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岁老人的心酸:3个孩子,个个优秀,老伴临走却没有一个在身边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西尔维娅有一个观点:“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孩子从出生起,就是一场与父母不断分离的旅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大部分中国父母的夙愿。在中国家庭中,父母付出自己的毕生精力,为的就是让孩子有一个美好光明的未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可随着孩子不断长大,他们之间也开始渐行渐远。
家庭关系的疏离是整个现代人类社会的问题,但在中国,却有着它的独特性,人们对于“养儿防老”的执念,让父母对与子女的联结多了一份期盼。
李安的电影《饮食男女》、《推手》、《喜宴》被称为家庭三部曲,其中《饮食男女》是李安第一次拍不是自己写的剧,也是他作为导演开始转变的第一步,他说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孝顺与家”,讲述的是一个丧妻的父亲与三个女儿的故事。
朱家父亲老朱曾是一位宗师级的厨师,早年丧妻,过了16年的鳏夫生活。他一辈子研究料理,也料理着三个女儿的成长生活。
在他看来,维系家的亲情得靠自己的手艺,所以,他要求孩子无论再忙,周日都要回家吃饭。为了筹备这顿晚餐,老朱总要忙活好久,他费尽心思将国宴标准摆入普通人的餐桌。
然而,所有的隆重都只体现在了老朱的食材准备上,热热闹闹的是厨房,安安静静的是餐桌上的一家人。
有一句话说得好:“亲情会随着岁月磨砺,拥有永恒的力量,而这种永恒的本质,却是交流互动的延续。”
大家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坐在同一个桌子上吃饭,却并有交流与互动,没温情流露,只是各说各的话,每一次的家宴都是简短的告知。这份亲情,好像只有父亲在努力坚守,对子女而言,却成了一种负担。
《朗读者》中有这样一句话:“陪伴很温暖,它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那就是时间。”
人们常以为,金钱可以买来一切,但对老人来说,他们最需要的,不是奢华的生活,不是高大上的名头,只是温情的陪伴。
01 因为距离,无人商量
母亲有一位老友,朱阿姨,今年73岁,以前提起她的3个孩子时总是一脸骄傲,她和老伴靠微薄的工资,培养出了3个大学生,人人羡慕。
可是最近看到她的时候,整个人看起来却十分憔悴,也不像以前那样喜欢跟大家分享孩子们又给她寄了什么东西了。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朱阿姨的老伴前段时间走了。
朱阿姨说老伴其实在两年前身体就开始不舒服了,为了不让孩子们担心,她都是报喜不报忧。去年带老伴去县医院检查时,医生把她叫到一边说情况可能不太好,建议去大医院看一下。
朱阿姨没什么文化,听到医生这番话,一下子没了主意,于是只好问孩子们该怎么办,她本来想孩子们给她点建议或者把老伴接到大城市去仔细检查一下,可是孩子们却没有一个人表态,只是纷纷告诉她不要心疼钱,一定要用最好的药。
朱阿姨知道孩子们工作都忙,如今又各自成家,肯定抽不出时间来细问,她也不好意思去打扰他们,最后只好带着老伴去市里的医院检查了一下,结果和县里估计的差不多,所剩的日子不多了,治疗意义不大,让她和家属商量一下。
从医生办公室出来,朱阿姨觉得天旋地转,但是为了不被老伴发现异常,她还是克制住了情绪。
因为拿不定主意,她只好挨个给孩子们打了电话,结果大女儿直接拒接,回了一条消息“开会中”;二女儿还是那句话,让她不要心疼钱,放心治疗;小儿子更简单,让她都听两个姐姐的。
想想邻居家的小孩,虽然成绩不好,但是至少在父母身边,而她的3个孩子,因为离得远,她连个可以商量的人都没有,朱阿姨躲在厕所里哭了一场。
02 当你老了,陪伴比金钱实用
