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课程班”将遇“大洗牌”

  今春,因为七宝德怀特中学的高调亮相,再度引发外界对上海“国际学校”的关注,它们包括“国际课程班”、“国际部”、“国际学校”……说法很多,俨然成为上海基础教育领域的另类生态。

  外界不知,这一生态群正悄然推开一场“自净行动”,公办中学里的“国际课程班”首当其冲。

  有人说,自此,上海的“国际班”将从“春秋时代”步入“战国时代”,经历大洗牌式的淘汰赛,几个实力雄厚的学校或项目会脱颖而出。也有人说,上海还有更深层的目标:即打破过去“国际班”在中学里独立于世的格局,推进“融合教育”,让外国优质教育真正推动本土教育改革,让国际教育在中学里“留下些什么”,而不仅仅是“出国补习班”。

  “国际课程的牌子不能做坍掉”!

  上海急需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从事国际课程教学的业内人士这样说。

  要说上海的“国际学校”,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88年,本市针对外籍子女在沪入学难问题,允许外国人来沪办学。1989年,上海美国学校注册,成为本市第一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到了1993年,上海中学抓住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上海外籍人士增多的机遇,创办了为外籍及港澳台人士的子女提供教育的国际部,成为上海市第一所向外籍学生开设国际课程的普通高中。此后,市教委批准了一批中学开设国际部。

  2005年前后,上海的普通高中和民办高中陆续设立国际课程班或国际部,与以往不同,这次招收国内学生。

  从外国人办纯粹的国际学校,到上世纪90年代在普通高中开设招收外籍学生的国际部,再到本世纪初在普通高中招收以本地学生为主的国际部,上海引进国际课程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面向外籍学生到面向国内学生,从民办学校举办到公、民办学校都积极举办的发展过程。

  这契合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的时代背景,满足了社会上对优质国际教育不断增加的需求。但,当上海的高中竞相引入AP、A-level、IB等国际课程,狂飙突进的发展背后,问题也随之而来。

  “国际课程班对生源几乎不设门槛,有中考达到590多分的优等生,也有520分的学生。因师资不够,国际课程班出现有理科、没文科的现象,学生升学成问题,家长跑到有关部门投诉。”一名长期从事国际课程教学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上海引入“国际课程”将近10年后,急需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

  “要对学生负责”、“国际教育的牌子不能做坍掉”,这些日益强烈的呼声,令整顿成为大势所趋。

  巧合的是,这条路径我们的邻居韩国也曾面临。“由于国家支持,大量国际学校涌入韩国,但此举却引发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和本土家长的反对,因为一味追求办学数量,导致办学质量下降,政府开始考虑强化课程体系建设,以符合韩国打造国际城市的目标。”2012年,韩国日报在德怀特中学首尔校区开学前夕报道说。

  重点整顿公办中学“国际课程班”

  民办高中、社会力量的办学将更加宽松,但公办高中的盈利空间要被压缩,甚至需要“贴钱”。

  去年下半年起,上海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国际课程班有的缩班、有的不再招新生,有的开始谋求从公办转民办。

  这些异动与去年5月市教委发布的“高中国际课程管理指导意见”有关。这份针对全市普通高中的意见称,上海决定开展首批普通高中国际课程试点工作。业内解读,这是向现行普通高中内的“国际班”发出重审、准入的信号。

  其中,意见公布的两条“试点类别”格外引人关注。第一,选择部分国际课程科目在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中试用。所需成本纳入学校办学经费的成本核算之中,不得向学生收取额外费用。

  第二,开展中外融合课程试点。其中,语文、思想政治、历史和地理4门课程应为必修课程。学生须单独编班(简称“国际课程班”)。公办普通高中不得向国际课程班学生另行收费。民办普通高中国际课程班的学费,报价格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

