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做了什么伟大的事
20世纪初期,以赴美留学生为为主体,中国本土的学者从西方学习科学,回到中国进行科学传播。这种科学传播的方式,远超以前传教士教会学校捎带传播物理的途径。
1915年,以任鸿隽、赵元任、周仁、胡明复、秉志、章元善、过探先、金邦正、杨杏拂等为发起人的“中国科学社”正式成立。
中国科学社,原名科学社,是以上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中国学生创立的,以“联络同志、研究学术,以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1918年迁回国内,设总社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南京大学)。
它的前身是1914年创办的《科学》杂志社,社内分设农林、生物、化学、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木工程、采矿冶金、物理数学及普通等9股,《科学》创刊的宗旨是“旨在科学救国,向国内传播西方的先进科学知识。”
中国科学社以后又发行了《科学画报》、《科学译丛》等刊物,在各地成立了图书馆和研究所。
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绕不开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正如《新青年》唤醒了国人的思想,《科学》启蒙了国人的科学。
简单了解下中国科学社创办者的履历。
任鸿隽,青年照
1904年科举中秀才,留学日本时担任孙中山秘书,1918年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东南大学副校长、等职务。
中国最早综合科学杂志《科学》的创建人,论文专著译著等身,内容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若干领域。
代表作有《科学概论》《最近百年化学的进展》《近世化学家列传》等。
赵元任,青年照
现代著名学者、语言学家、音乐家。
先后任教于美国康乃尔大学、哈佛大学、中国清华大学、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美国夏威夷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
被誉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同时也是中国现代音乐学之先驱,“中国科学社”的创始人之一,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一起被称为清华“四大导师”。
物理学方面,1910年赵元任于康奈尔大学选修物理,1919莫阿迷在康奈尔大学物理系任教,1920年在清华大学教授物理、数学、心理学。(是笔者专业上的真正先驱,致敬。)
周仁,青年照
冶金学家和陶瓷学家,中国钢铁冶金学、陶瓷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上海科技大学首任校长。
抗战期间,负责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内迁昆明,创办中国电力制钢厂并任总经理兼总工程师。
他是中国电炉炼钢创始人之一,在中国率先研制成功球墨铸铁,组织引导并参与了含氟铁矿石的高炉冶炼研究,取得了创造性成果。
他积极倡导开展国瓷研究,是中国古陶瓷科学研究工作的带头人。
胡明复,青年照
中国以攻读数学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第一人,是赵元任在康奈尔大学的同班同学。
1918年起他创办并多年主持大同大学数学系,兼任国立东南大学、南洋大学等校的教授,翻译并出版了《科学大纲》等普及性科学书籍,编写过微积分、高等分析等方面的教材。
1927年,胡明复先生溺水英年早逝,惜之,叹之。
秉志,青年照
著名动物学家,中国近现代生物学的主要奠基人,美国SigmaXi科学荣誉学会会员。
毕业于京师大学堂,1918年获康乃尔大学博士学位,1935年当选中央研究院评议员,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他对生物学若干领域颇有学术建树,晚年从事鲤鱼实验形态学的研究,充实和提高了鱼类生物学的理论基础,毕生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的生物学事业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章元善,青年画像
1915年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文理学院。曾任南京国民政府实业部合作司司长、经济部商业司司长,中国国际救济委员会驻会常委。
1945年参加组织中国民主建国会,并任常务理事。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任政务院参事、民建第一至四届中央常委,是第二至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53年任欧美同学会理事长。
有件趣事,1922年,章元善搬至北京,那时的北京城里道路泥泞、蝇虫肆虐,章元善张贴布告“收购苍蝇”。他的日记记着:共用去70多元,收购了两万多头苍蝇。章元善本身收入并不高,70块银元大概相当于当时普通工人半年的收入。
过探先
农学家、农业教育家。20年代创办国立东南大学农科和金陵大学农林科,造就了一批我国早期的农林科技教育人才,还在开创江苏教育团公有林、建立植棉总场和开拓我国棉花育种工作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1921年,他主持选出了江阴白籽棉、孝感光子长绒棉、改良小白花棉,选出一种新的优良棉花品种,后来,为了纪念他,命名该棉花品种为“过字棉”。
金邦正,青年照
1909年秋,考取公费留美学生,进入美国康乃尔大学和李海大学,专攻森林学。1914年毕业,获林学硕士和理学士学位。
1920年出任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校长。1921年在清华学校的“同情罢考”事件中站到了学生的对立面,被迫离校,黯然辞职,当然他也不是清华校长黯然离校的唯一一人。
1922年3月,金邦正率华北农民赴法国、比利时学习玻璃制造技术,继而创办秦皇岛耀华平板玻璃厂,任副总工程师。是中国乃至远东地区第一家用机器制造玻璃的工厂,被誉为“中国玻璃工业的摇篮”。
杨杏佛,青年照
杨铨,字宏甫,号杏佛,近代经济管理学家,辛亥革命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权运动先驱,中国管理科学先驱。
辛亥革命爆发后赴武昌参加革命斗争,1912在南京任孙中山临时总统府秘书处收发组组长。11月愤于袁世凯篡权,赴美留学。
1918年回国,初入汉冶萍煤铁公司,负责改进会计工作,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经济教授和工科教授,并兼任商科主任、东南大学工学院院长,从事教学和经济学研究。
后推进国共合作,与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等组织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执行委员兼总干事,是一位坚定的爱国民主斗士。1933年6月18日在上海亚尔培路遭国民党特务暗杀,不幸牺牲。
自此,物理学在中国有了真正的本土化,我们有了自己的物理学教科书,有了自己的物理教师,有了自己的物理学人才。
1915年开始,各高等师范学校设立数理化部或理化部,这时因为物理教师人才不足,物理依附于数学、化学。
1918年北京大学设立物理学系,自此物理学在大学中单独。
1932年,中国物理学会成立,这时已有30多所大学设有物理系或数理系。
物理学系的课程一般分为三级:
初级物理在预科学习
普通物理在本科一、二年级讲授,普通物理分为1、2两段,1为物性、热学、音学,2为磁学和光学,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高中物理部分。
专门物理在本科三、四年级讲授,课程有数学物理、热力学及气质微体运动论、光学物理、应用电学、直流交流电学、电振荡、电子论、X光线及放射论、质量论、相对论等。也就是现在的理论物理和应用物理的一部分课程,当然众多软件硬件条件是远不如现在的。
我们现在走进大学的物理系教学楼,走廊两旁出现的该大学物理学贡献极大的专家学者,他们大多都是在这个时期受到本土的物理教育,之后赴欧美进修学习,而后回国建设中国的物理事业。
钱三强,纪念邮票
比如钱三强先生,他是1932年在北京大学读的理科预科,同时还听本科课程,吴有训教授的近代物理学、萨本栋教授的电磁学吸引着钱三强。
毕业于清华大学后,钱三强先生在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从事分子光谱的研究。
后来他赴巴黎大学攻读博士,导师就是居里夫人。
1948年,钱三强先生回国,新中国成立后投入原子能事业,1964年,钱三强51岁生日之际,他主持领导下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看完这些,想问一个问题
中国科学社的创办人里有没有你所学专业的先驱者?
有没有你们学校的校长老师?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