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解析】2018年江苏宿迁中考阅读《炊烟是乡村的水墨画》
【真题在线】
15. 请你概括一天中三个不同时段炊烟的特征。(3 分)
16. 阅读下列语句,按要求作答。(6 分)
(1)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暮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 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 (3分)
(2)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 ( 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分)
17. 第⑩段中引用关于“炊烟”的诗句有何作用? (4 分)
18. 最后一段内涵丰富,请联系全文加以分析。(4 分)
炊烟袅袅,犹如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解析与参考答案】
15.
【思路分析】
本题考查筛选重要信息。题干的助答信息是“一天中三个不同时段”和“炊烟的特征”,根据这两个信息在文中很容易定位。第7-9段的早晨、午间、傍晚正好是一天中的三个不同时段。从“早晨的炊烟风轻云淡”“午间的炊烟是庄稼人匆忙的步履”“午间的炊烟往往急速升起,瞬息消逝”“晚的炊烟是细水长流”等关键句,可以提取关键词语:轻淡、急速、悠长,以此来说明炊烟的特征。
【参考答案】
早晨的炊烟轻淡 午间的炊烟急速 傍晚的炊烟悠长
16.
【思路分析】
本题考查赏析写作技巧。
第(1)句要求从修辞角度,因此首先要判断改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回答。“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暮鼓”说明这是一个比喻句,是暗语,比喻词是“是”,把炊烟比作晨钟暮鼓。所谓晨钟暮鼓,指早晨敲钟,提示人们该起床洒扫了;晚上敲鼓,提示人们该手工回家休息了。古代没有手表等时间的指示工具时,都是用这种方式发出作息指令的。现在很多寺院中还在采用。因此,把炊烟比作晨钟暮鼓,非常形象地说明了炊烟与村人作息习惯的关系。
第(2)句是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要较为全面的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这个词语本来的含义以及在文章中的含义,说明对文章表达思想或情感的作用。“缠绕”本意是“用带状或条状物盘绕其他物体”,说明物体与物体是交织在一起的。此处用来说明炊烟和思念交织在一起的关系。结合全文,第1段说炊烟最能体现魂牵梦绕;第5段“在意的只是制造炊烟的灶台上母亲又做了什么好吃的饭”,具体而言,就是看到炊烟就想到故乡、想到母亲;思念故乡、思念母亲的时候,也会想到炊烟。“缠绕”一词,将具象的炊烟和抽象的情感联系在一起,使表达更加形象,强化了感情色彩。
【参考答案】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早晨今晚的炊烟比作晨钟暮鼓,形象地表现了人们按照炊烟作息的习惯。
(2)“缠绕”本意是用带状物或条件状物盘绕其他物体,文中指炊烟和思念交织在一起,炊烟是故乡,是母亲,看到炊烟就会想起母亲,想起故乡,从而激发对母亲,故乡的思念;思念母亲、故乡,自然会想到炊烟。炊烟和思念紧密缠绕在一起,在魂牵梦绕中泪眼看炊烟,眼睛怎能浊湿的呢。
17.
【思路分析】
本题考查引用古诗句的作用,即表达效果。第⑩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引用诗词是为了进一步说明炊烟与思乡思亲的关系,是体现“魂牵梦绕”的景象,自古以来莫不如此,因此受到诗人们的喜爱,呼应了前文。这是从文章内容上说的。作者引用诗词还可以起到几个作用:一是通过诗词的优美描写,让读者体会乡村炊烟的优美景象;二是表达自己对乡村炊烟的喜爱之情;三是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提升了阅读感受。
【参考答案】
引用诗句表现了乡村炊烟的美景,抒发了喜爱之情,为文章增添了文学色彩。
18.
【港澳剧思路分析】
本题考查对关键段落的理解,实际上也是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题干关键的助答信息有:最后一段、内涵、联系全文。最后一段只是一句话:“而且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因为它的作者是母亲。”但这句是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的一段。把握好这段中“这幅画”“暖的”“作者是母亲”几个关键点,就好理解了。“这幅画”指的是上段中的“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而这幅画是由炊烟飘在乡村上空构成的。炊烟是思乡、思亲的象征物,看到炊烟就想到家乡、想到母亲,就想到儿时母亲做的可口饭菜,和母亲对“我”的关怀,因此,这幅画表达的实际是母爱,因此是“暖的”。而炊烟是哪来的呢?是母亲做饭是通过灶台制造的。炊烟是母亲制造的,暖的色调也是母亲给予的,所以这幅画的作者是母亲。这些还可以从第5段母亲的话中看出来。
【参考答案】
文中“这炊烟呀,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表现了炊烟与饭食的联系,“花”是美好的,“灶台上开出花”意味着母亲最美好的心愿就是一家人饱暖无忧。“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表现了炊烟与家乡的联系,浓浓的母爱和乡情,所以说母亲是这幅水墨画的作者,这幅水墨画的色调是暖的。(围绕“母爱”“乡情”结合文本内容回答即可)
说明:中考阅读原文及相关内容,请关注“美文美读”微信公众号,可下载文件。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