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度尽劫波,交大医学院全力“送瘟神”
3月以来,上海经历了常态化疫情防控以来形势最严峻复杂的挑战,在这场战疫之中,上海高校作出了独有贡献。
其中上海交大的医学院,闻令而动,全力构筑战疫防线,先后组织附属医院投入网格抗疫,组建核酸和流调志愿队,充分展示了“大医精诚”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
高水平综合性大学都有实力过硬的医科板块,上海交大在国内三所交大中,属于医学启动比较早的大学,2005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成立交通大学医学院。
可以说,正是因为第二医科大学的加入,上海交大才成为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也凭借其医学板块强势崛起,上海交大坐稳国内名校“第一方阵”,延续了“清北复交”的传奇。
上海交大医学院办学基础厚实。上交医学院前身是由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震旦大学医学院、同德医学院合并而成,1952年调整为上海第二医学院,1985年更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2010年成为卫生部与教育部合作共建的首批十个重点高校之一。
合并以来,医学院探索区域协同共建医疗卫生格局,现有12所附属医院,其中7所综合性医院、5所专科性附属医院,拥有3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74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数量占上海市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总数54%,手术人次占全市1/3,治愈疑难杂症患者占全市1/2。
2021年度施普林格自然指数学术机构榜单上,国内有14家医院进入全球医疗机构前100名,其中,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全球22名,国内排名继续保持第一,领跑全国医疗机构。
据悉,目前全球TOP 100医疗机构排名,我国进入全球前100名医院有14家,进入全球前50名的仅有2家,就是上海交大的仁济医院和四川的华西医院。
上海交大医学院动能支撑强劲。交大作为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文理工农医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具备推进深度交叉的学科基础,在生命科学学科领域内加强交叉融合、实现强强联合的空间相当广阔。
这几年医学院不断加强以基地建设与临床优势为依托,坚持提升医学生职业胜任力的教育方向,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前列。上海高校分类评价中,交大医学院位列国内研究型高校第5名,上海市属高校第一名。202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8项,连续十一年稳居全国第一。
近五年来,交大医学院新增院士4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00余人。现有两院院士20人,外籍院士30余人,国家级领军人才和名师两百余人,入选上海市超级博士后计划人数连续4年居市属高校第一,成为服务上海医学科技的强劲“后浪”。
上海交大医学院学科体系健全。现有24个学院(系),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为国家特色专业,临床医学八年制、五年制和儿科学“5历史片+3”是特色班级。临床学科、口腔学科、基础学科、药学等四个学科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根据最新ESI科学指标统计,上海交大医学院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免疫学等8个学科跻身全球研究机构前1%,其中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和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进入前1‰。
US 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17个医学相关学科进入排名,临床医学、环境与职业卫生、生物与生物化学等8个学科进入世界百强。其中外科学、胃肠病学与肝病学、环境与职业卫生等3个学科居内地高校首位,肿瘤学、临床医学等7个学科均位居内地高校前三。
近年来,国家对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医教协同和高校附属医院改革等都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在招生拨款、学科发展、科研项目、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了特殊倾斜。
这次上海全城抗疫期间,交大医学院打破“围墙”,增设“抗疫一线”、临床研究等系列,直接把推动医科发展的政策红利转化为病床实践,在抗疫一线中培育值得托付、可以信赖的国之医者。
客观讲,这次疫情是一面镜子,也折射出交大医学院的存在问题和短板,比如医科板块内部的运行机制还不顺畅,责权利尚需进一步明晰,医教研协同的体制机制也亟待进一步优化,医科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破解,医科的管理服务和支撑保障水平还要进一步提升。
加油,上海交大医学院。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