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黑吉辽,可是东北大学为什么要设在辽宁沈阳呢

  东北有黑吉辽三省,为什么东北大学设在辽宁沈阳?

  这事儿其实不难解释,因为东北大学是“奉张”创建的。

  这里的“张”,自然是张作霖、张学良父子。

  这里的“奉”,可以是指奉天城,可以指奉天省,或者是奉系军阀的势力范围,放在今天一一对应,也就是沈阳城、辽宁省、东北三省加内蒙古东部的一部分区域。

  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年的奉天省(辽宁)就是整个东北的核心,而奉天城(沈阳)又是整个辽宁的核心,“东北”大学,自然要办在奉天(沈阳)。

  其实不光东北大学,当时东北地区的军政领导机关,也是常设在奉天。

  比如满清早期的盛京将军、晚期的东三省总督驻地,北洋时期的东三省巡阅使驻地,乃至张作霖的大帅府,也都是设在奉天。

  张作霖号称“东北王”,就是从奉天发迹的,长期以奉天为基本盘,但他真正掌控整个东北的时间,并不算太长。

  1916年,张作霖和冯德麟一唱一和,共同驱赶了北洋嫡系的奉天督军段芝贵,成为东北一方诸侯。

  张作霖

  1917年,借着张勋复辟事件,张作霖又夺取了冯德麟的第28师,统一了奉天全省军政大权。同年,奉系向黑龙江扩展势力,张作霖力挺他的亲家鲍贵卿出任了黑龙江督军(后兼任省长)。

  1919年,张作霖又借助日本人的力量,逼迫吉林督军孟恩远下野,把亲家鲍贵卿从黑龙江调过来做了吉林督军,由亲信部下孙烈臣为黑龙江省督军。

  此后,又经过一番复杂微妙的人事和军务调整,将东北三省团以上的军官,其中差不多2/3,都安排成了张作霖起家部队:27师的人。至此,张作霖才算是把东北完全吞了下来,接下来,就要慢慢地消化搞建设了。

  和很多草莽出身的枭雄一样,张作霖自身文化程度不高,但是特别重视教育。早在1921年初,时任奉天教育厅长的谢荫昌给老张献策道:

  欲使东北富强,不受外人侵略,必须兴办教育,培养各方面人才。

  谢荫昌

  谢荫昌提出要创办一所大学,作为自立自强、抵御外侮的重要举措,老张当即表示严重同意,当年10月就开了筹备会议,决定联合奉、黑、吉三省加上所辖蒙古各盟旗的资源,共同创办东北大学。

  好巧不巧,这事被日本人知道了,日本驻奉天总领事于是找到奉天省公署,“友善”地提出“忠告”,

  你们不必办大学——你们要造就理工人才,可以上我们日本办的旅顺工专;学医可以到我们的南满医大;学文、学法可以直接到日本去,我们可以给予官费优待及一切便利。

  老张听了日本人的劝,很是气恼,他也知道,小鬼子这是怕中国人自强,那么这个东北大学,就更得非办不可,而且一定要重视理工科。

  1922年初,刚忙活打完了第一次直奉战争,张作霖转过头来就找到奉系军阀的“钱袋子”、时任奉天省长的王永江,说道:

  我没读过书,知道肚子里没有墨水子的害处,所以……一切事我都交给你了。用钱告诉我,不管多少,我宁可少养五万陆军,但东北大学是非办不可。

  东大首任校长王永江

  于是,在这一年的东北大学筹备委员会会议上,制订了东大的规程和组织大纲,规划要建设一所文、理、工、农、商、法等多学科并重的综合性大学,由王永江兼任东北大学校长。

  东北人的性格就是说干就干,1923年4月26日,奉天省公署颁发了“东北大学之印”的公章,东北大学正式宣告成立,当年就在奉天北陵一带征地500亩,开始新校区建设,到1925年竣工。

  当时的东北大学建设规模之大,硬件功能之齐全,在国内是数一数二的水平。不算征地款,仅仅基建费用一项,就花了600多万大洋。

  而东大的办学经费之充足,在中国更是一骑绝尘,当年北京大学的办学经费,为每年90万银元,南开大学是40万元,清华大学加上庚子赔款的补贴,也不过每年120万,而东北大学的经费则是每年160万,足足顶四个南开或者一个半北大,真是羡煞旁人。

