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北京高考状元,作文差一分满分考入北大,采访只说了四个字
隋朝开皇年间,我国首次出现了科举,在唐宋时期,科举不断完善发展,到了明清已经到达了顶峰。可惜明清时期的科举,已经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变成了禁锢思想的工具。因此在1905年,我国废除了科举。
虽然科举制度废除了,但是考试制度却取而代之,如今我国依旧有着一项全国人民都热切关注的考试,那就是高考。作为能够改变人生的考试,高考是许多学生心中的一座大山,只要迈过它,就是美好的明天。
刘学红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参加高考的考试,她原本是1976年毕业的下乡知青。70年代被分配到北京密云林业队插队,从此之后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可是刘学红和其他工友不一样,她深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白天干活,晚上依旧努力学习,时刻为未来做准备。
终于她赶上了1977年恢复高考,其实在高考之前,刘学红原本有机会上大学。1976年全队有一个大学名额,按理来说刘学红的能力,她是最适合上大学的,可是最后却阴差阳错的将名额留给了生产队会计的女儿。不过刘学红并没有在意,因为她要靠自己的能力上大学,终于黄天不负有心人,在高考中她以北京市高考状元的身份,成功进入北大就读。
从报名到参加高考,只有两个月的时间供刘学红复习,但是她依旧日以继夜地工作读书,最后拿出5角钱报名。当他在考场上面对语文作文时忽然想到了自己下乡的日子,于是提笔写下了《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高考结束后一周,刘学红偶然发现《人民日报》上竟然有一篇文章,和自己的作文标题一模一样。她连忙翻阅,最后确定这就是自己在高考时写的作文。没过多久她就接到了北京大学寄来的录取通知书,而当她的成绩公布时,轰动了北京城。
原来她的语文成绩为99分,在满分100分的年代,仅仅因为作文扣了一分,其他科目的成绩也名列前茅,总分北京第一,因此她成为了高考恢复后第一位高考状元。凭借着超高的分数,她进入了心心念念的北大新闻系。
如果她当初没有被夺去名额,如果她当初没有参加高考,如果她当初没有挑灯夜读,或许就没有刘学红如今的成就。毕业后的刘学红在青年报工作,最后成为了青年报的总经理。如今44年过去了,刘学红也圆满退休,但是她当初的高考准考证却一直保存着,还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展览。
当记者采访刘学红时,刘学红面对镜头,只说了四个字:感谢高考。如果没有高考,她或许要在乡下生产队中辛苦一辈子,再也没有深造的机会。如果没有高考,她不可能接触到自己心仪的学校,从事自己心仪的职业,如果没有高考刘学红也不可能创作出这样一个传奇。
时至今日,高考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发展中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公平。至少对每一位考生而言,高考可以改变他们的命运,帮助他们走出一个璀璨的明天。当然高考依旧有着许多不足,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在高考中也能展现,但总体而言,高考对于每一个寒门学子而言,就是鲤鱼化龙的龙门,只有越过高考这道坎,才能够看到美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