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今年的8道高考作文题:破题不难,写好不易
6月7日上午11点30分,2019年高考语文科目考试正式结束。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科共有8套试卷,其中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3套,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分省自主命制5套。澎湃新闻邀请了专家及语文教师,对8套试卷中的作文题逐一进行了点评。
对于三套全国卷的作文题,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黄德初认为,三套题目都强调了“有我之文”,“就是说我是当代青年,我就是要进考场的考生,写作时更加强调真实感。”此外,三套题都是真实情景,任务清晰,“把我是谁、写给谁、为什么写、怎么写都说得很清楚。”
而针对各省市自主命题的作文题,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副教授李海云认为,北京、天津、江苏、上海和浙江的作文都有一定的深度,“不过我个人更喜欢南方的三个题目。江苏、上海和浙江的作文有很大的思考空间和发挥余地。”
【全国Ⅰ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专家点评
肖刚(广州第六中学语文教师):今年的全国Ⅰ卷作文继续以“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材料话题非常明确,“复兴时代,更要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任务指令清晰,要求考生就此向“复兴中学”的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具体要求是“要体现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题目很好地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既体现了宏大的社会议题,又切合每一位考生的实际,无论是材料内容还是“任务指令”,甚至包括具体要求,考生和高三备考教师都做了非常完善的准备。应该说,这个题目,完全是“意料之中”。另外,不得不说一句,广州二模的作文题,与此“雷同”。
自2016年以来,全国一卷作文保持了很好的稳定性,无论是2016年的“奖惩观”、2017年的“中国观”、2018年的“未来观”,还是2019年的“劳动观”,基本不在审题环节“伤害”考生,话题也贴合考生实际并直指当下,个人比较赞赏一卷的命题思路,60分的高考作文,不仅仅考查审题,更需要考查考生的思考表达、价值判断、社会参与、甚至是眼界情怀。
张红波(四川外国语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全国Ⅰ卷,看起来容易,但实际上我觉得不大好写。虽然劳动与我们息息相关,只是容易流于零散和表面,那样肯定没办法得到理想的分数。读材料,首先应该厘清劳动的概念,毫无疑问,这里指的是体力劳动。那该从哪些角度入手分析劳动,剖析劳动的益处呢?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劳动是立身之本,很多时候,好的身体素质是在长期的劳动中锤炼出来的。从文学的角度来看,鲁迅先生说过文学起源于劳动。从科技进步的角度看,很多发明的思路源于劳动。从人生的角度说,劳动可以熔铸集体品格,团结其他人……之所以有国际劳动节,说明劳动是全人类共同崇尚的行为。
李海云(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副教授):全国Ⅰ卷很好破题,但是要想写出新意或者深意,可能不是很容易。
考生评价
湖北考生杨嘉辉:我觉得这次语文的题目比较平和,我们之前就练习过演讲稿的作文体裁,但是没有写过“热爱劳动”的题目,作文难度感觉还是比较适中的。
湖北考生熊同学:这次作文题感觉还好,不是很难,但之前确实没有准备过。
深圳考生任同学:作文题目有些似曾相识的感觉,我们之前在年级统考的时候做过以“劳动”为主题的作文,还是有所准备的,难度不是很高。
厦门考生蔡同学:这个题目和之前市检题目几乎相同,讲劳动精神的,难度很大,印象最深的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刚好我考试之前看到了。
【全国Ⅱ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2019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 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② 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③ 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④ 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
⑤ 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专家点评
肖刚(广州第六中学语文教师):今年的全国II卷作文与2018年II卷相比,算是一种常态回归吧,属于典型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选取了5个标志性的时间节点和事件,展现不同时代背景下,青年与祖国之间密切联系,命题者的“价值导向”是引导考生思考“我作为当代(1919/1949/1979/2019/2049)青年,如何与祖国同频共振”,材料和话题,都是考生们非常熟悉的热点议题。关键是,审题时要特别注意①—⑤ 中的场景限定和具体任务指令,至少涉及到了演讲稿、书信、观后感等应用文体,身份角色意识和交际情境意识一定要强。
张红波(四川外国语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全国II卷有些人可能认为历史意味太浓。今年属于特殊的年份,很多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都发生在与9有关的年份,我相信平时模拟试题的时候,很多老师和学生应该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一个自己较为熟悉或者感兴趣的年份,结合时代大事,写出还不错的文章。
李海云(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副教授):全国 II卷选择一百多年的几个重要时间节点,需要考生有宏观视野,并能将自己放在某一个时间节点想象中体验,既需要理性思考又需要激情,破题不难,但写好不易。
代薇(猿辅导高中语文教研负责人):今年的高考作文在取材上,依然是立足于社会,立足于现实,考查学生对社会以及对国家的关注,注重个人与国家时代的结合。全国II卷选取了在历史中较为重要的时间节点。这都要求学生们将自己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并结合自身情况来进行写作。由此我们也能看出一个趋势——历史事件不仅仅是课本中冷冰冰的文字记载,而是需要学生去了解那个时代和背景,并能有所感悟和思考。真正将国家的重大历史事件与学生个体相结合。
【全国III卷】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小林漫画”作品改编)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专家点评
代薇(猿辅导高中语文教研负责人):今年让我觉得印象深刻的命题是全国三卷,说的是一篇漫画作文。漫画当中的文字是,老师说毕业前最后一节课,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这则材料在众多关注社会、关注国家的材料中,显得极为温情。然而,我们从漫画的背后,看出来的,其实也不仅仅是老师对学生的一种不舍,或是简简单单的师生情。它引导考生关注身边的最真实的情感,那些常常出现在我们身边的情感才是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
肖刚(广州第六中学语文教师):2016年全国一卷是漫画材料作文题,今年的全国三卷作文题也是一道漫画材料作文,考生不会感到陌生。漫画内容简洁清晰,审题时,要留意“毕业前最后一课”这个特定的“写作背景”,日常老师忙于授课,学生忙于听课,很少静下心来感受——老师感受学生的可爱之处,学生感受静心自修的体验。离别之际,静心观照,除了感动,还有启发,启发我们要珍惜相处的机缘、珍惜拥有的时光——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在,这就是最美好的世界。
【北京卷】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色彩,指颜色;不同的色彩常被赋予不同的意义。2019年,我们隆重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欢庆共和国70华诞。作为在这个特殊年份参加高考的学生,你会赋予2019年哪一种色彩,来形象地表达你的感受和认识?
