内外机械领域企业就业,多年来就业率一直保持95%以上。学生毕业后可在矿物加工领域从事矿物智能分选、选矿企业机械及智能化设计、设备管理与维护、环境保护、综合利用和经营管理等工作,也可在设计研究部门从事设计科研工作。
详情请扫描二维码进入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招生宣传页。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1997年开始本科招生,目前有环境新材料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化学工程和材料工程硕士点,学科平台“本-硕-博”齐全。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安徽省一流(品牌)专业及省级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六卓越、一拔尖” 卓越人才培养创新项目实施专业,2019年安徽省本科专业评估为优秀。经过多年的建设,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形成了一支博士化率高(86.4%)、海外学习经历高(40.9%)和具有工程化背景的师资队伍,现以硅酸盐工程、矿用材料、环保材料、无机功能复合材料以及超细粉体为主要发展方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文化修养、身心素质和宽广国际视野,系统掌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及技能,具有良好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能够在无机非金属材料制备、分析、应用等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研究、开发、检测、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能够开展国际交流合作,适应社会及行业发展需要的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师资条件: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现有教师1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9人,包括安徽省教学名师1人,安徽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安徽省杰青1人,校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校学科带头人和学科方向带头人2人。教研室老师基本都具有博士学位,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中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国内985、211名校;超过2/3的教师有国外留学背景。
核心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无机材料物理性能、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厂工艺设计、硅酸盐工艺设备、粉体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技术。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工学学士。
毕业去向: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广,主要就业领域为建筑工程、智能制造、新材料等相关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本专业具有良好学风,考研录取率逐年攀升,毕业生近3年平均读研升学率为22.62%;2020年研究生录取率达30%。目前,本专业保研率约4%左右,且保研名额每年都在增长。研究生录取院校主要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985、211院校。
详情请扫描二维码进入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宣传页。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秉承立足安徽、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紧跟社会发展和高分子新兴产业。本专业于2001年设立,2002年开始招生,截至2020年6月,已连续培养了15届毕业生,共1100余人。现具有环境新材料博士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化学工程学术型硕士和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学历层次齐全。本专业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专业,建有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本专业将高分子材料、地方矿业资源特色与校内科研平台交叉融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扎实的高分子理论基础上,强化工程实践训练,实现教学与科研相辅相长,及时将科研前沿及成果融入到教学中。
培养目标:本专业基于学校“以本为本、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机制,立足安徽,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道德水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技术、工程管理等基本知识;具有高分子材料技术开发、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在高分子材料等交叉领域具备材料合成与加工、成型工艺设计和改性、项目开发、规划、管理、鉴定分析和解决高分子科学与工程中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表达、交际和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在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及交叉领域成为一名实用、创新型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
师资条件:专业拥有一批年富力强,治学严谨,教学、科研成绩突出的教师队伍。专业现有教师 16人,专业任课教师博士比例100%。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安徽省优秀教师1人,安徽省教坛新秀1人,校优秀教师1人,校中青年骨干教师 2人,校学科带头人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1人。有国外留/访学背景的教师占1/2,博士后经历者占2/3。
核心课程: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加工原理、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技术、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与模具设计、聚合反应工程、高分子材料改性、涂料与胶黏剂、化学纤维、聚合物助剂原理及配方设计等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深入融合教育。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工学学士。
毕业去向: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广,主要就业领域为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改性、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的开发、环保新材料、绿色高分子涂料等与军工、交通运输、电子、建筑、医疗等相关大中国型企业和科研院所;或考取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专业近3年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98.5%,保研率3%左右,考研录取率35%左右。
详情请扫描二维码进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宣传页。
复合材料与工程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创建于2008年,2014年招收材料化学工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2015年招收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019年招生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学位点研究生,2020年招生环境新材料博士研究生。本专业经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了复合材料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程开发相结合的办学特色和研究方向。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是安徽省特色专业、安徽省级“六卓越,一拔尖”实施专业、国家双万计划“一流本科”培育专业。专业以“聚合基复合材料”为特色,围绕智能聚合基复合材料、智能高分子凝胶、智能形状记忆聚合物和智能高分子药物释放体系等智能复合材料,培养既掌握材料基础知识、又通晓复合材料、尤其是智能复合材料系统知识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通过教学与科研互动、产学研合作,在课程和实践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工程能力、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培养。本专业立足安徽、面向全国、服务行业,培养适应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能够在复合材料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产品研发、工艺设计、生产管理、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安徽及周边地区高端复合人才培养中心和科技创新研发服务中心、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复合材料行业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基地。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学习成效为导向。培养能满足地方和国家经济建设需要,适应复合材料工业及相关领域需求,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心理素质和交流能力,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管理能力,系统掌握复合材料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在复合材料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产品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师资条件:本专业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学、科研团队。专业专职教师1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安徽省优秀教师1人,安徽省教学名师1人,安徽省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专业教师学历层次高,博士学位覆盖率100%,具有海外留学和访学背景的教师占60%,2020年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学团队获批安徽省省级教学团队称号。
