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毕业生亲身分享:在美国留学时做助教会有哪些好处?
作者:何璐,毕业于波士顿大学
在美国读书,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除了教授们以外,还有一个人会在学习上跟大家有密切接触。这个人就是:助教。今天,我想分享一下我在美国大学做助教的经历,以及它带给我的变化,希望能给刚来美国读书的同学们一些启发。
什么是助教?
首先,助教并不是助理教授。在美国大学体系里,助理教授的英文为Assistant Professor。它的职位等级介于普通讲师(Lecturer)和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之间。而助教(Teaching Assistant),则是教授的助理,即辅助教授们完成授课的人。根据美国教育部年度劳动力调查显示,目前美国高校平均每两位教授就配有一名全职助教。而在美国境内,助教的职位正在以6%的速度增长。
(2015年各州助教数目对比,可以看出在高校云集的加州、德州、宾州、麻州、纽约州等地,助教数目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助教通常都由学生担任。由于被教授们雇佣,所以他们也算是大学系统内的工作人员,是会有报酬的。虽然并不高(均新在每小时10-15美元不等),但是对于学生们而言,却已经可以满足每个月的基本生活开销,算是学习之外不错的一笔收入。也正因如此,很多美国学生在还没有进入大学前,就开始积极联系教授,想要捷足先登,率先斩获这个被很多人都“觊觎”的岗位。
不过,在美国当助教可不是简单地帮教授打杂那么简单,助教的角色几乎是半个教授的地位。不仅要负责打分学生的作业和犯罪片考试,还要定期空出Office Hour、举办Help Room等帮助学生解答课业的疑惑。你以为这样就是全部了吗?能力出色的助教甚至需要在教授有事不能如期上课时,临时备课,在课堂上充当教授的角色。因此,助教对于语言能力、学习能力、和领导能力都有相对来说较高的要求。
波士顿是美国最著名的文化城,也是闻名全美的大学城。整个波士顿大都会地区拥有着超过100所大学和几十万名大学生在此接受教育。近年来,随着国际学生人数的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亚洲和欧洲学生也加入了美国学生的阵营,来一同竞争那为数不多的助教岗位。这一点在我毕业的波士顿大学就格外明显。
赢得助教的职位在于:不遗余力包装自己
2012年,我进入波士顿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项目为期两年。那时,因为自己之前在传播行业内的工作经历,让我对于诸如公共关系、媒体关系、国际传播等内容有了更多实际操作的经验。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显得比其他美国和国际学生表达更娴熟、理解更透彻。
第一学期接近尾声的时候,传播学院D教授发邮件告知所有学生,他要公开聘用助教,请有意者,将简历和求职信发给他。这个过程跟平常找工作并无不同。作为一个初来乍到的国际学生,我该怎样做才能使自己脱颖而出?
于是,我想到了如何能够用包装品牌的手法来包装自己,以生动的故事来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形象,从而比其他学生更能获得教授的青睐。除了发送简历和求职信外,我还在邮件里讲了一个故事,内容是关于自己曾经怎样在一天内周旋于不同媒体记者之间,将财经客户原本再平常不过的一个活动,打造成了摄影记者镜头内充满情怀和思想的一场文化交流,并被国内某知名报纸刊登在头版。我意图通过这个故事,向教授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息:我是一个注重效率的团队合作者,不仅有耐心、善于跨文化沟通,更懂得游戏规则,并且知道怎样能整合资源,最终顺利完成任务。
其实,我觉得在美国教育文化里,不论是留学申请,还是实习、打工的职场申请,注重的都是申请者如何以小见大地通过一个小故事或者小细节去突出自己的能力和闪光点。当然,如果你的简历中能有非常牛的奖项或者成就当然会第一时间吸引眼球。但是,对于大部分较为普通的人来说,如何在一些细小的事情中凸显自己的与众不同,就显得比较重要。
没过多久,就收到D教授的肯定回复:我被顺利录用了!就这样,在接下里近两年的时间里,我成为了他眼中最得力的助教,帮助过的美国本科学生和研究生超过百人。
总结起来,在美国大学越来越多元文化的背景中,一个中国学生想要给美国教授留下深刻印象,成为他们的助教,必须要剑走偏锋,不遗余力地挖掘出自己身上与众不同的闪光点。要合理分析、充分利用自己作为国际学生的优势,这样才能从众多美国学生中脱颖而出。
助教的分类:授课型助教VS研究型助教
