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好大学榜单公布:你和一流大学的距离,差的不只是学历
作者:红小猪、乔巴(富书专栏作者)
最近,研究机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公布了2019年度“中国最好大学”榜单,引发了热议。
该榜单展示了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549所大学。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位列前三。“双一流”高校在2019最好大学排名中保持绝对优势地位,排名前50位的高校中,有49所是“双一流”高校。
百强大学中,“双一流”高校有87所。同时,13所非“双一流”高校凭借过硬的指标表现跻身百强。
这些年,每隔一段时间,高校排名的话题就要占据大家的眼球。
不管Top10、Top50的具体名次,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一流高校和二流高校在教育资源、科研能力、硬件设施、师资配比乃至于学生的出路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差距。
从早年间的985、211,到现在的双一流,中国高校的分层一直是存在的,不同的层级意味着资源分配的金字塔式格局。
以前流传一个笑话,大学之间存在鄙视链。清华北大鄙视其他985,985鄙视211,211鄙视一般重本,重本鄙视二本……
当然,我不认为这种鄙视链就是天然合理的,一流高校未必人人都是精英,二流、三流高校也有不少杰出人物。
在哪里接受教育,只是你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只关乎一时的成败,而不必然影响你一生的发展。
但你不可否定的是,圈子往往就是一个人的天花板。在一流高校里接受教育的人比起同辈,接受信息、获取人脉、调动资源的能力普遍要强一些。
还是那句说了很多遍的话:一流高校提供给你的,真的不只是一纸学历。
有的人知道一流大学好,却不知道究竟好在哪里。
马上就要大四了,寝室里的气氛都显得人心惶惶。
有的人忙着考研,有的人准备毕业,还有一些仓皇无措、举棋不定……
但归根究底,所有人纠结的还是那一纸拿不出手的二流大学文凭。
前几天跟小澜聊天,她说她想考研。
我问她考哪里,她回答的很干脆:
只要是一流大学就行。我妈说,名校才能找到好工作。像咱们这样的二流大学,毕了业肯定没人要,倒不如缓几年,说不定未来还有点希望。
听了小澜的话,我有些语塞。
为什么一流大学的学生就代表了好工作,而二流大学“毕了业肯定没人要”?
在她以及她母亲的眼里,文凭就是人生最大的砝码,仿佛那张纸就是人生通行票,捧得了一流大学这辈子就可以飞黄腾达。
不过有这样想法的不止她一人。
过年放假那几天,就常见几个长辈聚在一起,为自家孩子的未来出谋划策。其中有一位父亲,女儿上的二流大学,他态度极其坚决,要求自己的女儿一定要考研,而且要一流大学的研。
一战不行就二战,二战不行就三战,直到考上为止,哪怕成了当代范进也在所不惜。
我当时半开玩笑地问他:“您女儿要是毕了业能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您还让她考吗?”
那父亲搓着半生辛劳换来的布满老茧的手说:“找个工作……不是名牌大学工资能高吗?”
