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创新研修模式 ——以北京大学“国培”示范县建设为案|继续教育优秀成果
再不关注,机会就悄悄溜走了
中国高校继续教育优秀成果及特色案例
互联网+教育创新研修模式——以北京大学“国培”示范县建设为案
在长期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项目的过程中,尤其是“国培”项目实施过程中,北京大学项目组通过多方面研究与探索,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重点建设了一批示范县、示范校、示范实验园。2016-2017年,山东省单县为北京大学示范性国培项目所建设的示范县之一,本文从专项调研、项目县遴选、模式探索、资源建设四个方面浅谈“国培”示范县建设案例,希望能给同行以借鉴与探讨。
摘要
关键词:动态式研修 生成性资源 双向评价
一、背景介绍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为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2010 年,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启动了“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以下简称“国培计划”) 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2011年,《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1〕1号)提到要积极创新培训模式,提高教师培训质量。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发〔2017〕4号)中提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继续实施“国培计划”。2018年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发〔2018〕4号)中提到继续实施教师国培计划,实施校长国培计划等。
回顾2010年至今,北京大学以“国培计划”项目为依托,全面开展中小学教师网络培训,项目实施近10年来,为了给一线教师尤其是乡村教师带来接地气、实施有效、真正能改变教学行为的培训,北京大学项目组一直在研究创新,探索有效的培训与研修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师研训体系建设。在此过程中,北京大学作为项目实施机构,深入各地教学一线开展调研、挖掘真实需求,与各项目省、项目县、项目校不断磨砺,培养了一支“够得着、用得上”的分级专业培训团队,建设成一批示范校、示范县和创新实验区。本文以北京大学“国培”示范县:山东省单县为例谈一下示范县的建设途径与方法,希望能给同行以借鉴与探讨。
二、线上线下双向互动,打造北京大学“国培”示范县
(一)专项调研、数据挖掘,做好顶层设计
北京大学“国培”项目组、专家组常年深入教学一线进行实地调研,以求找准一线教师最真实的培训需求,与此同时,在关注线下调研的前提下,网络调研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北京大学每年在线培训人数平均为15万人次,充分发挥互联网+理念及优势,采用数据挖掘、网络学习成果分析、网络调研等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地深度挖掘一线教师层次水平及培训需求,为项目顶层设计提供重要的理论及现实依据。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北京大学研修专家团队以区域整体发展为视角,关注区县各角色的基础差异及在培训实施过程中的主动性、自主性、密切结合各项活动规划与地区实际的切合性。培训方案的整体设计上按照“求同存异”、“分层分级分类”、“逐步细化”的原则进行顶层设计。
(二)专家引领、双向选择、挖掘典型、重点扶持、创新示范县建设
结合网络研修特点,参照项目县具体培训需求及年度研修规划,北京大学“国培”专家引领项目县制定研修规划并进行任务分解。在实施过程中,北京大学与项目县进行多次项目对接、项目评测、方案调整、研修活动组织、跨区域教研、网络实时教学等,挖掘典型项目县经验,结合项目县远程研修,突出扩大“一师一优课”的课例打造和推广,以信息技术优化教学为主题,双向选择研修目标及研修成果。重点扶持重视力度大、研修规范完善、扶持力度高、示范校基地广的项目县,建设一批示范县,示范引领,扩大辐射范围,逐步建立去示范县建设体系,分梯度打造示范县。
山东省单县属于北京大学国培项目“示范县”之一,年度研修规划如下:
◆ 用校本研修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 网络研修优化教师教学和教研行为,促进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
◆ 依托国培研修平台,建立常态化培训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信息化环境下学校教师学习共同体,营造研修氛围,逐步形成常态化的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机制,通过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将研修和教学实践有机整合。
◆ 生成和积累一批高质量的课例研究案例资源,建设好各类校本研修资源库,实现县域内的资源共享。
基于以上目标规划,由单县师训科为抓手,坚持“本土化、低重心、小步子、重实效”的原则,将任务进行分解,分阶段完成以下研修任务。
◆ 第一阶段:信息技术支持下课程设计与应用的线上理论学习。
◆ 第二阶段:构建“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学习实践框架。
◆ 第三阶段:校本化的课程设计策略应用的研究。
◆ 第四阶段:研修和课程教学评价方式的研究。
(三)“组、坊、校、县”层级递进式研修,互联网+研修社区初见成效(见图1)