既然医生都说治疗意义不大了,朱阿姨想着不如干脆回县医院去住着,离家近一点自己照顾起来也方便。
五一的时候,孩子们趁着假期都回来了一趟,不仅手上提着大包小包的补品,小女儿还买了鲜花,那几天几个孩子轮流守在病房照顾,朱阿姨也算感受了一把儿女多的好处。
只是假期一结束,他们就又各奔东西了,回去的时候三个孩子一人给朱阿姨转了5万元钱,告诉她,搞不过来就请个护工,连隔壁病床的都羡慕朱阿姨两口子好福气,孩子们不仅有出息还有孝心。
听到这些夸奖朱阿姨只好笑而不语,住院的那段时间,老伴因为疼痛脾气大得很,有时候她在家煲汤时间久了一些去晚了,他都要发脾气,如果让护工来帮忙,他八成是不会干的。至于孩子们,除了出钱她完全指望不上。
住院一段时间后,老伴的情况越来越糟了,医生建议家属可以直接带回家了,他想吃什么想做什么就满足他吧。
回家后,老伴整日唉声叹气,总问朱阿姨下次放假是什么时候,她很清楚,老伴这是想孩子们了。朱阿姨担心他身体扛不住了,于是赶紧打电话把孩子们叫了回来。
03 忙到抽不出时间给父母
看见孩子们回家,朱阿姨说老伴的精神好像突然又好了,原本不怎么吃东西的他居然还能喝1整碗汤了。
原本孩子们都不太愿意回来的,但是听到朱阿姨在电话里说得很严重,他们才纷纷请假赶回来的,如今情况并没有母亲说的那么严重,他们又都开始以各种理由打算撤退了。
都说养儿防老,可看着眼前这3个孩子没有一个靠得住,朱阿姨很心寒,她说:“你们是不是盼着你爸现在就走,好给你们节约时间啊!”
但老大马上告诉她,孩子马上要中考了,这是最关键的时候,她必须在身边;二女儿则说自己工作上一堆事儿,再不回去处理就来不及了;小儿子一脸哀怨地看着她说:“妈,为了生活,我们也不容易。”
是啊,她能理解孩子们的难处,可是孩子们却没有一个能够理解当父母的心,一年到头,除了过年的时候,他们基本见不到孩子的面,平时打电话多唠叨两句还会被嫌烦。为了成为称职的父母,她和老伴早就学会了报喜不报忧,如果不是这次这种情况,她断然不会在工作日把他们喊回来了。
最后孩子们还是都回去了,因为害怕老伴突然就没了,朱阿姨再次把老伴带到医院,可还是没有撑3天,他就走了。
走的那天早上,朱阿姨说她其实已经有预感了,于是给孩子们打电话让赶紧回来,可大女儿告诉她马上周末了,到了周末她再回;二女儿说自己刚回去了一趟,不太好请假;而小儿子则劝朱阿姨:“妈,你也不要太紧张,在医院你让医生把进口药都用上,不要担心钱。”
打完一圈电话,她的心都凉透了,她从来没有想到,曾经他们引以为傲的孩子会如此冷漠。
04 父母与子女
季羡林在散文《永久的悔》中写道:“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因为没有见到父亲最后一面,3个孩子回来后都痛哭流涕。但是一切都为时晚矣。
处理完老伴的丧事,家里的亲戚都劝朱阿姨去孩子家住一住,散散心,可是她却哪里都不想去。两个女儿家里都有婆婆在,她去了显得别扭,小儿子家她当初去帮忙带过一段时间小孩,儿媳妇从小在城里长大,对她这个小地方的婆婆“见外”得很,她还是在老家自己。
最后朱阿姨说:“难怪别人说先走的是福气,老头子走的时候还有我,我到时候找谁去啊?”
有个做过一个计算,大部分人都是在外地谋生,一年只回家一次。法定年假为7天,耗在路上的时间,为2天。用于朋友同学聚会的时间,为2天。最后能陪父母,至多3天。
以平均留守老人的年龄计算,父母剩余的时间为18年。也就是说,这一生,我们真正能陪在父母身边的时间,仅为54天。
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可实际能够陪伴父母的时间真的屈指可数。小时候,父母是我们的全部,当他们老了,我们却没能成为他们的依靠。我们总说孩子是父母一泡屎一泡尿的拉扯长大的,可是当父母到了卧床的那一天又有多少人能够反过来做到呢?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此生只剩归途。所以,愿每一个老人都老有所依,愿每一个子女都不留遗憾。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今日话题讨论:你如何看待当下年轻人的这种挣钱与尽孝难以两全的困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