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线就是9.5!苦等三年,国宝级央视神作终于回来,5分钟带你穿越8000年
今天是2023年的第一天,先祝家新年快乐!
5年前的今天,我们一起期待《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5年的时间里,一共更新了3季,但也根本不够看啊。
虽然每集只有5分钟的时间,可它依然没有浪费一分钟。镜头下的文物,从它蕴藏的精湛技艺,到背后的历史背景、人文关怀……再配上俏皮卖萌的解说词,瞬间就爱上了。
好消息是,今年元旦《如果国宝会说话》第四季,终于来啦??。
这次一口气上线9集, 包括宋徽宗《瑞鹤图》、苏轼《黄州寒食帖》、陈国公主黄金覆面、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金丝翼善冠、明式画案、朝元图、泉州湾后渚港福船。
马上可以看起来啦,顺便还可以再重温一下前三季!
1
不得不服的神级文案
字句入心
从《朗读者》到《国家宝藏》,央视爸爸的节目文案一向为观众称道,《如果国宝会说话》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明明一集只有五分钟,但很多时候都莫名看到热泪盈眶。
如果你和我一样观看的时候打开了弹幕,一定每隔几分钟就会被下面这样的评论刷屏:
百万文案
满分作文
拿笔记下来
有的伙伴甚至忍不住把它们重新发在公屏上
…
作为追完三季并反复观看的铁粉,朵朵把这五年用小本本摘录下来的、最打动我的几段分享给大家!
说到距今六千多年前的人头壶时:我们凝望着最初的凝望,感到另一颗心跨越时空,望见生命的力量之和,六千年,仿佛刹那间,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
说到仙鹤翅骨制作的贾湖骨笛时:穿行在骨笛孔洞之间的,是九千年前人类的呼吸,那是文明的先声,那时风动,此时心动。
说到以绿松石嵌刻的殷墟甲骨时:因为刻骨、所以铭心。
说到最早书刻下“中国”二字的何尊时:中国,三千年前被镌刻于方寸之间,深埋于地下,三千年后,埋藏它的泥土和这泥土链接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被它命名,叫做:中国。
说到描绘战国贵族生活的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时:两千年的时光是一片沧海,壶身上的桑田茂密如初。
说到曾深埋于楚地墓穴的木雕双头镇墓兽时:一呼一吸间,镇墓兽已存在两千年,以木头和动物的角质,对抗时间的销蚀,依然完好,与天空并肩,和星辰同行。
说到在始皇地宫下集结了两千余年的秦俑时:地面上的秦朝已经画上句号,大地之下的时间,在坑穴的隧道中自我延伸,这里的帝国没有终点。
说到记录下普通秦人生活的三万七千四百余片里耶秦简时:那时的小吏与平民仍存于尺牍,可以阅读、可以理解、可以想象,可以在尺牍之间,看到那些被秦时明月照耀过的生命与时光。
说到少年将军霍去病墓葬前的石刻时:石雕无声,荒野长吟。石不朽,磐石之志永存。
说到隐藏着爱情誓言的长毋相忘铭合符银带钩时: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敢说、敢当,就当此生此世是梦一场,忠于内心,活得敞亮。
说到几经焚毁、掩埋的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时:我们哭着降临世界,却可以笑着走向永恒。
说到恣意悠然的唐代仕女俑时:那时自信、那时自在,那时是以想胖就胖的自由为美。大唐,之所以是我心心念念的大唐,正在于你,不用投他人所好地成为自己。
说到留存着大唐色彩的敦煌经变画时:尘中生幻境,此间舞霓裳。
片中还有许许多多个这样令人惊叹的瞬间,受限于篇幅不能一一为大家展现,这是只有汉字语言的哲思与中华文化的沃土相互交织,才能展现出的美丽。
2
优秀,不止于文案
用心引导去感受
看过《如果国宝会说话》的伙伴,经常会赞叹它的表达,但优秀的远远不只文案。
