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一首《乡愁》,两岸泪流!

  说到余光中,我们想到的一首诗就是他所写的《乡愁》,一首牵系两岸人民的诗歌,这首歌岁没有多少字,但是却饱含了无数的情感在里面,很多在台湾的人们都无法回到自己的故乡,只能隔海相望,望着自己故乡的方向,这首诗歌也表达着诗人渴望祖国统一和亲人的团聚,但这又怎么是轻易实现的呢?寥寥数语却有着强烈的思乡之情。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感触,读懂那诗句中的意义。

  这首诗,寄托了两岸人们的情感,很多离乡奔波的人们在看到这首诗也会流下眼泪,这份乡愁,虽不如两岸的那种乡愁,但我们也从中能读懂一丝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一声声乡愁,敲击着我们的心头,那般清脆,又那般柔软,软到一碰就碎,坚硬到暗夜流泪,这一切我们都只能独自忍受。但是余光中老先生最后也没有看到祖国统一,没有回到他心心念念的故乡。在2017年12月14在台湾逝世。享年89岁。有人说,余光中老先生的离开,中国的诗坛就塌了半边天。

  

  这样说也没有错,余光中出生于1928年,他经历的不是一个单纯的岁月,而是经历了很多的变革,一个跨越几个时期的诗人,其实,说实在的,我不太愿意去读余老先生的文字,不是因为他写的不好,而是因为他的主题,大多都围绕“离乡”、“乡愁”、“孤独”、“死亡”,读他的诗,有一种入骨的苍凉与顽强。所以我现在的年龄还不足以去阅读余老先生的文字,我怕读不懂字里行间的意味,我怕误解了余老先生的初衷,虽然说一百个读者有一百个思想,但是我还是愿意去读懂余老先生内心的想法,如果单纯的靠自己的理解,那一首诗的意义虽然重大,但是却不能了解当时的背景,这是很可悲的,我更愿意通过一篇文字,去读懂作者的想法,去和作者进行灵魂上的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乡愁》这首诗是余光中在21岁时写下来的,一位21岁的他,就已然写出这样流传的经典之作,一位21岁的少年写出了多少人的情感,之所以能写出这样的《乡愁》,也是因为他自身的经历,也正如他自己所言“如果我十二三岁,我的底蕴还不够我写《乡愁》。正因为那时我已经21岁,古典名著、旧小说、地方戏这些我都读过,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虽然幼稚,但已经很深入,印象很深,所以我不会,也不容易抛弃这个东西,再加上,我父母的乡音都一直蛮重的。”

  

  除了《乡愁》这首诗,我更喜欢他的一首诗叫做《白玉苦瓜》,这白玉苦瓜是藏于故宫博物馆的文物,但余光中先生却不是简单地咏物,而是以物寄情,写了对传统文化的珍惜,在第一节中描写了白玉苦瓜的形态,而第二段将其作为祖国的象征咏唱。从“皮鞋”、“马蹄”、“重吨战车”践踏苦瓜,是象征祖国自鸦片以来被日寇入侵的苦难。在余光中老先生仙逝的那天,不少文人都为其写了不少作品,用来表达对余老先生的惋惜,用来表达对余老先生的感情,因为他的离开,是诗坛的损失,他的离开可以说,诗坛的半边天就塌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首诗歌还在回荡,可是余老先生已经不再,多希望有一天祖国可以统一,再不用说出“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哀叹。

  

  余光中:一首《乡愁》,两岸泪流!今天就到这,点个赞吧!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