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康”之后,走访了50人,我才终于明白了这6个生活的真相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以前的中国人打招呼通常是:“吃了吗您?”现在人们打招呼的方式大多是:“阳了吗您?”随着防疫政策的调整,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阳过”的大军,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熬过了生病的时期,进入了“阳康”。
就在2022年12月26日,国家卫健委宣布,将新冠肺炎纳入乙类传染病的范畴内。虽然人们已经切实感觉到新冠肺炎对人类的威胁越来越少,但是新冠疫情仍然正在影响甚至是改变人类的生活。
“阳康”之后,走访了50人,其中包括医护工作人员,商家小贩,各类从业者,再和他们交流之后,我才终于明白了这6个生活的真相,
1、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人只要生病就会感受到痛苦,而人之所以会生病则和人的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良好的生活习惯决定了一个人的健康状况。
有的年轻人在“杨过”之后生不如死,有的老年人却在家人都生病时屹立不倒,还能反过来照顾生病的家人。
对人的健康产生重要影响的三个因素分别是饮食、睡眠和运动。我电影蜜蜂国传统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中记载,疾病的来源无非两种。
第一种是外因,第二种是内因。外因和饮食等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内心则和睡眠、运动等有很大关系。
根据调查显示,将近有40%的95后和00后天天熬夜。在这些接受调查的志愿者中,只有17%的人拥有高质量睡眠。
中医认为,夜晚是肝肺的排毒时期,如果不能好好睡觉,那么毒素就会累积在身体里,对身体产生不好的影响。这一点在西方的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
此外,研究表明,那些平时锻炼越多的人,感染新冠的症状也就越轻。
不仅如此,就连那些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的病人在保持经常锻炼的习惯后,死亡率和住院率也大大降低。这两项研究结果说明,运动使人健康。
2、家人永远是坚强的后盾
一场疫情,让很多人看清了人性的丑恶,也让很多人感受到人性的善良。尤其是家人与家人之间的互相照顾,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让很多人为之动容。
我们能看到年迈的母亲听说女儿生病后骑车十几公里给女儿送来食物,也能看到还没上小学的孩子就学会照顾生病的爸爸妈妈。
虽然一家人相处时总会出现矛盾和分歧,但是在生病的时候,家人永远是人们背后坚强的后盾。
3、心态好才是王道
美国斯坦福大学曾经做过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心态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在人的寿命方面,好的心态会帮助人们降低71%的过早死亡的风险。
由于现在很多人都被身边的“小阳人”包围,所以他们非常担心自己是否会感染新冠。我们常说,越怕什么就越来什么,越害怕自己感染新冠的人就越容易感染,这是为什么呢?
科学家认为,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能量存在形式只占整个宇宙的4%。也就是说,还有96%的宇宙对人类来说是未知的。人站在那里时,会有无数暗物质穿过人体,只是人类感觉不到而已。
因此,人在害怕时会分泌某种物质,形成一定的磁场。这种磁场恰恰会吸引人类害怕的东西,所以人们才总是发现,越害怕什么越来什么。这就意味着,好的心态才是以不变应万变的王道。
4、朋友不用多,真心就够了
人们常说,患难见真情。朋友的数量并不在多,有那么一两个真心的就足够了。当代社会有一个很流行的词叫做“无意义社交”。
也就是说,无意义社交的重点就在于无意义上面。很多人觉得,朋友当然是越多越好。
其实,事实却并非如此。心理学家认为,人内心的能量是有限度的。无意义的社交会不断消耗人内心的能量,让人产生空虚的感觉。
而且,无意义的社交对应的也是无意义的朋友,这些朋友也只是场面上的朋友,并不是真心的。
5、未雨绸缪,提前预防
疫情政策突然调整,很多药都一下子断了货。在很多人都无药可吃的情况下,有一些人却能够未雨绸缪,提前预防,做好了充足的准备。那些没有提前做好准备的人往往都是存在侥幸心理的人。
他们有的还在犹豫观望,有的则觉得自己不会中招。结果真的感染新冠后,却只能躺在床上无药可吃。在疾病这件事上,很多中国人有讳疾忌医的想法。
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不仅不会让自己远离疾病,还可能会出现生命危险。
6、提高认知水平
自疫情政策调整以来,新闻中不断出现某人因服用多种退烧药导致昏迷或中毒的事情。
更令人惊讶的是,还有的人听信谣言,通过喝完整瓶白酒来预防新冠。这些听起来让人难以置信的谣言竟然有人相信,原因就在于认知水平太低。
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认知水平,掌握基本知识,不要再让类似的事情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
- The End -作者 | 汤米| 生煎包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