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最顶级的教养,不是沉默,而是……

  什么是教养?

  教养,是一个人处世的最大底牌。

  作家梁晓声曾把教养概括成四句话:“为他人着想的善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做到以上四点,正是一个人最顶级的教养。

  

  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解决问题最高明的方法,就四个字——换位思考。

  人世间最大的利己,就是为他人着想。

  东汉刘宽就是一个懂得为他人着想的人,当时天下人都尊称他为宽厚的长者。

  有一回,刘宽的夫人突发奇想,想要试探他的度量。

  于是在他整理好衣冠准备上朝时,让下人故意将肉羹打翻,以弄脏他的朝服。

  对此,刘宽不仅没有大发雷霆,还关心道:“肉羹有没有烫伤你的手?”

  一席话,把换位思考做到极致。

  在极端的情况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教养。

  一个人在生气时,最容易暴露出人品本性。

  生活中,有的人平日里温文尔雅,但遇事时怒发冲冠,让人不得不质疑他的教养。

  《晋书》里讲:“人有不及,可以情恕。”

  人无完人,与人交往,多一寸换位与体谅,便多了一尺宽容与理解。

  人人皆如此,善良就能循环,充斥整个世界。

  

  植根于内心的修养

  子曰:“君子之道四焉,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

  人之修养,往往体现在细节上。

  看过《礼记》里的一个故事:

  战国某年,遭遇旱灾,百姓饥焰中烧,濒临饿死。

  有位叫黔敖的贵族,心地善良,见状于心不忍,便在路边施粥,救济饥民。

  他对着众人大声吆喝道:“这有吃的,大家快来吃啊!”

  这时,有位饿汉以袖遮面匆匆而过,黔敖冲他大喊:“来啊,给你吃的!”

  饿汉盯着他说:“凡是带有侮辱性的食物,我都不会吃的。”

  修养不够,即便是善意,也会被人误解,遭人怨恨。

  一个微小的举动,若是失了分寸,便有可能给别人造成困扰与伤害;

  一句简短的话语,若是没了顾忌,便有可能给别人带来麻烦与痛苦。

  《红楼梦》有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有修养的人,言谈恰当,举止得体,事事将心比心,不会为难他人,也不会给自己埋下祸根。

  

  无需提醒的自觉

  南宋末年,有位年轻人名为许衡,为人正直。

  夏日,他独自赶路却没有带水,汗流浃背,口干舌燥。

  他找了棵大树乘凉,偶遇几名商人。

  这时,有人捧着一堆梨子道:“前面有一大片梨树,结的梨子香甜多汁。”

  几名商人听后,起身去摘梨,许衡不为所动。

  商人好奇道:“为何不摘梨?”

  许衡反问:“梨的主人在吗?”

  商人答道:“乱世无主,况且天如此热,我们路过摘梨解渴,梨就算有主人,他也不会怪罪。”

  许衡说:“梨树无主,我心有主。”

  于是他忍着炎热和口渴继续上路,商人们纷纷笑话他不知变通。

  许衡的死板固执,何尝不是一种原则,一种规矩。

  相反,人若没有原则,就无法约束好自己的欲望。

  那些被欲望操控的人生,终将绑架灵魂,以自毁告终。

  人若没有底线,就会失去敬畏之心,在无所顾忌里酿下大祸。

  人行于世,自觉,也是一种自救。

港台综艺  

  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很认同一句话:“自由过了头,一切乱了套。”

  真正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以约束为前提。

  看过一则新闻:

  一名姓孙的男子在高铁上霸占别人的座位,还理直气壮地对当事女乘客说:“你要么站着,要么去坐我的位置。”

  女乘客找列车长说明情况,列车长试图沟通:“您是不是身体不适?”

  “没啊。”

  “您是不是喝了酒?”

  “没喝。”

  “没喝酒为什么站不起来?”

  “不知道。”

  不仅如此,事发当天,姓孙的男子还在微信里和朋友炫耀自己的影响力:“我耍了一车厢的人,包括列车长、警察,一堆人,还有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姑娘。”

  一个人选择站着或坐着,是自己的自由,也是自己的权利。

  但一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若建立在剥夺别人的权利上,势必要遭受谴责,为此付出代价。

  古人云:“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也是一种自律;以包容为基础的处世,也是一种学问。

  

  冰心说:“修养的花儿在寂静中开过去了,成功的果子便要在光明里结实。”

  教养,是一种无形的财富,也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

  细节即人品,言行即教养。

  余生,愿我们都能修炼好自己,处世游刃有余,所遇皆善意,深交皆良人,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