文字与动画、音乐、配音、拍摄一样,只是辅助大家倾听文物声音的一种方式,有时候比起直接的叙述,他们更倾向于用心引导大家去感受。
比如第二季《曾侯乙编钟》里,全集没有一句旁白,只是播放了一段由湖北省博物馆和中国唱片总公司在1986年采录下的音乐。
演奏这段音乐的乐器,是迄今两千四百多年,制作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先民的礼乐从古老的器身中传来,高低错落婉转奔放,无需言语,便可直抵内心,所谓大音希声,应是如此。
第三季《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则用临摹字帖的方式,带大家回溯了永和九年那场,于中国文坛上闪耀了一千七百多年,让无数后人为之心生向往的兰亭雅集。
跟随着旁白的读诵、字句的描画,我们也仿佛有幸被带入会稽山阴,与王羲之、谢安一道,同赴了一场曲水流觞、赋诗咏怀的文人盛宴。
除此以外第三季还有一集也非常特别,《立狮宝花纹锦》因为全部使用动态特效代替旁白讲解,而被大家戏称为百万制作。
这一整集完全用动画展示了“陵阳公样”这个产生于初唐的装饰图样,以及它的织就过程,唐人的审美在变幻的动画中跃然生动。
主创们不拘一格的表达,让我们不仅看到知识的传递,更看到古今文明的交互,看到生命的另外一种可能。
3
课本之外,还有更广阔的世界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和朵朵一样,都有这种感觉,看《如果国宝会说话》经常忍不住把里面的文物,和课本中以前学的知识连接起来。
片中出现的甲骨卜辞、编钟、利簋、后母戊鼎、秦简、素纱单衣…都曾经出现在我们的历史课本中。
当课本讲到“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就出现了战国铜壶金银错宴乐图;叙述商鞅变法强化中央集权,就配上了秦杜虎符;讲孝文帝迁都洛阳,便放上了云冈石窟…
因为历史正是有了这些文物传递出来的信息,才得以被不断更正和拼凑完全。只不过纪录片生动的表达,又比简明扼要的知识点,多了一点温度、一些思索。
比如课本中介绍商鞅方升时,是这么说的:
秦国商鞅量内口长12.4772厘米,宽6.9742厘米,深2.323厘米,容积为一升,秦统一后,此器作为官定标准升量。
而纪录片,是这样描述它的:
度,用来计算长短,升,既是容量单位,又是测量粮食的器具,甲骨文的“升”字就像一把长勺里,加了一粒粮食。
青铜铸造,呈长方形,直臂,后有短柄,在它的外侧刻有32字铭文,犹如一份出生证明,列出了它的出生时间、体格大小、和设计者的名字。
在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一个农民可以不识字、没有车,却不能不纳粮,统一的方升意味着统一的法度,生活在辽阔土地上的华夏先民,才会对一个泱泱大国,有了统一的认识。一个国家的升,开始有了天下的度量。
除了历史,《如果国宝会说话》也和语文、地理、数学、物理、美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比如:
《霍去病墓石刻》里讲到了“封狼居胥”的典故;
《二十八宿圆盘圭表》涉及了经纬度的计算和二十四节气;
《算筹》与十进制的发展密切相关;
《黄河铁牛》的兴建则运用了九百多年后提出的牛顿第三定律;
《飞天》弹幕里甚至有位网友说:这是“考研中国美术史里面的考点” ...
纪录片导演徐欢老师和团队在说起制作节目初衷时曾说:希望能用100件文物,建构一个中华文明的视频索引,每一集就是一个视频词条,每一件就是一个中华文明的坐标。
一件文物也确如一个坐标点,它的横轴向左追溯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继而向右见证着华夏儿女的世代革新;它的纵轴向上沟通着天文、历法、算数、音乐、建筑,然后向下串联起科学、哲学、数学、文学、美学。
所有的学科都不应该被割裂,它们在时间的流淌中互为印证,在一件件文物里交错融合。
??????
观看纪录片
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