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中国社科院张宇燕:全球存在大量的治理赤字

  2022年4月15日-17日,2022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在北京召开。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17日在演讲中表示,现在全球的主要问题是存在大量的治理赤字,中国要推动对外开放,找到最适合中国开放的途径和程度。

  张宇燕指出,全球经济要维持强劲、可持续、包容和平衡增长,增长的源泉有三个:

  一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了,单位时间内产出就可以增加”。

  二是贸易收益。在没有技术进步的情况下,通过分工、专业化和贸易,同样可以导致财富的增长,这就是一般说的斯密定理,两个国家、两种商品进行专业化交换,即使没有技术进步,通过分工能够扩张财富。

  三是制度保障。无论是技术进步还是贸易收益,都需要制度保障,就是产权和契约。

  而全球经济治理,首先和人类的经济生活有关,第二是世界政府缺位环境下产生的东西。张宇燕表示,当说到治理时,指的是没有世界政府,各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之间坐下来讨价还价,谈成了一套规则体系,通过这套规则体系来保障自己的利益,实现自己的诉求,简单地说是通过协商形成的自我约束的一套规则,例如巴塞尔协议的改进就是全球经济治理的过程。全球经济治理涉及的领域很多,贸易投资、供应链、价值链、大宗商品、、金融、气候变化,以及低碳等等。现在全球的主要问题是存在大量的治理赤字。“赤字”在全球治理领域,体现的是当前全球问题上升而治理能力下降的欠缺状态。

  此前中国社会科学网刊文总结称,全球治理缺乏民主性、机制性、有效性。美国经济学家曼瑟尔·奥尔森(Mancur Olson)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曾阐述了“集体行动困境”理论。在他看来,具有共同利益的群体,并不一定会在共同利益的驱动之下而采取共同行动。相反,每个人所具有的自利行为,甚至可能阻碍集体行动的进行,并最终导致“集体行动困境”。而全球治理同样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种“集体行动困境”,世界各国在面对具有公共性质的全球治理时,纷纷把国家的个体利益置于全球的集体利益之上,想要以“搭便车”的行为来分享全球治理成果,从而实现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收益的目的。全球治理由于难以摆脱国家利己主义的束缚,无法抵达帕累托最优状态,最终不得不长期处于一种低效的两难境地。

  张宇燕还指出,全球治理本身可能成为一些国家谋求自身利益、打压竞争对手的工具或手段。

  要想让自由贸易、让开放造福整个世界,就要考虑治理体系的覆盖范围、覆盖边界有没有标准。现在有国家治理、区域治理、区域贸易协定,还有全球治理,决定这些治理的范围、边界到底是什么因素?在这里列了几个:市场规模和贸易收益。市场规模大、贸易收益大,这时候人们要不断扩张市场范围,可能就出现全球治理或区域治理,当然这里涉及到治理成本,喜剧片也和机制设计有关。

  通过之前的分析,张宇燕表示,金融是不是越开放越好,或者开放边界越大越好呢?并不是,因为有成本和收益。开放要适度,要和这个国家的条件、区域条件、伙伴情况,以及全球各种各样的条件相适应。中国要推动对外开放,找到最适合中国开放的途径和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