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西南交大首席教授张卫华:速度不是轨道交通发展最重要指标
今日(10月12日)下午,由西南交通大学、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成都市新都区人民政府、每日经济新闻联合主办的2018国际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新都峰会在成都召开。会议汇聚国内外轨道交通领域优势力量,就轨道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安全运营等问题,探讨未来发展趋势,展示轨道交通前沿技术,交流国内外先进经验。
作为轨道交通动力系统领域国内权威专家,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张卫华在会上表示,就轨道交通发展潮流来看,速度不是最重要的指标。现在更多的是考虑经济性、建设成本、运营成本、提高竞争力和安全性等问题。
会议期间,张卫华就轨道交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以及高铁“出海”等相关问题,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的专访。
▲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 张卫华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可把数字化作为产业工具
NBD:本次会议的关键词之一就是如何实现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在您看来,实现这一要求,产业方面还需要在哪些方面着力?比如高铁的发展。
张卫华:高铁高质量发展除了速度之外,我觉得还应该考虑经济性的提升。要想长远取得发展,经济性、竞争力、建设运营成本都需要关注。在轨道交通发展过程中,可能会用到很多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工具。事实上,数字化并不是我们的目标,但我们可以把数字化当成工具。
NBD:您如何看待当前轨道交通建设的技术成熟度,您对未来轨道交通产业技术有何展望?
张卫华:如果说高铁有哪些技术是成熟的,准确地说,我们现在用的技术都比较成熟,因为不成熟不敢用。
近年来,高铁技术发展,是通过引进项目吸收再创新实现了快速发展。个人认为,快速不代表我们走过了很多的路,只是我们走得更快,比如我们说的“弯道超车”。
下一代高铁怎么做,我们也有很多考虑。我们也应看到欧洲、日本在高铁方面所做的工作。他们很考虑高铁的经济性、安全性以及用资本化手段来构建新技术,以此来实现更加安全、更加环保、更加经济、更加舒适的高铁。在我看来,所有高铁都是依靠技术来支撑。
NBD:四川省把轨道交通产业当成重点产业来打造,您认为,四川在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有哪些优势?对于四川轨道交通产业的未来发展,您有哪些建议?
张卫华:四川包括成都,把轨道交通产业当成重点产业来打造。我作为业内人士,非常乐意看到这一点。
谈到建言,我觉得应该要以项目来引导轨道交通科技发展。事实上,我们已有很多新的技术,但缺乏好的示范线机会。最新技术如果不能通过真车试验示范,是很难实现发展的,因此建议政府要做的事情就是项目牵引。第二就是要把产学研机构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联盟。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政府要引导建设项目发展,通过项目来进行示范引领。
成都拥有较好的区位优势,也落地了很多知名轨道交通企业,发展轨道交通特别是新制式轨道交通都有明显的优势和竞争力,包括在发展超导磁悬浮方面走得也比较靠前。峰会主办方之一的新都区,就落地了很多轨道交通企业。在本地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整个制造成本就会降下来。
谈高铁:面临技术标准、环境等挑战
NBD:作为轨道交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铁“出海”也成为了当今轨道交通发展的热门关键词。在您看来,目前高铁“出海”面临着哪些机遇与挑战?
张卫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包括很多东南亚国家甚至非洲国家都在积极响应。对“一带一路”建设,高铁确实可以充当一个“先行者”。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高铁“出海”从技术上层面来说还存有挑战。举例说,比如东南亚是米轨(指轨距为1米的窄轨铁路),俄罗斯是宽轨,巴基斯坦的标准甚至更宽。另外从高铁供电的角度来看,也不尽相同。此外,通讯信号、牵引系统都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去做。另外,高铁“出海”还面临具体国家的环境建设问题,因为可能跨海,这就存在一定难度。加之地质上的差异也不得不重视。
从这些角度上讲,高铁走出去面临技术标准问题,环境适应性等问题。另外就包括具体国家的法律法规、文化等。但我相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共识,最终这些都不是问题。
NBD:“超级高铁”已成为大众关注焦点,它的一个醒目标签就是“速度”。那么您如何看待超级高铁在国内的发展前景?
张卫华:“超级高铁”实际上我们很早就提出了,我也非常看好“超级高铁”的发展。我认为,它最终会作为一种颠覆性的技术推广出去。作为轨道交通的一种模式,在我看来,是存在着这种可能性的。但速度只是代表技术的一种能力,经济性和安全性我们更应该考虑。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