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就恢复高考,否则我们又要耽误一批人”

  来源 | 本文摘编自《口述改革历史》(上),迟福林 主编,广东经济出版社,2019年5月出版

  文 | 温元凯(时任中国科技大学助教)

  编辑 | 米粟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绍兴塑料厂当工人。之前在安徽农场劳动锻炼时,有个同学叫王莺莺,我们在一个团,因为读过高教部1966年初发的关于我的简报《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好学生——南京大学化三4班学生温元凯》(当时中国科技大学在招“回炉生”,因为大学的助教已经青黄不接了,就想把1966届、1967届、1968届下放到工厂和农村工作的一部分大学生招回来当大学助教),所以她对我说:“温元凯,你不是要当科学家吗?你想不想到科技大学?”

  我当然很想。她就帮我写了一封信给她在中国科技大学当助教的未婚夫夏楠。夏楠也很热心,把这封信交给了当时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刘达。刘达是一位非常爱惜人才的教育家,他立刻派了人事处周瑞康处长到绍兴来调我。当时调我的理由也非常有趣,周处长对绍兴县委说,我们研究氢弹需要温元凯。县里吓坏了,研究氢弹需要我,哪敢不放?马上就把我给放走了。

  我是1972年回到中国科技大学当助教的,我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很努力地工作,教书也很受学生欢迎。但是,1974年“文化大革命”还没结束,“四人帮”还在,又搞了个“批林批孔”运动。当时中国科技大学又出现了一批大字报,说刘达是“走资派”“孔老二”,要搞复辟,招来了一个当年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苗子温元凯,说我还在走“白专”(只知道埋头钻研业务,不重视政治学习,与“又红又专”相对应——编者注)道路,整天搞科学还写论文。当时我已经在科技大学有科研成果,而且我的论文已经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美国和英国同行问我要论文,所以我经常有外国来信。

  大字报给我压力很大,有的学生也用怀疑的眼光看我。我就给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方毅写信,说:“方毅院长,我叫温元凯,我从事离子集化化学键的研究。但是我还要受到打击,而且这个打击还很恶劣,他们想把我派到农村参加社教,剥夺我的时间。”方毅同志是一个非常开明的领导,接到我这封信以后他立刻给我写了一封回信。这封回信的题目也非常有趣,叫《关于支持温元凯同志从事化学理论的信》。这封信解放了我,科技大学党委收到这封信以后,就不敢把我弄到农村去了,允许我继续教书、做研究。这是发生在1977年5、6月份的事情。

  1977年7月21日,邓小平复出以后就把方毅、刘西尧找去,要开全国科教座谈会,让他们推荐一批有真才实学的、有威望的、敢发言的人参会。方毅就推荐了我参加此会,这就是我参加科教座谈会的原因。

  40岁以下的代表就我1个

  1977年的8月2日,当时正值暑假,我从中国科技大学所在地合肥回到我上海的家里。奇怪的是,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因为当时家里没有电话,是弄堂口管传呼电话的老头跑来,说有北京中央办公厅来的电话。我吓一跳,我一介小小老百姓,怎么会和中央办公厅有关系呢?我到弄堂口接了传呼电话,电话通知我第二天赶到北京,出席国务院组织的一个科教座谈会,有四天的议程。

  当时我说,我怎么到北京?坐火车的话得一天一夜。对方说坐飞机啊。我说买飞机票要介绍信的,我单位在合肥,我是没法赶回去开这份介绍信的。他说那你不用操心,我们会安排把你送到机场。第二天就有车把我送到机场,飞到了北京。

  8月3日,飞机在首都机场降落的时候,接机的是时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后来担任武汉大学校长的刘道玉教授。他见了我的面就说:“温元凯啊,你可是邓小平副主席请的客人,明天在人民大会堂台湾厅,邓副主席要和你们30多位代表开整整四天会。你要做好准备,好好发言。”然后就把我们送到北京饭店去住。

  我后来才知道,开会住到北京饭店,这是国家最高规格的接待。当时陆陆续续地有代表住进来,后来我一看名单吓一跳,全是中国科技教育界的元老,其中有当时已经82岁的中国农科院院长金善宝教授,有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校长、清华大学校长、吉林大学校长、复旦大学校长等。后来我才知道50岁以下的代表有3个,40岁以下的代表就我1个。

  “温元凯,至少采纳你3/4”

  第二天我们坐大轿车到了人民大会堂,当时邓小平同志穿了一身灰色的中山装接见我们。我是第一次参加这种高规格的会议,第一次见到邓小平同志,有点紧张。但邓小平同志很平易近人,他说:“我现在复出以后,向中央建议分管科技教育,请你们科技教育界的专家来提意见建议,中国应该怎么样把科技教育搞上去,你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图为1977年8月8日,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讲话。图/《口述改革历史》(上)

  没想到邓小平同志要我们发言以后,冷场好几分钟。后来我才知道,因为大部分教授都刚从牛棚里放出来,当时“左”的氛围是非常浓厚的,一般都不敢发言。因为他们头上都戴了“反革命学术权威”“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长春光机所”)的所长王大珩教授,他是后来中国最有名的科研计划——“863计划”(即“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编者注)的提出者之一。他是刚从监狱里面放出来的,之前他被打成了“美国特务”,关在牢里,是科学院提名以后,吉林省委书记亲自到监狱里面把他带出来,陪同他到北京开会的。

