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农民”甘祖昌:55年被授少将军衔,2年后因何请辞回乡?
1955年9月,金秋时节,微风粼粼,我党为了表彰那些在革命战争年代冲锋陷阵、血染疆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出生入死的共和国将领们,在北京中南海举行举行了隆重的海陆空三军授衔仪式;此次大授衔共诞生了1048名开国将帅,其中有元帅10名,大将10名,上将55名,中将157名,少将798名。
本文的主角甘祖昌将军就是798名开国少将中的一位;时任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的甘祖昌将军在军衔鉴定时,评定小组根据其革命资历、现任职务、政治品质、业务能力等,给他评为了正师级,上报后,党组织鉴于其革命资历久远(1925年)且在革命战争年代为部队的后勤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改为了准军级,因此在9月27日大授衔仪式上,甘祖昌将军才被授予了少将军衔。
然而时隔两年,即1957年8月,甘祖昌将军却自请辞职回乡了,这是为何呢?
甘祖昌,1905年3月出生于江西省莲花县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在清末民初的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甘祖昌在舅舅的接济下只读了一年私塾,便只得到地主家打工,但他的内心是火热的,迫切的希望改变这种被压迫生活,因此当1920年,在外地读书的同乡学生陈竞进、谢运鹏等回乡创立共产党的早期组织时,甘祖昌便很快成为了其中的一员,之后便在家乡开展农民运动,进行武装斗争,
1927年,甘祖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甘祖昌加入红军,从此便开始了冲锋陷阵,沙场征战,在血与火的淬炼中,甘祖昌不断成长,历任湘赣军区红军兵工厂任副科长、八路军359旅供给部军需科科长、359旅供给部副部长、晋绥军区359旅供给部部长、西北野战军第2纵队后勤部部长、第一野战军第二军后勤部部长等职。
二十几年的革命征战中,甘祖昌将军不但在前线先后与日寇和国民党反动派血战不止,还要负责部队的后期工作,保证部队的武器弹药充足,战士们能够吃饱穿暖,在那个战火纷飞、物资匮乏的年代可谓是极其的艰难,但身在其位的甘祖昌充分开动脑筋、发动群众,申请自建兵工厂,修缮缴获的损坏枪支,生产武器弹药,建立纺织厂,生产军服棉被,自给自足。
尤其是1939年,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大封锁时期,
时任359旅军需科长的甘祖昌在延安自学织布技术,改进老旧织布机,还先后筹建了修械所、纺织厂、鞋袜厂、纺织厂等军需工厂,
为延安的物资供应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新中国建立后,甘祖昌将军跟随第一兵团进军新疆,先后历任第一兵团后勤部部长,新疆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兼供给处处长、财务处处长,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等职;为解决部队口粮、缓解军民关系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多年的革命征战生涯,甘祖昌将军南征北战,身体多处受创,伤痕累累;特别是
1952年甘祖昌外出检查工作时,遭特务偷袭,车子翻落桥下,让他的头部受创,患上了严重的脑震荡
,时常会昏迷,再加上他后勤工作时常用脑过度,使得他的脑震荡后遗症愈发严重,先后几次昏迷摔倒,尽管他几次到庐山进行疗养诊治,但还是没有的得到缓解,
1955年9月大授衔中,本应是正师级的甘祖昌,被党组织破例提拔为准军级,授予了少将军衔;授衔结束后,自感愧领如此荣誉的甘祖昌将军考虑到自己的病情,便向党组织汇报,请求辞职回乡,继续为新中国建设奋斗,
在信上甘祖昌写到:“尽管我患有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不能再做领导工作,但我的手脚是好的,请求组织批准我回江西农村去,我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
当时他的请求并没有得到批准,于是他在此后的两年里先后几次向党组织写信请辞,
最终在1957年总政治部副主任萧华到新疆检查工作时,甘祖昌的当面请求得到了批准,于当年8月带着他的妻子龚全珍和孩子回到了江西老家,成为了一位“将军农民”。
在家乡莲花县的二十几年里,甘祖昌将军深入实际,与群众同甘共苦,
先后修建了3座水库、25公里长的渠道、4座水电站、3条公路、12座桥梁,并且还捐献了自己的大部分工资,
进行家乡建设,而他自己却连女儿想要一条新裙子都没舍得买。
1986年3月28日,甘祖昌,这位从农民到将军,再从将军到农民,为中国革命胜利建立血染沙场,为新中国建设劳苦功高,淡泊名利的共和国将军,终于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因病在家乡莲花县逝世,终年81岁。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