教研组、学科组:学员以教研组和学科组两条线,通过线上课程学习、参与研修活动,着力提升教师有效学习指导能力。充分利用网络教研进行在线研讨,及时交流、追踪问题、共建资源、共享成果。
工作坊:坊主引领,学员互助,形成“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研修。把线上远程学习与校本实践“双轨”并进,线上教学安排侧重“专业引领”,并向校本研修延伸,使教师在“行为跟进”中跟自己的经验、背景结合,实现理论和理念的内化。
学校: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形成校本研修方案,组织校内研修活动,以解决问题、改进实践为目标,以教师们最感兴趣、急需解决的问题为内容,以教学案例为成果形式,分学段、分学科组织校本研修活动,并形成成果。以校为单位进行推荐,并进行校内比评与磨课。
区县:区县管理员对研修过程及结果进行全方位管理与把控,重点评价学校整体研修情况;定期组织跨校现场交流活动,展示成果,分享经验。将各校的研修经验、课例作品进行进一步推选评优,并在区县内推广,将研修成果辐射到整个区县。
(四)融合北大学科优势,统编生成性资源,构建完整的课程资源体系
1.预设性课程资源:理论课程、实践类课程、学科教学工具
融合北京大学学科优势,课程首席专家由北京大学各科领域名师、学科课改组核心成员领衔,在发挥北京大学学科优势的前提下,结合项目县的实际需求,整合历年培训过程中收集的培训数据,本着“兼容并蓄”的原则,整合优化专家团队,组建分层各有侧重的专家团队。经深入调研和精心规划,专家团队开发了一系列的中小学、幼儿园全学科的精品课程作为预设资源。全部采用“案例分析式”引领教学、“多元化”课程结构,资源的呈现形式均采用MOOCs和微单元的形式呈现,聚焦核心问题,促进学习行为便捷发生。以大量丰富的真实课堂教学案例为载体,进行专家引领、分析研讨及指导,让学员在直观的感受中加深理解、掌握方法、提高应用的能力。
2.统编生成性课程资源
与预设性课程资源不同,生成性课程资源更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源自于各位教师在研修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问题和突出事件及内容。“工作坊”主持人和学科专家及时发现、提取典型和有代表性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地指导,辐射给全体学员,同时挖掘出学员中有典型和代表性的案例及教学设计引导学员学习与讨论,并加以点评。通过有效地开展校本(园本)研修活动,以及对校际间交流活动设计,形成校际间互帮、互学、互促的良好氛围。通过“联片教研工作坊”的活动设计,使区域教研更加开放,在贴近课堂教学的同时,解决区域教研“信息孤岛”问题,让更多真实情境中的生成性资源进入研修社区,利用“差异既资源”的优势,优质资源共享,使教学指导得以整体提升,促进同步专业发展与提升。
3.北京大学“国培”示范县——单县:课程资源组建方法举例
成立单县优秀教师发展工作室。每学段、每学科组建至少一个“名师”发展工作室,选拔优秀骨干教师作为成员,制定专业提升及发展规划,发挥名师引领和骨干教师带动作用。工作室负责人根据本地教学实际,开展线上、线下的研修活动,指导项目学校的学科教研组开展研修工作,收集、整理在研修过程中的优质生成性资料,支撑本地区的校本研修。通过组织示范课、专题讲座、教学研讨等多种方式,发挥引领与带动作用,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
建设优秀课程资源库。在远程研修和校本研修的基础上,组织每一位参训教师按照“一师一优课”和“一课一名师”的内容要求上好一堂研究课,开展校内晒课、观课、评课、研课活动,并制作校级“优课”,遴选优秀研究课例,推荐参加全县全市比赛。在此基础上,建立各个学校校本研修生成性资源库,将学校教师的优秀作业、学校的制度建设等相关过程资源汇总分类整理,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研修资源库。
三、“国培”示范县建设成效
(一)动态式研修,任务驱动与成果导向相结合,实现学校与教师双发展
以“动态式研修、任务驱动、成果导向”为研修活动设计原则,以任务做驱动,引导各参研学校督促本校教师的个人研修学习、组织实施本校的各类研修活动,并进行课例研析、课题研究、成果分享与推优等。同时,各校将校本研修的问题、成果、活动组织的有效经验、活动简报等,全部反馈至网络研修平台,促进各校、各教师的进一步研讨学习、经验和资源共享,形成良性循环。
学校及区县组织人员进行成果收集、整理与推优、入库等。从区县、校本、教师个人长远发展考虑的“成果导向”研修,北京大学研修专家与学科专家全程跟踪指导。线下活动的现场实践与困惑、应时而生的核心与热点问题、对研修成果资源的学习需求,则进一步推动了线上的研修和教研活动开展,并为线上研修不断提供新的资源、新的思考、新的研讨话题等,相互促进,融为一体,实现学校与教师双发展。
(二)线上测评与线下测评相结合,全面落实“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
2013年10月《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教师〔2013〕13号)提到,到2017年底完成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以评促学,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建立教师主动应用机制,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结合这一指导思想,3年来,北京大学建设了一批创新实验园、示范校,为各省各地培育了一批信息技术教学能手,并向示范县建设方向迈进。北京大学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完整有效、可持续性监测的测评体系,培训评价与实践应用相结合,采取诊断测评、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充分发挥测评的促学、促用功能。(见图2)