助教也分两类,一类是授课型助教(Teaching Assistant),另一类是研究型助教(Graduate Assistant)。这两类我都担任过。授课型助教,顾名思义,就是负责协助教授们完成授课任务,所以工作内容包括审核考勤、批改作业、准备试题、辅助备课、邀请嘉宾等。授课型助教,都需要跟教授一起上课,与学生在课堂上直接沟通。
成为授课型助教后,我的生活一下子变得异常忙碌。每周除了自己的学习任务外,还要解答学生们一大堆跟学习直接和间接相关的问题。通过跟美国学生的接触,我发现,他们大部分人很依赖助教。上课时没有弄明白的问题,希望助教能够在课下帮助解答;作业中不明白的地方,在联系不到教授时,也希望能求助于我。一段时间后,我深深感到,自己的工作虽然只是个助理,但影响着很多学生。我的一句话,可能就会影响他们对一件事的看法。这让我一下子觉得自己责任重大,需要谦虚和谨慎。
在美国大学里,由于教授们除了固定授课外,还肩负大量的研究和写作任务,所以他们会雇用学生来帮助搜集资料和整理数据,并且完成一部分前期研究内容。这样的助理,只需要负责教授们布置的研究内容,而不需要直接对接学生,这就是第二种研究型助理的工作。由于研究型助理通常要求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并且对于教授们所研究的学术领域有一定了解,甚至可以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给出一些自己的建议,所以通常担任研究型助理的学生都是就读于研究生院的学生。
我的老板D教授,主攻方向为公共关系中的政府关系,他曾经在华盛顿地区的不同政府组织和非盈利组织内从业超过十年,有着第一手关于如何构建政府关系、处理危机公关、帮助非政府组织提升信誉度等经验。在给他当了一年的授课型助教后,我在最后一学期时,成为了他的研究型助教,辅佐他大量搜集资料和数据为正在撰写的新书做准备。也正因为如此,我得以了解到了很多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知识,提高了我的信息处理能力,并且拓宽了我的知识面。为自己日后的论文研究也打开了很多新思路。
为什么要做助教?
给美国教授当助理,不单纯是一份工作,它对一个留美国际学生个人能力的提高和自信的建立有巨大帮助。具体来说,我有以下三点切身体会:
作为国际学生,成为授课型助教能够帮助我们迅速熟悉美国课堂文化,了解美国教授的授课流程,为日后自己攻读博士,并一步步成为教授,积攒下第一手宝贵的经验;
成为美国教授的助理,无论哪一种类型,都对自己用英语来沟通和交流有非常大的帮助。试想,当你站在讲台上,面对几十个本科学生用英文熟练介绍演讲嘉宾,并参与现场互动时,没有足够的自信和表达能力是不能应付的。
助教经历让我不仅成为了教授的好搭档,为日后找工作打下基础,更让我成为了一大批美国本科学生的良师益友。我与他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帮助他们解答课业问题,这个过程本身也促使我自己加强了知识储备、提升了专业修养。很多学生在毕业后,还经常跟我保持联系,彼此分享工作和生活的点滴。这给了我很大的成就感。
通过亲身经历,我鼓励所有来美国就读的中国大学生和研究生,都努力去尝试成为美国教授的助教。虽然你的学习生活可能会因此增添额外负担、变得忙碌不堪,然而,如果你能够利用好这段经历,你最终会发现,它带给你的收获将使你终身受益。
如今,我已经毕业两年多了。我和D教授之间因为曾经的工作关系成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时常会聚在一起就工作和生活上遇到的新鲜事儿交流经验。从业于国际教育行业,我现在经常需要跟学生和美国学校打交道。曾经的助教经历让我在面对不同学生时,能通过有效沟通,更快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在处理跟美国学校之间的合作时,也能转换思维,从学校角度来完善项目设置,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达到学校的标准。
在职业生涯中,我曾有过不同的标签。我做过记者、编辑,也当过客户主管。在所有这些标签里,“助教”是我最珍贵的一个。它记录了我人生中一段特殊的回忆,一段在异国他乡辛苦却充实的求学经历;它更是一段中美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让我明白只有走出内心的安全区,愿意去尝试没有做过的事情,才能不断突破自己,飞得更高更远;它也让我懂得只有敞开内心去交流,才能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思想上达到共鸣,也才会从生活的细小之处源源不断获得新知;它更时刻提醒我,无论在人生的什么阶段,都要谨言善行。永远做一个学生,永远对世界充满好奇,永远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