  当时主持会议的是中国科学院院长方毅,他看到好像有点冷场,就点名了,说我们先请年纪最大的前辈讲,当时就请了南开大学的校长、82岁的杨石先教授发言。没想到杨石先教授一开口,就检讨自己。他说:“我资产阶级世界观到现在还没有改造好,一定要好好改造,一定要进一步下工厂、下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那时候我比较年轻,我就观察小平同志的反应,他不断地皱眉头,但是也不好意思打断老人家发言。后来邓小平就讲,你们放开了讲,不要有什么顾虑。

  第二个发言的是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教授,苏老比较机智,他用发牢骚的方式讲出了他的看法,讲得非常好。他说:“小平同志,我苏步青在世界上也算数学权威了,人家称我们为‘复旦大学苏步青的微分几何学派’。我原来有一个数学研究所,有18个中青年教授,人家说是苏老门下的‘十八罗汉’,好了,‘文化大革命’把这些罗汉全下放了,现在我成了光杆司令,一个老头子怎么做科研?一个助手都没有。”

  小平同志问:“还在国内吗?找回来了吗?”苏老说现在思想都搞乱了,他们不回来了,有的还改了行。小平同志听完苏老的讲话,立刻指着旁边的教育部部长说,苏老的助手由苏老点,点到谁谁调回来,科学家怎么能没有助手呢?小平同志雷厉风行,当场解决问题。

  当时我们这些人听了很激动,我就非常想发言,把自己的心里话讲给小平同志听。但我还是个年轻人,第一次参加有那么多大科学家、教育家出席的会议,不敢随便造次要求发言。小平同志说,你们不要一个一个轮着发言,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可以插话。

  8月6日,会议谈到了学制等问题,我一看机会来了,我就举手插话,利用这个机会直接向小平同志提出,当前教育界最大的问题,是应该恢复高考,恢复大学的秩序。我当时已经在中国科技大学当助教,学生都是工农兵大学生,有不少工农兵大学生文化素质很低,高中都没上过,就来上大学,根本就读不下去,有的甚至还鼓励当“零分英雄”,甚至还要搞阶级斗争。

  我认为恢复高考非常重要,要把优秀的青少年选拔到大学里来。当时我说:“小平同志,我提个‘十六字’方针,叫‘自愿报考、领导批准、严格考试、择优录取’。”没想到小平同志听完我的发言立刻对我讲,温元凯,至少采纳你3/4。我们大家都一愣,什么叫3/4呢?他说,第二句话“领导批准”可以拿掉,考大学是每个人的权利,每个人都有权考大学,不需要领导批准。

  小平同志讲完,立刻又问教育部部长刘西尧今年恢复高考行不行,刘西尧说招生报告已经送出去了。小平同志说:“收回。我们哪怕推迟几个月,今年就恢复高考,否则我们又要耽误一批人。”小平同志讲完这句话,所有的参会代表,甚至连人民大会堂端水的工作人员,都情不自禁地站起来,鼓掌了整整5分钟,我们清楚地知道,中国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

  ▲1977年高考试卷(原件)。图/《口述改革历史》(上)

  我在四天的会议中间,非常积极地写了好几封简报,包括派留学生出国,尤其要面向西方科技工业发达国家,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的留学生都主要到苏联留学,从来没有人到欧洲、美国留学。因为我看过《国外科技动态》,我非常清楚地知道,科技上我们离西方、离欧美还差很远,中国没有出过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最好的大学全是欧美的大学,中国的技术很落后。

  我后来也去了日本,小平同志考察新干线子弹快车,讲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再不改革开放就要被开除“球籍”了。当时我还没出过国,但是我通过自己的见闻,了解了中国的落后,了解了中国科技必须搞上去。小平同志非常赞成要派留学生出国留学的建议。

  打掉知识分子头上的精神枷锁

  8月8日中午午餐时,我们终于有机会给小平同志敬个酒。当我向小平同志敬酒的时候,他鼓励我说,温元凯,你可是我们这次代表中间最年轻的,今年31岁。他说:“你到了我这样的年龄,一定要做出更大的成就,否则要打棍子了。”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搞好大学招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图/《口述改革历史》(上)

  会议的最后一天,邓小平发表了讲话。这个讲话后来有人说,是打响了邓小平“三下三上”复出的改革开放的第一枪,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宣言。“文革”中知识分子成了“臭老九”,成了“地富反坏右”。当时唐敖庆、徐光宪等大科学家都在工厂当工人,这是多大的人才浪费啊!当时还有说法是“高等教育大学被资产阶级控制”,给知识分子戴帽子,所以这就是为什么邓小平提出要丢掉“帽子公司”,当时整个知识界、科技界、教育界都处在一种压抑的氛围之中,所以小平同志推翻“两个估计”,是打掉了中国千千万万知识分子头上的精神枷锁。今天如果仔细看这个内容就可以看到,邓小平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今天来看,我认为恢复高考是中国改革开放第一波、最重要的措施,有一部电影叫《高考1977》,这部电影在北京大学放映的时候很多人都哭了,因为很多人都是当时的亲历者。由于恢复高考,一大批有强烈爱国情操的知识青年进了大学,1977级、1978级、1979级、1980级这一批人,是当今中国社会各个领域最活跃的中坚力量。恢复高考,也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在某种意义上做了干部储备、舆论准备和实践探索准备。

  《口述改革历史》

  迟福林 主编

  广东经济出版社,2019年5月出版

  本文摘编自《口述改革历史》(上册)。丛书以口述史的形式,选取了90多位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改革决策者、知名改革专家和基层实践者的访谈,围绕70多个改革事件,较为客观地记录了改革开放40年来珍贵的改革历史。

  全书分为上、中、下3册,共9个部分,分别为思想解放、农村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企业改革、城市改革、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社会和文化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与民主法治建设等。以独特的视角和叙事方式,展示改革开放辉煌成就。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