  东北王张作霖一代枭雄,一生颇多争议,但仅此兴资办学一项,就是其他任何军阀所不能及的。

  1925年,东北大学首届本科生入校,分为文、理、工、法四科,学制四年。首任校长王永江在首届学生开学典礼上,手书“知行合一”四字,至今也被奉为东北大学的校训。后来,东大又陆续开设了附属高中(分文、理两科)、夜校专修枓(分政法、数理两科)、师范专修科(官费、包分配)等等办学形式,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民众受教育的需求。

  到1928年8月,东北少帅张学良成为东北大学的第三任校长,在那一年的开学典礼上,张校长身负国仇家恨,语重心长地对学生们言道:

  现在我们中国正在风雨飘摇之中……诸同学要专心研究,以图用之于来日,造成中国人才,人民中坚;求学事小,国家事大,才不辜负国家兴学的本质和职员教授的苦心哩。

  而后,张学良为东北大学题词:“急起直追”四字。

  从此,东北大学的发展突飞猛进更上层楼。

  在张学良任上,东北大学的文、理、工、法四科升级为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和法学院(后合并为文法学院),又增设了教育学院、农学院,收购了外资的盛京医科大学改设为医学院。

  张学良个人捐资200万元,用于扩建校舍,建设汉卿南楼、汉卿北楼、汉卿宿舍、东北大学图书馆和一座现代化的体育场。

  当时的东大,不光有大楼,更不缺大师。

  那时高教界的行情,南开大学给教授开月薪240大洋,清北高一些,可以给到300元,而东北大学则是360元,因此吸引了一大批名人学者前来任教。

  比如著名学者、教育家章士钊先生,受聘东大文学院,特事特办,领月薪800大元,主讲《中国政治思想史》、《形式逻辑》;

  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吕思勉主讲《中国历史》;

  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梁漱溟主讲《哲学》;

  著名机械学家,新中国时期曾任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的刘仙洲主讲《机械原理》、《热机学》;

  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夫妇,在回国的旅途上就接到聘书,邀请他们来东大工学院,创办建筑系……

  在张学良治下,东北大学还开风气之先,每年选派优秀毕业生8名,公费出国留学,且多以理工科为主;还提倡男女平等,招收女学生进大学深造,下图所示,即为东北大学当年的女生宿舍旧址。

  那段时期,是东北大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期,共设6个学院、24个系、8个专修科,各类在校生3000多人,是北大的1.5倍,教职工300多人,其中教授99人,含博士13人、硕士30人。校舍齐整,设备充足,“德、智、体、群、美五育并重”,体育特招生刘长春是100米、200米、400米三项短跑国内记录保持者,成为代表中国人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第一人。

  当年东北大学在国人心目中声誉之高,就连大师梁启超给他的长子梁思成写信做职业规划,都告诫说,如果要去大学做教授的话,要么去东北大学,要么去清华。

  可惜,1931年九一八事变,浩劫从天而降,东北大学师生开始了漫长的流亡生涯,先是在北平复课,后来又不断迁徙,辗转开封、西安、四川三台等地,这期间,改名为国立东北大学,先后合并了私立冯庸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焦作工学院等高校。一路艰苦跋涉,为国纾难,到1945年8月抗战胜利,东北大学有60位师生,被授予烈士称号。

  1946年,东北大学终于迁回阔别了15年的沈阳。

  然而造化弄人,此后三年岁月跌宕,日月换新天,东北大学一度又迁到了北平办学,一部分院系和师资分离出来,参与组建了后来的东北师范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中国医科大学。

  新中国成立后,原东北大学的主体部分,成立了东北工学院,仍然在沈阳办学,隶属国家冶金工业部,成为一所纯工科大学。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东北工学院接收了全国其他高校的一些办学资源,也有部分系科和师生,调整分流,到了后来的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高校。

  1960年,国家颁布了《关于增加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决定》,东北工学院位列全国64所重点大学之一,此间详情,可参见拙作:全国重点大学的四个版本:历史沿革告诉你,到底谁是“真名校”。

  从那时起,东北大学(东北工学院)一直是全国一流的重点高校,从未出列。

  1993年,东北工学院复名为东北大学,聘请张学良为东北大学名誉校长,还有请他重新书写了校名。

  此后东北大学一路顺利入选了211、985和双一流,至今仍是一所以工科见长的著名学府,控制科学、材料科学、计算机、冶金工程等等学科,都是国内一流水平。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