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合纵连横”到“远交近攻”

  “合纵”和“连横”是战国时期的重要韬略,精准地把握敌情,更好地分析国家战略及形势,有谋略的专家开始集思广益,提出了“合纵连横”这一可行性的方针和策略,这类人也被称之为“纵横家”。

  那么,远交近攻,顾名思义指的是与远方的国家交好,对近处的国家形成进攻。从“合纵连横”到“远交近攻”,战国中期秦国军事与外交情况究竟如何?

  后人常说的纵横,就是“合纵连横”的简称,战国时期着重宣传并推崇这种外交政策。

  

  其中,纵横家也划分为“纵家”和“横家”,研究不同的内容。苏秦是纵家的代表,他的经典事例,给六国诸侯做说客,联合起来对抗秦国。

  因为在当时,秦国的势力非常强大,在地理位置上看,与六国土地是相连的。拥有明显优势的秦国对其它六国有着极强的震慑力,是让各国所忌惮的对象,一不小心,都可能成为秦国的阶下囚。又怎能不令各国胆战心惊?

  (一)横家纵家主张不同,为各国利益而战

  “横家”的代表人物张仪,讲起话来句句在理,是唇枪舌战的高手。他所做的是反其道而行之,让各国亲近并臣服于秦国,去攻打楚国这样的弱国。纵横家门各抒己见,观点不一。到底应该如何在乱世之中寻找生存的突破口呢?合纵连横的意义体现在哪?

  在纵家眼里,弱国应该众志成城,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对抗秦国。而横家表示,物欲横流的社会,于乱世之中,唯有强国才能站稳脚跟,依附强国,才有机会分得一杯羹。

  

  在战国中期的时候,齐秦两国形成了东西对峙的格局,都在尽可能地与邻国交好,壮大本国的势力,以此来超越对方。纵横两派有着截然不同的出发点,连横的策略是投奔大国,合起伙来欺负弱国,为本国拓土开疆。

  每一个国家都打着各自的小算盘,没有哪两个国家是真正的友国。对于齐、秦这样的大国来讲,愿意让小国依附和投靠。而于小国来说,如同踩在冰刀上前行,步履维艰,不想阿谀奉承也只能如此。

  (二)纵与横,究竟谁主沉浮?

  纵家与横家究竟谁更占理?其实,纵横家担当着双重角色,他们既为了和平统一,又是乱世的搅动者,有了纵横家们的各种言论,也成了局面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纵横家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于天下局势也是最先知晓,又巧舌如簧,但也有一部分人士趋炎附势,随波逐流的。

  

  透过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连横较比合纵声势更浩大,更胜一筹。盘点众多合纵攻秦战,仅有一胜战绩,这与六国心不齐有很大的关系。最早“合纵连横”是在先秦时代提出来的,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以史为鉴,应用于当今社会,合纵连横的现象也时常出现。选择合纵的策略,就要处理好舍与得的关系,该舍的地方必须要舍。选择连横的策略,要懂得在合作中不断地挖掘自身潜能就,学到真知识,为壮大自己实力赋能。

  最睿智的选择莫过于知道自己实力,能明智地去分析外部的环境与形势,这是一种大智慧。“远交近攻”这一词汇出自《战国策·秦策》,秦国相国范雎向秦王进言,提出了“远交近攻”的观点。意思是与其与强国硬碰硬,打的头破血流,莫过于集合实力攻打邻国,这样一来还有很大的胜算。

  七雄争霸的局面出现在战国末期,使得整个大环境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有了迅猛发展的势头,相比他国,实力格外强劲。这也勾起了秦昭王的野心,产生了吞并六国,成为中原霸主的想法,并将齐国视为第一个猎物。

  

  范雎听闻,马上上前阻止。他认为,齐国势力非常强大,不容小觑。而且攻打齐国要翻山越岭,困难及阻碍因素重重。秦国与齐国之间,还有韩魏两国。即使取得胜利,那也会给秦国造成极大的兵力损失,这也就等同于给了他国可乘之机。而且一旦韩魏两国与齐国结盟,那么胜利的天秤将倾向于齐国。

  范雎觉得,与其选择冒进,倒不如步步为营,将大目标化小,一步步掷地有声地前进,先占领小国再谈其它。萌生了这样一个长远的想法之后,秦昭王决定要有高瞻远瞩的打算,于是派使者主动与齐国交好。