想来有些无奈,在大多数人眼里,好大学等于好工作,而好工作工作等于好未来,所以才有那么多人对名校趋之若鹜,以期提高自己的“身价”,某一个光明的前途。
其实,很多人纠结二流大学和一流大学的差距,寻求这两者之间的差值,实际他们真正寻求的,是毕业后的工作和未来的工资。
尼采有句话:“理解力迟钝的人以为迟钝是知识的本质。”
同理,那些认为在一流大学毕业就能获得好工作的人,也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什么才是未来选拨人才的标准,而简单粗暴的把一流大学这个标签当成了本质。
如果说教育的目的,是锻造眼界和格局,那么名校教育,就是现实的不足与理想状态之间最短的距离。
如果你只是把一流大学简单地等同于一流条件,那么你很难真正理解名校的价值。
相比于其他大学,一流院校之所以担当的起“名校”的招牌,是因为他们有足够的自信跟这个社会较量。
社会青睐名校毕业生,不仅仅是他们身上的标签,更多的是在这个标签下,所锻炼出的本事、态度和资源。
就像文友霍辉说的:你名校的同学、校友,就是你的人脉,他们是你成功的加速器,能助你迈上巅峰;也是你失败的保护伞,护你不会跌入谷底。
认识一位同学,本科就读于一所全国排名前五的名校。
她告诉我,上大学明白的第一件事,就是什么叫“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那位同学在高中时也是荣誉满身,到了这所名校才发现,自己曾经那点小成绩根本不算什么。
你在名校里往往会发现,比你优秀的比你还努力,比你家境好的比你还拼搏。
那些传说中美貌与智慧并存的人,在这里已是司空见惯。
这些学生,在上大学前就已经培养了普遍高于其他大学学生的能力和习惯,登入名校只是他们验证自己的一次契机。
《新东方精神》里写道:“你要用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走到牛人当中去,拉近和牛人之间的距离。当你觉得自己能够成为他们中的一员的时候,你才能成为真正的牛人。”
当然,这不是说不上名校就代表你没能力,而是说一流高校的精英密度是最高的,带动效应也是最强的。
怕的不是你有一身一流的能力却不幸进入三流的学校,怕的是你在三流学校里,庸庸碌碌地过四年,最后被环境完全同化。
如此,你又怎能要求毕业后让这个社会对你刮目相看,你又如何能抱怨二流大学难与一流大学平起平坐?
说到底,这个社会看的不是你的毕业学校,而是学校背后所培养出的能力。
二流大学与一流大学差什么,或许差的真的不是一纸文凭那么简单。
文凭或许是你未来的敲门砖,却不是你的铁饭碗。
可以说,在当今这个变革的社会,已经不存在所谓的“铁饭碗”了。
一流大学之所以好,很重要一点是因为有好的学习资源。
它可以开阔你的眼界,提升你的思想,见识到更广阔的天地。
但在二流大学,没有一流院校的好资源,并不能成为你不如人的借口,资源是死的,人是活的,没有资源你可以创造资源。
任何一所大学,都有博学的老师、优秀的同学,你要为自己营造一个精英的圈子,多跟良师益友交流。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实际上你就是在二流院校这个大环境里营造了一个高质量的小环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与精英交流的过程中,你自己也会受到熏陶。
原腾讯副总裁吴军曾专门对伯克利这所大学进行过细致的研究。
他发现,这所大学入学时的学生水平相差很大,但一年之后就形成了自然分化,其中有20%的学生组成了精英圈子。
这个圈子里的人彼此竞争,也互相鼓励、互相学习。
最后,这些人和哈佛或者斯坦福这些名校的学生差距很小。
而由于伯克利大学每年入学人数大致是哈佛或者斯坦福的三到四倍,所以这些学生中的精英人数并不比哈佛和斯坦福少多少。
你要让这个世界认识你、赏识你,你要做的不是博得一纸文凭,而是要有和文凭相当的能力。
《硅谷来信》中讲过:
要明确自己未来的生活目标,主动根据这个目标去尽可能宽泛地学习,培养技能,而不是被动接受学校给你安排的规划。
我在高中的时候严重偏科,语文和文综从不需要费多大力气,但数学和英语却学得相当吃力,这使我的总体成绩并不高,只够上一个二流院校。
当时,我的母亲告诉我:
你的目标不是在大学,而是在未来。能上一个一流大学,靠的是你之前的基础;能有一个好未来,靠的却是你现在的积累。大学只有四年,未来却不计其数。
我不断告诉自己,或许我和一流大学差了一纸文凭,但我不会让自己差给能力。
你和一流大学差的,不是所谓的学历,而是这种学历所代表的本事。
一个空有高学历而无实干的书呆子,早晚会被社会所淘汰。
一流大学只是一个标签,但重点在于,你有没有能力和这个标签相匹敌。
如果有一天,你比不上一流大学的学生,那么你差的绝不是一纸文凭这么简单。
作者简介:红小猪,富书专栏作者,乔巴,富书主编。本文首发富书,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