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张变法革新的程颢
熟悉中国哲学史的都知道“二程”,程颢、程颐哥俩同为北宋理学家、教育家,我国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程颢字伯淳,号明道,世称“明道先生”,河南洛阳人。著有《论王霸札子》《定性书》《识仁篇》等,后人集其言论编有《遗书》《文集》,皆收入《二程全书》。北宋嘉佑二年进士,历任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县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镇宁军节度判官等职。程颢和程颐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理学和教育方面,对国家法律也有诸多论述,却鲜有人知。
程颢、程颐的思想以“理”为核心,认为天理是宇宙的本体,万事皆出于理。二程从理学出发,认为法律和国家来源于天理,是天理的具体体现。“法者,道之用也。”“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已何与焉?至如言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此都只是天理自然当如此,人几时与?”法律和刑罚惩治是纯然天理的产物,与人和人类社会无任何关系。他们认为,以皇帝为代表的国家一切活动,如颁布政令、征讨杀伐、推行法律,都是按照天理的意志和需求进行的。二程云:“王者奉若天道,动无非天者,故称天王。命则天命也,讨则天讨也。”
二程的法律论述基本一致,最大特点就是积极主张变法革新,反对因循守旧。程颢认为,理是一个高度抽象的东西,并不直接产生万物,而是通过“气”创造万物。“有理则有气,有气则有数。”这里的“数”就是指万物。气是一个生机勃勃、变化不已的东西,通过阴阳二气的交感和动静不已的变化创造了形形色色的万事万物。由于气和由气产生的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变革就成了天地间万事万物的根本法则,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程颢给宋神宗上书中说:“或谓人君举动,不可不慎,易于更张,则为害大矣。臣独以为不然。所谓更张者,顾理所当耳。愿陛下奋天锡之勇智,体乾刚而独断,霈然不疑,则万世幸甚!”他认为“大变则大益,小变则小益。”只有进行大规模的变法改革,才能革除弊政,国家昌盛。程颢在变法革新上与王安石一致,但在指导思想和具体方法上不同。王安石变法是功利主义的经世致用思想,程颢认为治国之道有本末两个方面,从本来说,必须抓住天理人心和道德义理,从正君心出发,达到正朝廷、正百官以至正天下的目的。从具体事来说,要想革除时弊,必须变法改革。认为王安石变法没有抓住治国之本,不以天理人心为本,即使暂时解决一些财政问题,也会造成道德风尚的衰败。二程批评王安石变法,又与司马光等人不同,并不反对新法中的所有措施,认为募役法可以保留。他们总结说,新法危害天下,新党固然有责任,旧党也有一定责任。如果旧党不是一味反对,而是注意策略,也不会闹得两党分裂,或许可以对变法加以引导,贯彻自己的政策主张。
程颢认为法律在治理国家中具有重要作用,“凡为政,须立善法。”“为政之始,立法居先。”不过,人与法律相比,人在治理国家中作用更大。法律是由人制定的,又是由人执行的。如果执法者不得其人,或者人才不足,即使有好的法律也无助于国家治理。程颢云:“善言治天下者,不患法度之不立,而患人材之不成。人材不成,虽有良法美意,孰与行之?”他主张人治,强调君主在治理国家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天下的治乱兴衰、人情道德好恶,全部系于君主身上。“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天下之治乱系于人君仁不仁耳。”为了实现君臣共治,防止君主独断专行,提出贤者在位、能者在职,百官群僚各司其职,同时君主虚心纳谏,臣下敢于进谏,上下同心,达到天下大治。
德礼教化与刑罚惩治的关系是我国法律思想史上的重要问题。程颢把人性论与德主刑辅结合起来,既论证德礼教化的优越性,又论证刑罚惩治的必要性,为明清的重刑主义作了理论上准备。他认为天理体现在人的身上就是人的本性,称作“天命之性”。天理是善的,天命之性也是善的,具体内容就是仁义礼智信。每个人都有来自天理的本性,另一方面人又是由具体的气构成的,气既有善的成分,又有恶的成分。由于每个人出生时所禀赋的气有清浊不同,因而有了善恶的差别。圣人与愚人之间有许多禀气不同的层次,天命之性的存在决定可以变化气质。通过道德教化改过自新,恢复善的本性。只有自暴自弃的人才是不可变化的下愚,用刑罚惩治。据记载,程颢在任晋城县令时,“先生为治,专尚宽厚,以教化为先。”在政务中始终把德礼教化放在首位。
站在街心公园,抬头仰望先生雕像,高大挺拔,威严肃穆,一派学究模样。后面的大片建筑,便是书院了。据记载,北宋末年,金军南下,书院遭遇劫难。学子迁居陵川,成就了陵川一地在金代的文化繁荣,仅在金代科举中涌现出7位状元。1214年,泽州发生大规模兵乱,城中建筑大多被毁,书院也未能幸免。金后,泽州郡守邀请程氏门人李俊民重返晋城兴办教育,重建明道先生祠堂,并于1342年将祠堂迁至旧址。明代随着程朱理学被奉为正宗官学,各地书院迎来历史上少有的黄金时期。明万历48年,泽州知府王所用立志继承程颢遗教,在原址上重建文昌书院,使当地教育达到高峰。程颢书院在沉寂百年后迎来又一次辉煌。清光绪初年,书院更名为“明道书院”,清末废除科举制后,改为书院小学。
书院是程颢在晋城做官时所建,历史上一度具有非常显赫的地位,被国内学者专家视为理学之源,后不幸毁于战火。书院共有四个院落,目前仅保留两个。为了重现书院历史风貌,当地政府于2013年开始修缮工程,四院保持原貌,二院和文昌阁修旧如旧,砖木结构,明清风日本据格,典雅朴实。古书院所在的煤矿资源也耗尽了,前几年停产关闭。由于地处老城中心,积极发展商贸和文化旅游业,实现转型发展。挖掘历史文化宝藏,提高知名度,也便成了重要举措。在国家倡导传统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业的今天,有关部门修缮文化设施,增加文化内涵,弘扬晋城的人文情怀,使程颢书院成为当地最醒目的文化坐标。
作者: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教授 任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