核心课程:材料复合原理、复合材料力学与结构设计、复合材料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现代分析与测试技术、材料物理、智能复合材料。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工学学士。
毕业去向: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为航空航天、国防军工、信息通讯、智能材料制造、汽车船舶制造、电机、电子、轻工、化工和医疗等相关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等从事复合材料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材料与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生产运行及经营管理等工作,多年来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典型就业单位包括:中国化学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海螺集团、安徽佳力奇航天碳纤维有限公司等。毕业生近3年平均读研升学率为40%。研究生录取院校主要为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985、211院校。此外,每年都有优秀毕业生到国外著名高校攻读研究生。
详情请扫描二维码进入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宣传页。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属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的领域,成立于2011年。初始专业名为“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2013年由教育部统一命名为“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资源循环相关行业2018年已全部纳入国家统计局的《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目录》,因此受到国家重点支持、发展迅速,人才需求量大。本专业现拥有环境新材料二级博士学位授予权和资源与环境硕士学位授予权。本专业为全国资源循环专业联盟发起单位,2017年承办第7届全国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研讨会,2019年安徽省本科专业评估获评“A”级。2020年,开始实施“本-硕-博”连读的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在二次资源加工与循环利用、新能源材料开发、环境保护等相关领域培养了大量复合型新工科人才。经过10年建设,本专业在“城市矿产”资源化、新能源材料方向已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其中分离分选技术教学与实践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力,吸引国内多所兄弟院校来校调研学习。本专业把本科生科研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训练置于人才培养的突出位置,本科生进科研团队率>80%,近3年本科生获国家级科技创新奖励3项,省级奖励8项。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面向国家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适应循环经济和科技创新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道德水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技术、工程管理等基本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在城市矿产、生物质资源等典型二次资源的监测检测、分离分选、加工改性、循环利用及新能源材料开发利用、循环经济等领域具有项目开发、设计、规划、管理、评价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具备较强的表达、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吃苦耐劳;能够在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工业生产、技术创新和企业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师资条件:拥有国家级人才1人,省部级人才3人。拥有省级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团队2个,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4项、承担安徽省一流课程4门。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博士化、国际化、团队化”方针。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3人,全部毕业于中科大、南大、北航等名校,博士学位率100%,70%以上教师具有1年以上留学经历,学术视野开阔。
核心课程:循环经济与工业生态学、资源分离与分选技术、材料科学基础、环境工程原理、现代仪器分析与测试技术、工程力学、现代工程制图、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电子电工技术、机械设计基础、资源循环机械与设备、固废资源化原理与过程、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工学学士。
毕业去向:可推免或者报考资源循环、材料、环境、化工等专业研究生,研究生平均升学率>40%;考取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面向国内外资源循环、环境保护、新材料领域的企业就业,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主要从事二次资源加工与资源化、资源分离技术与机械设计、资源循环新技术研发、新能源材料研发、城市矿产的物流管理及智能化设计、环境保护、科研项目管理等科研、管理、设计、控制工作。
详情请关注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公众号。
学子风采
近年来,学院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体活动。在科技创新活动方面,承办安徽理工大学“恒宇杯”金相技能大赛、安徽理工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等;在文艺活动方面,举办迎新晚会、“同上一堂历史课”主题教育晚会等;在体育活动方面,举办纪念“一二·九”冬季长跑千人万米接力赛、趣味运动会等,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成效。
校园风光
安徽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欢迎广大有志青年报考!
地址:安徽省淮南市泰丰大街168号,安徽理工大学;
邮编:232001
安徽理工大学招生办公室咨询电话:
0554-6632810 6668194 6668487
党史天天读
2021年5月6日
重要论述
1982年5月6日
邓小平在会见利比里亚国家元首、武装部队总司令多伊时,介绍中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指出:我们现在正一心一意搞建设,力争经济有较快的发展。现在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只有二百五十到二百六十美元。我国人口多,如果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每人增加一百美元,国民生产总值就要增加一千亿美元。人多有人多的麻烦,很多问题不容易解决。目前,我国实行经济开放政策,争取利用国际上的资金和先进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经济。这一政策已开始有些效果。但是,从发达国家取得资金和先进技术不是容易的事情。有那么一些人还是老殖民主义者的头脑,他们企图卡住我们穷国的脖子,不愿意我们得到发展。所以,我们一方面实行开放政策,另一方面仍坚持建国以来毛泽东主席一贯倡导的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主要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再就是重视发展农业。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搞工业,规模也不要太大,可搞些中小型项目。根据我们的经验,步子不能迈得太快、太急。过去,我们搞得太急,发生了一些错误,我们叫“左”的错误,这样经济发展的速度反而慢了。现在要发展经济,还是要靠自力更生、量力而行这个原则。这个谈话收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题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
2020年5月6日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听取疫情防控工作中央指导组工作汇报,研究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体制机制。会议要求,及时总结和运用好湖北省和武汉市疫情防控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围绕暴露出的问题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理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升疫情监测预警能力,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法律法规,健全重大疫情、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救治体系。要坚持预防为主,创新爱国卫生运动的方式方法,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完善公共卫生设施,大力开展健康知识普及,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党史回眸
1952年
5月6日 中共中央批转中财委《关于全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方针、速度与地区分布问题的报告》。中财委报告指出: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必须把鞍山钢铁厂的建设作为首要任务,集中全国力量,如期完成,以奠定全国钢铁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还有必要开始进行建设第二个大钢铁厂的工作。同日,中共中央批准了关于恢复与改造鞍钢初步设计的报告。
1994年
5月6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党校工作的意见》。指出,党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和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化改革。
1995年
5月6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确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6日,江泽民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讲话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必须在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坚持不懈地着力提高国家的自主研究开发能力。
2015年
5月6日 我国自主创新、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首堆示范工程正式落户福清核电并开工建设。
历史瞬间
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图为当时的部分版本。
为你推荐
来源:安徽理工大学招生办
排版:邢芳 方紫嘉
责编:张彤彤 桑淼 王婷
审核:施培松 吕祥勇
墨宝等你的赞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