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一百四十八首《山中》(王维)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五】

  【古风泊客一席谈】

  山中

  【盛唐·王维·五绝】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拼音版:

  jīng xī bái shí chū,tiān hán hóng yè xī。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shān lù yuán wú yǔ,kōng cuì shī rén yī。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作品介绍]

  《山中》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绘了秋末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由满是白石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的情调,表达了诗人悲己思乡之情。全诗意境空蒙,如梦如幻,写法从一般见特殊,达到新颖独特的效果,诗风清新明快。

  

  [注释]

  1、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荆谷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参见《水经注·渭水》《长安志》卷一六。一作“溪清”。

  2、红叶:秋天,枫、槭、黄栌等树的叶子都变成红色,统称红叶。

  3、元:原,本来。

  4、“空翠”句:形容山中翠色浓重,似欲流出,使人有湿衣之感。空翠:指山间青色的潮湿的雾气。

  

  [译文]

  荆溪潺湲流过白石粼粼显露,天气变得寒冷红叶落落稀稀。

  山间小路上原本并没有下雨,是那空明翠色好像沾湿人衣。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赏析

  壹

  壹/

  此诗创作于初冬时节,为作者山行时有感而作,其具体创作年份未得确证。

  整体赏析

  此诗描写诗人山行时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清浅的溪水,冷肃的秋意,水底粼粼可见的白石,山中逐渐凋零的红叶,再配以山岚翠色为背景,互相映衬,构成一幅远近有致、色彩鲜丽、富于实感的水彩画,寂静中见幽趣,清寒中有美感。

  首句写山中溪水。这里写的大概是荆溪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蜿蜒穿行的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

  次句写山中红叶。绚烂的霜叶红树,本是秋山的特点。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这从下两句可以看出),这里那里点缀着的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显眼。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呢。所以,这里的“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连。

  前两句所描绘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两个局部,后两句所展示的却是它的全貌。尽管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这是视觉、触觉、感觉的复杂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种心灵上的快感。“空”字和“湿”字的矛盾,也就在这种心灵上的快感中统一起来了。

  张旭的《山中留客》说:“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是实写,展示了云封雾锁的深山另一种美的境界;王维《山中》的“湿衣”却是幻觉和错觉,抒写了浓翠的山色给人的诗意感受。同样写山中景物,同样写到了沾衣,却同工异曲,各臻其妙。真正的艺术是永远不会重复的。

  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的情调。和作者某些专写静谧境界而不免带有清冷虚无色彩的小诗比较,《山中》所流露的感情与美学趣味。

  名家点评

  宋代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或曰非也,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

  佚名

  

  赏析

  贰

  贰/

  《山中》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这首小诗描绘初冬时节山中景色。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开头两句是说,荆溪水流量一天比一天少,河床上露出了白色的石头。天气慢慢的变凉了,枝头的红叶渐渐稀少。

  首句写山中溪水。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这里写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上游的那一段。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的青溪。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嶙嶙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蜿蜒穿行的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

  次句写山中的红叶。绚烂的霜树红叶,本是秋山的特点。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这从下两句可以看出),这里那里点缀着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显眼。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呢。所以,这里的“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尊重和流连。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元:通“原”,原来,本来。后两句是说,弯曲的山路上原来没有下雨,可这浓浓的青松翠柏中烟雾迷蒙,水气很重,似欲流欲滴,才沾湿了行人的衣服。

  如果说前两句所描绘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两个局部,那么后两句所展示的却是它的全貌。尽管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体那样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是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浓的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丝细雨湿衣似的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这是视觉、触觉、感觉的复杂作用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种心灵上的快感。“空”字和“湿”字的矛盾,也就在这种心灵上的快感中统一起来。

  张旭的《山中留客》说:“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是实写,展示了云封雾锁的深山另一种美的境界;王维的这首《山中》的“湿衣”却是幻觉和错觉,抒写了浓翠的山色给人的诗意感受。同样写山中景色,同样写到了沾衣,却异曲同工,各臻其妙。真正的艺术是永远不会重复的。

  佚名

  

  赏析

  叁

  叁/

  这是一首描写初冬山景空明秀美的诗,写得极富诗情画意。首句写山溪:天寒水落,溪水淙淙,嶙嶙白石,凸出水面。聆潺潺流淌溪声,看清清蜿蜒浅流,内心是何等愉悦! 次句写红叶:秋山红叶,绚烂一片,逢寒飘落,然仍有一些留守枝头,依依不 肯离去。留守“红叶”,耀人眼目,驱逐寒冷,使人顿失凋零、萧索之感。前二句所见局部 山色,明亮秀丽,可令人忘餐矣。后二句更为奇妙。人走在山路上,一片空明,原本无 雨,衣服怎么会润湿呢?其意境全由“空翠”二字出之。秦岭山中,翠柏苍松,葱郁森森, 浓绿化而不开,人行其间,犹如被翠色的雾气笼罩浸渍,便觉微雨湿人衣矣。张旭有句 云:“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山中留客》)此实写“晴明无雨色”而云雾 “沾衣”,与王维的错觉“湿衣”,真是同工异曲,各尽其妙。王维此诗将“白石”“红叶”和 “翠”色组合,使山中冬景显得色彩斑斓,空明秀美,令人赏心悦目,是极富神韵之作。

  佚名

  

  赏析

  肆

  肆/

  这首诗写终南山深秋景色。诗中“荆溪”, 一名浐水,源出陕西 兰田县,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

  宋代大诗人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兰田烟雨图》中,说王维“诗中有画”,便引这首诗作为例证。的确,这首诗只有二十个字,却描绘出了一幅绚丽、幽深的秋山图。

