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除“六部”外,还有“九寺五监”,很多人却不知道他们的作用
古代朝廷的运转,主要由统治者、内阁及各机构分管部门构成。
古代的“分管部门”可谓五花八门,有许多讲究。不了解历史的朋友都以为尚书六部的职责已涵盖了所有军国大政,实则不然。“九寺”,自秦汉“九卿”演变而来,其职级与尚书六部等同,职权上也有不少重叠的部分。
之所以设置九寺,就是为了让这些职能部门制约六部,同时分担六部的日常工作。打个比方来说,如:我们常听到的“大理寺”,就相当于古代的“最高人民法院”,处理刑狱案件。看这个部门的职能,是不是与六部中的“兵部”高度吻合?至于“五监”(宋朝是六监)的职能,又与工部、户部、礼部的职能有重叠。
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兼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历代因之。
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一直延续到南宋被并入工部,明废,清有銮仪卫。
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明朝时,掌牧马之政令,属兵部,到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太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改为大理院。
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至北齐曰鸿胪寺,清末废。
司农寺:掌粮食积储、仓廪管理及京朝官之禄米供应等事务,本为国家财政机关、被户部取代。
太府寺:掌管宫廷库藏和贸易,辽朝、金朝、元朝改称太府监,一直延续到明朝被并入工部。
这九大机构组成了“九寺”。九寺的长官,便是秦汉时期的九卿。
不过,在北宋时期,虽然,九寺的编制被沿袭下来,但大多数官员都已成了冗官。平日里,朝中的大部分事务都已由六部处理,所以九寺中的闲官比较多。
甚至,为了监察九寺的日常工作,朝廷还会向每个寺中派一位“判本寺事”,这种做法就像是向地方调遣知县、知州一样,就是皇帝为了监督九寺,防止九卿一家独大。不过,虽然九寺在宋代式微,但太常寺、大理寺仍有不少权柄。尤其是大理寺,平日里要协同刑部和地方政府进行司法工作,实属重中之重。
但除了大理寺、太常寺之外,原本各司其职的九寺忙闲不均。
宋徽宗时期,时人王得臣在《麀史》里提到了几个尸位素餐的寺卿。太府寺的日常职能是管理隶场,所以工作比较琐碎,太府寺卿被时人戏称为“忙卿”。司农寺的职能是管理粮库,但当时的寺卿经常不坐班,是为“走卿”。光禄寺负责朝廷的祭祀事务,一切祭祀所用的酒食都保存在光禄寺里,所以寺卿往往吃得脑满肠肥,被称作“饱卿”。鸿胪寺负责的是大宋与邻国的外交工作,主抓朝贡,但这一时期的宋国式微,根本没有国家向宋徽宗朝贡,所以鸿胪寺卿每天上班睡大觉,被唤作“睡卿”。
九寺的冗余成为官场上的问题,所以,到了南宋时期开始对九寺进行调整。先是将卫尉、太仆两寺撤销,官员并入兵部,随后又将光禄寺、鸿胪寺合并入礼部。
一般来说,除了九寺之外,唐代还有五监。不过,宋朝皇帝在五监的基础上又添一监,于是便出现了:国子、少府、将作、军器、都水、司天六监。毫无疑问的是,六监之中国子监的地位最高。在古本小说里看到的“监生”,就是国子监里就读的大学生。国子监是宋代最高等学府,也是官员的孵化基地。
宋仁宗之后,国子监开始负责全国的教育事务,有点现代教育部的意思。宋代的少府监的职能已少得可怜,基本被划归到后苑造作所和文思院了,少府监的日常工作只是制造皇帝仪仗所需的物品,例如神衣、门戟等等。将作监协同礼部,负责祭祀工作,不过主要是牲牌、镇石、盥水等一些杂务。
宋初京城的修缮工作均由“三司”负责,不过到了宋仁宗以后,撤销了“三司”中的河渠案,设立了都水监,顾名思义就是主理一应河务。宋神宗时期,又撤销了“三司”中的胄案,设立了军器监,负责督造武器装备。
至于司天监,就是专门负责观察星象天文的机构,除此之外校准钟鼓漏刻的时间,编写历书等也是司天监的工作。从一些文献中可以看到,一些地方出现了吉兆灾兆,或有祥瑞诞生,司天监还要负责调查和记录。不过,到了宋神宗改革官制时,司天监便被撤销了,原人员编入太史局,归秘书省调遣。
“国子监祭酒”是国子监中的最高长官,其下还有司业这一副职。当然,依照宋朝的惯例,还设置了参领监事的监丞,实为皇帝的耳目。在国子监中充当了讲师的,便是太学博士。到了南宋,国子监并入礼部,另重建太学。
除了国子监之外,其他五监的长官均为“监”,副官为“少监”。当然,每个监必备的职务仍是监丞。看来饶是宋代五监已变得无关紧要,但皇帝仍对这些分管机构放心不下。
参考资料:
【《旧唐书(卷四十二 志第二十二)职官一》、《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