请以“2019的色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专家点评
张心科(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教授):北京卷提供两个话题及两种写作文体让学生选择,充分考虑了不同的学生所积累的素材及不同的文体写作能力。
其中“文明的韧性”具有时代性,要求考生关注民族的传统、国家命运。“2019的色彩”的立意和命题方式与2018年全国卷I比较相似,采用的都是情境设置、任务驱动的方式。
张红波(四川外国语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材料1适合写议论文,对考生的文化素养与平时的积累以及思考的深度有一定的考验。材料2倒相对容易发挥,比较容易做到叙事与抒情结合。相对也比较容易拿高分。
【上海卷】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专家点评
张心科(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教授):上海卷材料选自辛丰年的《耐人寻味的中国味》,《读书》,1990年第2期。延续了往年题目的辩证性,涉及认识事物的角度和方法。从他者的角度关注自身,或者通过观察他者认识自身,这样在对比中更能看到各自的差异,尤其是自身的特点。这里的“他者”,可以是他人,也可以是其他国家,等等。
叶开(著名作家、语文教育家):我们的高考作文命题,给我的感觉一直是在“螺蛳壳里做道场”,空间很小,类似苏州园林,只能弯弯曲曲,曲曲折折,又要微言大义,确实十分艰难。写作本来应该是很爽朗,很大气,很愉快的,青少年写作本来应该是想象力爆棚,创造力蓬勃的。这才能在以想象力、创造力为核心的二十一世纪信息文明时代,提升我们文化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对于一个普通青少年来说,他们高中三年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刷题、补习、熬夜中度过的,别说听音乐了,连打游戏都没有任何时间与空间。没有一定时间的听音乐积累,没有一定机会去剧院观看倾听现场演出,哪里来的音乐感受。如果必须上升到“中国味”,那么,这些爱听欧美流行风,爱听日本流行乐,爱听著名游戏主题乐的孩子,就只能朝“正确思想”方面硬掰了,“掰弯”了,或许能胡诌几句。为何一定要寻找“中国味”,为何不能是世界性的视野和胸襟?不仅是我们的学生,而且是命题者,都要有更为广阔的视野和胸襟,不然,任正非先生的“基础教育”之问,仍然是一场游戏一场梦。
考生评价
上海考生陈彤:这种主题题目我们之前有练过,所以觉得不是很难,但和音乐相关,会比较难以下手,因为对音乐不是很了解,最后觉得写得还可以吧。
【江苏卷】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专家点评
张心科(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教授):江苏卷审题不易,前半“物各有性”,是说可保持各自的特点;后半说“共存相生”,也可在群体里面百味纷呈。看起来,可选择任何一种生存方式,也可二者兼顾。不过,其表述中暗含贬抑前者而肯定后者的倾向,因为里面有“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是说这样就显得单调。
张红波(四川外国语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江苏卷很有文化和哲理意味。对于考生来说,不至于存在审题不明或错误的情况。这个题目主要强调个体的特质与群体的互溶。个人永远不应该拒绝陌生元素的渗入,也不应该排斥相左的意见和不同的做法,而是要如何互补相生,和谐共处,这样世界的色彩才会丰富多彩,人生也会丰盈精彩。当然,最后应该要上升到国家层面形成升华。文明本身就是多元的、互补的,各种文明应该和谐共处。
考生评价
江苏考生林同学:这次的题目感觉有些难,比较容易跑题,我写的内容就关于群体和个性的,希
电影望没有跑题,个人感觉总体的难度还行,作文审题花了一些时间,最后时间上有些赶。
【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
——方志敏
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个个人的本分。
——陶行知
若能作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黄大年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 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
③ 不少于800字; ④ 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专家点评
张心科(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教授):立意为思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限制性较强;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既强调文体不限,给学生很大的选择余地;又防止出现“非驴非马”的“骡体”文章,而强调明确文体意识。
张红波(四川外国语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天津卷出题者的初衷,旨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将个人的奋斗熔铸到为国家奉献的大潮中去。这既可以写成议论文,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入手;也可以写成记叙文,以自己掌握的例子来充盈文章。
【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专家点评:
张心科(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教授):浙江卷与2016年 上海高考作文“评价他人的生活”近似,只不过将自己与他人置换成了“作者”与“读者”,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即如何看待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进而影响自己的抉择。另外,采用了情境设置的方式,既是便于考生构思,也是让其能察己知人。(澎湃新闻记者 李思文 廖瑾 何利权 实习生 胡天依 陈玉婕 孙香 夏沁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