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院的核心是什么?
编辑导语: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其与万事万物均可以产生关联,医疗基础事业的发展作为我国的惠民基础,与互联网相结合更能提高效率,满足人们的医疗需求。于是,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医院。那么,这些互联网医院的核心是什么呢?
这里将以医院为主体和以企业为主体建设的互联网医院作为分析对象,从产品功能设计的角度分别对这两类互联网医院产品进行研究,总结这两类互联网医院在产品设计上的特点并进行分类和比较,以及分析可能的发展趋势。
下文中采用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去对分析对象进行分析:
纵向分析:按照时间线对产品功能进行分析(主要针对公立医院建-互联网医院进行功能分析);重点是时间线的闭环以及每个时间节点在整个流程中所占的权重:
去医院前:即去线下就诊前在互联网医院上可进行的相应操作,以导诊、轻问诊为代表; 进入医院:即进入医院进行线下就诊过程中在互联网医院上可进行的相应操作,以室内导航、挂号叫号、线上缴费为代表; 出医院后:即线下就诊结束后短期需要在互联网医院上可进行的相应操作,以报告查询、服务评价、线上复诊为代表; 再次去医院前:即线下就诊结束一段时间后在互联网医院上可进行的相应操作,以医院推送/线下复诊提醒为代表。 横向分析:按照产品功能性质分类进行比较(主要针对企业建-互联网医院进行功能比较);重点是每个分类所包含的功能在整个产品中所占的权重,以及在医疗价值和商业上作出的贡献。
个人理解就目前互联网医院产品表现出来的功能性质大致可以狭隘地分为四类:服务、工具、商品、信息:
服务:需要两种用户角色通过产品进行信息交互的功能称之为服务,以在线问诊为代表,即需要患者和医生(或者护士或者客服)双方进行交互(或者定位为患者用户以外的用户角色为患者提供的服务); 工具:只需要一种用户角色即可通过产品功能进行信息的双向交互称之为工具,以健康评测为代表,患者只需要填写相关问卷信息,产品即可按照已经设置好的评判逻辑给患者结果,不需要其他用户角色的参与即可完成; 商品:虽然只要可以构成交易的任何东西即可称之为商品,但是这里我们只定义和统计实物药品或者其他相关物品为商品; 信息功能:只需要一种用户角色即可通过产品功能进行信息的单向的交互称之为信息,以科普宣教内容的呈现为代表,单存只是提供给患者用户进行查看。 个人在市场上选取了6个医院的APP、3个医院的微信小程序以及3个医院的H5应用作为分析对象,统计了其中19项功能在所有分析对象中的出现频率(这19项功能基本上覆盖了所有分析对象产品中90%以上的功能),以及从纵向和横向的维度对这些功能进行了分类和数据整理分析。
首先是医院建-互联网医院的服务闭环,这里主要以患者用户从线上寻医问诊到线下就诊后离开医院这个时间线为参照将分析产品的功能分为了4类:去医院前、进入医院、出医院后、再次就诊:
对19款医院建-互联网医院产品的功能统计,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具体某一项功能在这19款产品覆盖率最高的是科普宣教,其次是预约挂号,排第三的是咨询问诊:
在对这19项功能按照横向分析的定义进行分类,最后统计结果工具类功能占比42.1%;服务类功能占比31.6%;信息类功能占比26.3%;商品类功能占比0%。
公立医院建互联网医院,这里选取了包含APP、小程序和H5形式在内的12个互联网医院应用,并选取了这其中常用的19个功能进行了统计:
诊前的挂号问诊以及诊中的手续办理和在线缴费,从功能在所统计的应用中的出现频率来看诊前和诊中功能占比较大; 诊后虽然统计的功能达到10项但是在统计的12个应用中出现的频率次数却偏低,也许是公立三甲医院的患者流量过大,但是人力有限所以在诊后的线上管理上有无暇顾及,但是从我个人之前与三甲医院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三甲医院的部分科室(像健康管理中心)还是非常乐意去维护离开医院后的客户的,特别是有行政指标去要求后,诊后管理可能更趋向于用程序运行自动化的工具去管理:自动随访的提醒,健康管理的任务计划、回院复诊的自动提醒等等; 可见公立医院建互联网医院的功能还是以院内院外协同的工具,线上线下配合的服务,以及医院内部信息的展示和科教宣传为主,并无医院药品或其他商品的展示;主要还是体现在便民。
企业建互联网医院中选取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平安好医生、微医、好答复、妙手医生、微脉、春雨医生、智云健康作为分析对象,选取其中常见的20项功能进行分析。
排在前5的是:找医生、找医院、咨询问诊、复诊开药和家庭医生;前五的功能与在线问诊均相关,不是在在线问诊的路上,就是在在线问诊的终点。
轻问诊是一个盈利水平很低甚至说不盈利或者亏本的产品,远比消费医疗产品(体检/医美…)利润率低,但是我们很容易会发现我们所统计的全部9款产品中均包含与轻问诊功能,并且在产品中所占的权重还比较大,为什么呢?
