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剖析」2018年河南省中考物理试题分析(二)

  【题目】如图所示,将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会看到乒乓球_________。该实验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请你再设计一个显示声源振动的实验:___________ 。

  寥寥60多字,竟然命了一道实验探究题,而且还有一个探究设计。此题一看,简单!而且见过,许多考生一下考场感到物理不难,结果答案一出,大吃一惊,就是这个看是简单的试题,却小河沟里翻了船!

  【答案】反复弹起 将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看到溅出水花(将点燃的蜡烛靠近发声的音箱,看到烛焰跳动;将发声的音叉靠近示波器的拾音器,看到示波器有波形输出)

  【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及观察结果的语言表述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

  看似简单的考题为什么学生真正回答正确的不多?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是一些教师不愿做实验,怕费事花费时间,完不成教学进度,从而对得实验以讲代做,学生没有身临其境,干巴巴背会几个死板的结论,只能就题论题,考题的问法要求变了,学生不知所答;

  二是由的老师尽管每个实验必做,但不注意方法的培养。如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观察的现象或者得出的结论怎样描述。由于这方面的缺失,看似实验了,热闹了,结果是“含着冰凌化不出水”;

  三是不了解实验目的,不知道设计方法,只能就实验做实验,不能是学生形成能力,根据不同的器材设计出相似的实验,只会被动地模仿。

  本实验是多种版本中常选探究物体发声条件的,由于物体发声的条件是振动,而有一些物体发声时振动不明显或者振动过快人眼不易观察,如人拍桌子、本题中音叉的振动等,为了显示这一现象,人们用转换的方法。因此,转换法是设计这一实验的关键所在,即转换的结果必须是明显的说明物体是在振动的。

  振动——是指一个状态改变的过程。即物体或者其部分的往复运动。往复就不是一两次的从A到B再到A,而是多次地从A到B再到A的运动。

  本题中就是利用了数值悬挂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生的音叉被弹开的现象来显示音叉的振动的。

  由于振动是多次地往复运动,所以乒乓球就反复地被弹起。如果课堂上教师做过了这个实验,强调了让学生观察什么,学生就一清二楚了,同时如果要求学生把观察结果描述出来,对学生描述不规范、不到位进行及时地纠正学生就不会把“反复弹起”中的“反复”掉了,而成了看似正确但不得分的“弹起”了。

  另外,如果学生明了了证明物体发声的条件——振动的方法,那么就是学生没有做过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会溅起水花,乡村学校没有示波器,也会从人教版的“小人跳舞”设计出在鼓面上放上纸屑(米粒、沙子)等轻小的物体,敲击鼓面会发现这些轻小的物体跳动的实验。

  有的同学可能会问,我就是这样答了,为什么不得分?

  主要是你填写的是实验特征而不是设计!题目的要求是:请你再设计一个显示声源振动的实验。

  回答设计实验有两个关键点:一是答出如何操作;二是答出结果(现象)如何。

  对于像本题这样的填空题,一般要简明扼要地把这两者描述出来,如本题给出的答案:

  ①将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操作),看到溅出水花(现象);

  ②将点燃的蜡烛靠近发声的音箱(操作),看到烛焰跳动(现象);

  ③将发声的音叉靠近示波器的拾音器(操作),看到示波器有波形输出(现象)。

  再如,

  ④在敲击鼓面上放上纸屑(米粒、沙子)等轻小的物体(操作),发现这些轻小的物体跳动(现象)。

  对于实验探究题,一般就不是这样的小演示实验,在设计时,操作一般不是简单的几个字或者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必须有具体的步骤了(我们后面专题介绍)。

  有时为了结果的普遍性,还需要一些方法——控制变量、转换法、对比法等。

  而结果也不是简单看出的,必须通过对比、分析、推理等得出。但要注意语言的简洁、严谨。

  总结:小题如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回答时,语言要简洁、明了、准确;设计有操作、有结果(现象)。

  拓展阅读

  「试题剖析」2018年河南省中考物理试题分析(一)

  「名师在线」初中物理实验探究中猜想题的解答与评判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