  业内解读,这意味着公办中学“国际班”的生源得至少达到中考自主招生预录取分数线。此外,他们的学费将与这所学校的普通学生一样,不另行收费。

  “民办高中、社会力量的办学将更加宽松,但公办高中的盈利空间要被压缩。公办中学要办好国际课程班,甚至需要倒贴钱。”业内人士解读,政策如此设计,表明上海将“国际课程”的目的想清楚了:它不是赚钱工具,而是要为深化上海基础教育改革服务。

  打破“独立王国”,助推本土教改

  最终,更大的野心是,吸引国外学生到中国来读书,普通中学的国际部里将不全是中国人。

  市西中学国际课程中心是上海市教委颁发“国际班”新政后第一家、也是至今唯一一家获批的试点单位。去年9月,它完成了首届招生。

  上海这场教改准备怎么做?记者前往这所学校一探究竟。

  市西中学的国际课程中心引进的是IB课程,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一所精英寄宿学校——佛得谷中学合作。从表面看,该项目与有”高中版上海纽大”之称的七宝德怀特最大的区别是:国际班学生与普通市西中学学生同等收费——每学期学费1500元。毕业后,学生可获上海市高中毕业文凭、佛得谷中学毕业文凭、IB国际文凭。

  对学校而言,更大的转变在于“国际班”不再是“独立王国”。在市西中学,高一有10个班,其中9班、10班为“国际班”,它们与普通班同处一个楼层,共享教学资源,尤其是教师资源。

  “教师的转型是我们这次推进国际课程的重中之重。”市西中学党委书记、国际课程中心主任方秀红告诉记者,与以往不同,这次除了新聘4名外教,市西中学的其余11名IB课程老师均是本校教师经多轮IBO(国际文凭课程)组织的培训后上岗,“并且根据我们的计划,全体教员今后都要接收IBO培训,成为横跨本土教育与国际教育的师资。”

  苏华是市西中学的数学老师,入行13年。去年,她转岗为IB数学老师,跑到香港、北京等地参加IBO组织的培训。由于IBO不指定教材,她还买来了市场上所有的IB数学用书。在逐渐“参透”这门国际课程的过程中,她发现,最大的改变不是用英语授课,而是教学思维。

  “过去,我们的数学就是教大家 往深里玩 ,不断增加题目技术难度,而这门课程难度减低了,但知识广度增加,讲究应用。比如,发现一块化石,要学生根据上面放射性元素衰变规律测算它的年代,这就需要用到对数函数。”说起这些,苏华很兴奋,她希望将这些教学理念带回普通的中学课堂。

  国际课程的引入,对本土教师猛烈的“头脑敲击”是全方位的。以IB课程为例,它的课程模块均跨越学科界限,以“知识论”这门核心课程为例,充满着诸如“数学是被发明还是发现的?”“符合人类审美的一定是道德的么?”等等命题。这要求学生不断思辨,形成自己的观点。对老师来说,需要丰富的跨学科知识,最好宗教、历史、文化、数学、化学,样样通晓。

  “有人说,国际课程对学生要求高,其实对老师要求更高。”方秀红分析,上海引进国际教育思考的更深层问题就是:“国际班”不只为满足“一小群准留学生”服务,而要成为本土教改的外推力。其中,教员的思维革命首当其冲。

  如同市西,上海许多中学都关注到了“师资”问题,受七宝德怀特诞生、“国际班”整顿令颁发等多因素影响,业内甚至发出“江湖召集令”,遍寻国际课程的优秀师资。

  “可以预见,整顿后国际学校的竞争会更激烈。”世界外国语中学IB历史教师沈融融说,上海的“国际课程班”将从“春秋”时代步入“战国”时代,做不好的学校,就淘汰了。

  “这里有一个改革的阵痛期,但从长远看,市教委的整顿风一定利大于弊,我们将通过 中西融合 这个关键过程完成本土师资转型,进而探索出中国特色的新型课程,最终更大的野心是,吸引国外学生到中国读书,中学国际部里将不全是中国人。”“常春藤学习中学”校长、前格致中学AP课程项目负责人郭非燕告诉记者。(记者 唐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