  在秦昭王后的四十年时间里,直到秦始皇执政,都一直沿用着“远交近攻”的策略。从远交齐楚开始,近攻韩魏,攻破燕赵之后,剑指楚国,最后灭掉了齐国,南北方都被秦国统一麾下。

  

  (一)“远交近攻”带来的思想启示

  “远交近攻”可以理解为先顺势而为,然后再顺水推舟,每一步都给自己的下一步目标铺路。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但不够强大的前提下,先要放低姿态,谋求合作,以备长远之需。与远处的竞争对手强强联袂,一定程度上可以为自身提供资源支撑,取长补短。

  “远交进攻”强调的是要有长远视角,能屈能伸。不冲动,不冒进,凡事从长计议,静下心来冷静思考,做出慎重的考虑。

  秦朝之所以能够实现快速统一,与强大的基础有关。秦国之前是周朝,实施的是诸侯分封,周朝瓦解之后,这些诸侯依附于秦国,在语言上,周朝与秦国如出一辙,文字上面的区别也不大。而且相对于周朝的体制,秦国更完善,诸侯可以选择自由流动,灵活性非常强。那么,战国中期,秦国的军事和外交是怎样的?

  战国中期秦国军事评析

  战国中期,秦昭襄王被称之为“西帝”,很显然,地位与威望是远远高于其它各国的。但是不久之后,帝号就被取消了。明明有实力和资格称帝,取消帝号意味着什么呢?

  

  当时有资格称帝的,除了秦国之外,还有齐国。齐国也与秦国走了同样的路子。在这背后藏着一个巨大的阴谋,那就是合起伙来连横灭掉赵国。尽管说赵国的实力并不足以跟秦国和齐国抗衡,但军事实力强大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战斗力非常强,让秦齐两国十分忌惮。

  秦国主动献殷勤,与齐国交好。齐国也没有过多地防备,因为与秦国并不接壤,而且中间还隔着其它国家,秦国联合齐国对抗其它国家,齐国也看到了甜头,并决定与秦国展开合作。

  主张合纵的代表“苏代”开始变着法的忽悠齐闵王,让他也放弃称帝。理由是,让天下不要憎恨秦国,让秦国去攻打宋国,相比打楚国,秦国打宋国占据了天时地利的优势,这样一来,楚国魏国都有了危机感之后,就会依附于齐国。那于齐国来讲,何乐而不为呢?

  秦国与齐国都放弃了称帝,实则是合纵与连横的针尖对麦芒,相互之间的较量。

  秦国之所以强大,崛起于战国中期,源自于秦国的毅力与魄力。倘若秦国以疆域辽阔,高高自居,不与他国交好,那或许又是另一个结局。恰恰秦国放低了姿态,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懂得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

  当秦国陷入饥荒之时,选择依托于巴蜀地区,为其提供粮食供给。这也为秦国打赢诸多场胜仗提供了充足的保障,起到了稳定军心的重要作用

  

  有人说,秦国的成功,源自于变法。有这方面原因,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更重要地是秦国明白军事与外交的重要性,并真正地做到了未雨绸缪,运筹帷幄。把未来很远的路都规划好,清楚每一步究竟该怎么做,想好了对策。与秦国旗鼓相当的齐国,就缺少了一种忧患意识,最终还是臣服于秦国。

  (二)战国中期秦国外交评析

  秦国的外交,不光是依靠强大的力量,让他国臣服。更多地是采用外交策略,缓兵之计去讨好对方,比较典型的就是联姻。为了更长远的战略眼光,借助联姻的方式和手段,能够让秦国的后援力量更强大。

  

  比如诸侯联姻,达到10次以上。秦穆公将梁女嫁晋惠公,达到了秦晋之好的目的。再比如秦女南嫁楚国,秦女远嫁越国、秦惠文王之女嫁给燕国太子以及秦昭襄王时期,选拔百名靓丽女子赠予义渠王。

  联姻是秦国重要的外交手段和方式,也是在当时比较成熟的战略。确实收到了良好的成效,最终也成就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局面。

  四、结语:

  历史上,我们所看到的任何一个国家一统天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并没有捷径可走。即便秦国非常强大,不采用合纵连横的政策,也很难歼灭所有国家。秦国的成功也告诫我们一个道理:任何时候都要居安思危,切忌自高自大,要有长远视角,同样还得静下心来,一个点一个点地去突破。而秦国的历史典故也给了后人留下了非常实用的借鉴价值。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