  诗的前两句,诗人用工笔细描。他先画一条蜿蜒曲折、似与游人作伴的山溪。溪中露出了磷磷白石,可见天寒水浅,溪水显得特别清 澄可爱。我们仿佛还能听到它那潺潺流淌的声音。接着,诗人便绘山中枫林。因为深秋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但它们点缀在清溪、白石、 寒山之间,反而更红艳如火,鲜丽夺目。这一联,已可见出王维作为诗人兼画家,对大自然的色彩感受极敏锐,对景物的空间层次把握极 准确。他毫不着力。便呈现出近景清溪、白石和中景山径、霜林,画面上已富于色彩感和空间感。

  三、四两句,诗人转而运用泼彩大写意的手法,展现终南山广袤、 幽深的全景。他给整幅画面,涂染和渲染出大片湿润、浓翠的底色。在深山中行走的诗人,忽然觉得衣裳湿了,以为下雨,细看并未有雨, 原来是幽深的山林之中,弥漫着空明的、苍翠欲滴的山岚。就象一片翠雾,把人都笼罩住了。诗人整个身心都被浸润了,顿时产生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这无边的浓翠山色作为远景,同近景、中景的清溪、 白石、红叶相互映衬,更显得色彩缤纷。细细品味,诗人已把他的视觉和心灵的美感与快感,都渗透到景物之中。整幅画,既有逼真、细致的细部描摹,又有总的印象和感受,显得似真似幻,空灵超妙,显示出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毫无萧瑟枯寂的情调。诗人王维,真不愧是丹青妙手。

  其实,“诗中有画” 尚不足以概括这首小诗的奇妙。丹青手很难在画幅上表现出视觉以外的各种感官印象。而王维在这里却同时写了 视觉、触觉、错觉、幻觉、感觉。更妙的是,他还运用美学上的所谓 “通感”手法,借用了能感知冷暖、干湿的触觉来表现本应由视觉感 知的“空翠”之色。张旭《山中留客》也有“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之句,二者在表现的境界和手法都很相似。但比较起来, 王维写得更精炼,色彩也更为鲜明。

  【评】

  此诗如一幅绝妙丹青,有山石溪水,荦确山路,红叶绿树等,更妙处,在于诗人写出了主体感受,甚至幻觉感受:“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此句诗堪称由六朝时期对山水外物的描绘转向唐宋突出主体感受的标志。苏东坡评王摩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从此诗感发而来,良有以也。

  佚名

  

  赏析

  伍

  伍/

  好诗不必唯一,这两首诗描写不同的情思,具有不同的诗意,都能给予读者美好的艺术享受。

  王勃《山中》长江悲己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维《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王勃的《山中》,写的是久居他地,渴望早日回归家乡的情思。

  长江悲己滞,万里念将归。长江滚滚东流,触动诗人久居他乡愁思,故乡万里,只能时时思念,却不能回去。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何况正是秋风劲吹时,山中处处黄叶飞舞。

  王勃的这首《山中》,开门见山,起句直抒异乡思归之情,结句融情于景,以山中黄叶飞舞作结,表现出了一种悲凉浑壮的气势,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开阔的意境。

  山山黄叶飞,黄叶飞舞,蕴含着诗人情思飘荡不定,山山,则诗人的情思溢满天地。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评此诗:寄兴高远,情景俱足。

  王维的《山中》则是一首单纯的写景诗,诗以独特的笔调,写出山中独特的艺术感受。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荆溪清澈,白石粼粼显露,天气变得寒冷,红叶稀疏。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路上本来没有雨,但那空明的翠色,仿佛要浸湿人的衣服。

  王维的这首《山中》,意境空濛,如梦如幻,写出了山中给诗人独特的艺术感受。

  诗的最后一句“空翠湿人衣”历来为人称道,山中本来没有雨,但山中的空翠之色,却给人一种湿人衣的感受。翠自然不会真的湿人衣,但翠是冷色,所以会带来一种冰冷的感觉,一个“湿”字,准确地传达了这种美妙的艺术感受。

  所以,王勃与王维的《山中》,主题不同,给人的艺术感受也不同,没法比较哪首好,哪首不好,也就没有所谓的喜欢哪首,不喜欢哪首。

  何况,欣赏艺术作品要贪心,好的诗歌都值得我们多读,这样才能体会到不同的艺术美感。

  佚名

  

  

  

  《山中》 [盛唐·王维·五绝]

  荆(jīng)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荆溪潺湲流过白石粼粼显露,天气变得寒冷红叶落落稀稀。

  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荆谷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红叶:秋天,枫、槭、黄栌等树的叶子都变成红色,统称红叶。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弯曲的山路上原本没有雨,但苍翠的山色却浓得仿佛就要润湿了人的衣裳一样。

  元:原,本来。

  《山中》,这是一首抒景诗。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荆溪潺湲流过白石粼粼显露,天气变得寒冷红叶落落稀稀。

  走在山中,诗人的观察入微。入冬河水浅,天寒叶凋零。

  果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弯曲的山路上原本没有雨,但苍翠的山色却浓得仿佛就要润湿了人的衣裳一样。

  元:原,本来。

  走在山路,感觉自己的衣服已经湿了--可是天上没有下雨啊?哦呀,原来,满山的苍翠浓得好像沾湿了自己的衣裳啊!

  这尾联恰如上一首《书事》中的尾联“”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由此可见,诗人是如何地享受山中的美景和满眼的苍翠啊!

  《山中》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以诗人山行时所见所感,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闹和向往。

  作者简介

  古风泊客 :徐建老师,此处省略无数字…… (作者属低调之士,嘱咐省略简介)

  本文已经过作者授权,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出处:古风泊客(czgfpk)。

  编辑:近蘭茶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