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设新型综合能源大省提供人才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聚焦建设新型综合能源大省的重大要求,同步推进产业转型和数字转型,打造全国能源领域数字化转型排头兵,山西省本科高校能源教育大有可为。

  能源教育涵盖方方面面,教育主体为高校、企业及其他社会机构等。高校作为能源教育的重要主体以及人才输出的重要阵地,能源教育主要有能源类学科建设、节能宣传以及各类能源相关赛事。从这一初衷出发,笔者先后调研了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太原科技大学、太原工业学院、山西能源学院等6所与能源类人才培养相关的本科高校,对山西省本科高校能源教育现状进行了详尽了解。为了进一步加强能源革命相关人才的培养,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合理化建议:

  一是优化能源学科结构,增加短缺人才供给。高校能源类学科建设关系着能源行业人才培养的结构与质量。为了构建现代能源体系,高校能源类学科的建设也应该向绿色低碳、清洁高效利用以及新能源开采与利用方向转型,以助力山西能源加快转型。为了服务大局、服务高校、服务社会,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学位中心”)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以下简称“学科目录”),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的评估。根据第四轮的学科评估结果,我省以传统能源类学科专业建设为主,新能源开采利用以及智慧能源方向需要继续优化。建议山西高校要坚持“提高质量、优化结构、鼓励特色、内涵发展”大局,同时根据学科建设成效和质量评价,了解学科优势与不足和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及时更新建设教育部颁布的新版专业,结合山西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全方面促进学科内涵发展,提高学科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扩大高校节能宣传,深化低碳环保意识。高校的节能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节能教育的主体——高校,应成立相关的节能督查小组,对本校节能情况进行实时通报,成立节能方案制定小组。在学校节能文化建设中,加大板报宣传,增加科普讲座,鼓励全校学生增加节能教育主题班会学习活动。在学生管理活动中,可以将学生的节能意识和公共道德水平列入每年综合测评范围,由学生工作部负责制定打分主体以及其他具体方案和细则。

  三是踊跃参加能源赛事,扩大高校社会影响。以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为例,该比赛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办公室主办的大赛,紧密结合国家重大需求,落实国家“节能减排全民行动计划”。经2022年8月4日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委员会评审表决通过,“六百光年杯”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共有10件作品被评为特等奖、138件作品被评为一等奖、227件作品被评为二等奖、1164件作品被评为三等奖,从名单中可以看出山西高校有12项进入三等奖名单,这其中山西能源学院4项,太原学院2项,山西大同大学1项,太原理工大学1项,中北大学1项,太原工业学院1项,太原科技大学1项,山西晋中理工学院1项。从此次能源大赛得知,山西高校在能源赛事方面还应大大鼓励各高校扩大参与面,同时提高作品的质量,通过竞赛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重要意义的宣传,增强大学生节能环保意识、科技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能源转型的成功,离不开能源人才这一关键主体;能源人才的培养又离不开能源类高校这一阵地。因此,补齐能源教育短板,更需要从政府、社会、高校三个层面共同努力。政府层面,建议成立能源教育办公室,配套专项资金,用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重点向新能源开发利用、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以及智慧能源有关方向进行投入,引进相关专业高层次人才,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将省内新能源体系与人才培养有效对接,督促山西省内高校在能源学科建设方面有质的提升。社会层面,重视能源教育宣传工作,积极为山西能源转型作出自己的贡献。高校层面,作为能源行业人才培养、输出阵地,需要明确自己的服务定位,部分设置能源类专业的高校要认真梳理能源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作为省内唯一一所以能源命名的高校——山西能源学院,更要勇于担当,积极作为,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建设布局,继续在以能源为特色的基础上,将涵盖能源动力类、新能源开发与利用、智慧能源类、绿色能源装备制造类、资源环境类、能源经济管理类等6大专业集群建设努力做好、做细;着手制定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将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材选用等进行公开讨论、制定;通过与能源企业的紧密合作,着力打造优势特色学科,组建新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与新能源学科配套的重点实验室,与校外企业联合建立校外实验实训基地。能源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建设,省内各高校要组建科学合理的团队,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提升本科生的研发能力。最后,要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鼓励教师、学生积极主动申报能源类相关项目,多发表相关领域的高水平文章,大力支持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申报。(作者:山西能源学院 王耀红 王康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