主要是因为问诊是平台-医生-患者三者建立直接联系最有效的办法,也是患者打开健康医疗类APP的首要需求点,即外部用户进入产品内部的引流入口,后续也也会为产品内部所有功能、信息、工具、商品等的分发入口。
第6是药品商城,即当前企业建互联网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药品;特别是处方药线上销售放开后,各大互联网医疗企业纷纷积极申请互联网医院牌照以及在自己的核心产品中建立自己的药品商城。
横向统计分析,在统计的20项功能中,按照服务、工具、信息、商品四类进行统计分析:
服务类功能数量占比50%; 工具类功能数量占比30%; 信息类功能数量占比10%; 商品类功能数量占比10%; 但是在仅仅统计两项商品功能的前提下,在9款产品中出现的频率达到61.1%;其他类功能的出现频率为:服务类62.2%(统计了10项功能);工具类功能75.9%(统计了6项功能);健康信息类功能72.7%(统计了2项功能)。
1)现状:问诊成为标配,医药成为企业盈利的不二选择。
2)现实:问诊亏钱,医药电商养医,还没有一家以服务为盈利手段的公司。
3)分析:为什么亏钱还必须要做问诊?
基础设施:互联网医疗的本质还是服务,是医生为患者提供的专业的诊疗意见的服务,人与人的服务。 流量入口:患者有健康问题后的第一步是做什么呢?问诊;患者的一切医疗需求都是从问诊入口,所以互联网医疗服务链条上的第一步必然是问诊。 分发入口:问诊帮助医生与患者建立关联后,医生根据患者的健康情况可以向患者提供相应的其他服务(体检、第二诊疗意见、报告解读、续方开药….);但这些服务的前提是医生与患者建立管理后进一步的建立信任。 4)问诊的方向
可以发现当前的互联网医疗产品中的问诊功能做的越来越重,早期的轻问诊只是按次收费,问诊完即代表结束了,而到现在的家庭医生服务,会员制度,将医生和患者在服务时间维度上拉长;随着服务时间的拉长,医生和患者的关系、沟通咨询的背景、线上诊断的手段都在发生着变化,变化确实总结如下:
沟通时长:连续性,家庭医生;会员制等手段来延长医生和患者服务的时长,同时保障服务的连续性; 沟通背景:全面性,健康档案; 健康档案的建立,线上诊疗记录,线下穿戴设备的体征数据,院内his报告的接入等手段均是为了完善患者的健康档案,辅助医生为患者更高效更全面地为患者做出诊疗建议,解决患者咨询的问题; 沟通诊断:专业性,软硬结合;医生服务的专业性,专科服务的深入探索,线下数据收集硬件的加入,无不是为了体现线上问诊服务的专业性和严谨性,给用户以更好的体验; 沟通关系:互动性,平等社交;以前的轻问诊的发起更侧重于患者,医生是被动接受,从沟通时长以及诊疗向健康管理方向的发展,最后线上医生和患者的沟通关系更趋向于双向互动的朋友关系; 业务耦合:管家性,附加服务;在国内以公立医疗为主的医疗服务体系下,单存靠独立的线上问诊服务来实现盈利和发展是很难的,必须将问诊月其他产品或服务相关联,增强其他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大型医院建互联网医院的核心是便民、效率、政绩,所以以线上互联网医院的建设多出于:
政绩要求 方便于民 提效于医 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从统计数据来看诊后功能上还有很大的建设空间。
企业建互联网医院的核心是医-药的闭环,所以以问诊服务作为入口,以药品为盈利点,同时目前趋势以家庭医生或会员制等手段“预支”用户的时间和消费。
企业建互联网医院的主观目的确实大多是为了“利”和“市场”,然后在“利”的基础上建造一个美丽的故事,上价值为社会做贡献,企业逐利无可厚非,特别是那种还在为活下来而努力的企业,为社会做贡献那是以后公司达到一定量级和影响力后才会着重考虑的事情。
颠覆医疗是诗和远方,在线卖药是现实的苟且。
andy,微信公众号:PM大白,一名产品经理行业的小兽医经理行业的小兽医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