示范县的建设,为全面测评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四、问题与创新
(一)以学科思想为主导,构建学科专业教师教育资源
北京大学10多年的教师培训经验,意味着10多年的行业研究与分析,发挥北京大学的专业优势,整合多方面资源,构建以学科专业思想为主导的学科教育资源体系。学科资源的构建离不开专家团队的组建。不论是学科“大家”,还是一线教师、教研员,亦或一个课例的分享者,都是我们多年来资源积累过程中的专家。与一线的课堂教学内容密切关联,贴近教学、贴近老师,是最基本的要求。具体到研修项目中,北大的研修不仅解决了怎么做?重要的是解决了为什么这么做?始终贯彻以学科思想构建为主导的研修活动设计,形成了北大特质的教师教育资源体系。为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夯实了专业基础。
(二)“骨干引领、区县示范”、“跨区域观摩、跨区域教研”,互联网+研修社区长效发展
示范县的建设充分体现了“骨干引领、区县示范”、“跨区域观摩、跨区域教研”的互动研修机制。引导各区县进行长远的区县研修规划与设计,并用区县的整体规划和研修活动组织,带动本区县各学科教研的常态化开展以及各校常态化研修活动的实施,充分运用研修活动及成果,让教师真正受益,不但让他们尝到“甜头”,还引导其养成常态研修的习惯,激发对个人长远发展与专业提升的思考,鼓励教师以本次培训的研修学习为起点,制定个人的长远发展规划与一年、三年、五年提升计划,清楚差距,找准方向,稳步前进。
利用互联网资源,共建共享跨区域资源库,将区域间的差异作为珍贵的研修资源进行设计,通过“跨区域实时教研”“跨区域个人讲堂”“跨区域实时听评课”等多类型“联片教研”活动的开展,将区域教研(研修)与跨区域教研(研修)紧密结合,解决区域教研“信息孤岛”问题,引导各参研主体从跨省、跨区域的研修、教研活动中相互学习、研讨、取经,在差异带来的碰撞中开阔思路和眼界,促进各区县的教研发展,带动互联网+研修社区长效发展。
前言
2018年3月21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对开展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工作提出要求。《通知》指出,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背景下,开展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工作是逐步完善高校继续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全面提高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高校接受社会监督的重要体现;是教育行政部门提高科学决策水平的有效手段;也是高校继续教育在全社会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良好氛围的重要途径。
新时代,我国继续教育已进入更加注重内涵发展、质量提升和品牌信誉的新阶段。为更好地总结和宣传高校继续教育理论研究及实践成果,提升继续教育影响力,发挥优秀示范和借鉴引领作用,进一步促进继续教育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做出新的贡献,2018年7月,《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推出“中国高校继续教育优秀成果及特色案例”征集活动。面向相关从事高校继续教育工作的单位,包括各高校(高职高专)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开放大学及各省市电大、教育服务机构,进行成果及案例征集。
此次征集、推荐活动历时三个多月,在指导单位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继续教育分会的大力支持,以及各相关单位的积极参与下,共收到成果及案例302项。经过专家评选推荐、评审会审定,最终评选出119项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及案例。并在2018(第十七届)中国国际远程教育大会上发布评选结果,对入选的119项成果及案例的推送单位和作者进行了表彰。
本次编辑的《中国高校继续教育优秀成果及特色案例选编》(2018)一书收录了获奖的119项优秀成果及案例。集中反映了继续教育转型发展过程中各高校对继续教育热点、难点和关键理论问题的重点关注和理性思考。内容主要涉及继续教育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创新、课程开发与资源建设、非学历继续教育项目开拓、质量管理与保障、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技术创新等方面。
《中国高校继续教育优秀成果及特色案例选编》全面客观地反映了高校继续教育办学的真实情况,集中展示各机构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及取得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在探索创新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营造优质公平的继续教育改革发展新生态等方面具有优秀示范和借鉴引领作用,对促进我国继续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中国高校继续教育优秀成果及特色案例选编》征集活动,得到了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继续教育分会的鼎力支持,各有关高校、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教育服务机构积极参与,为此次征集活动做出贡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目录
点“在看”赠人玫瑰手有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