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滑坡
1.1基本特征
麻池村1号滑坡变形迹象明显,边界主要受区内地形控制,滑坡后缘基本位于近南北向(SN)展布的断崖体下方,崖高20-70m,坡度659-90°,滑坡前缘基本以堵河岸坡陡坎为界,剪出口均位于最高水位以上不涉水,麻池村1号滑坡分布高程248~425 m,主滑方向NE 65°,与斜坡坡向基本一致,滑坡整体平面形态大致表现为纵长延伸较长,横向延伸短,呈北东向(NE)长舌状分布,滑体斜长约650 m,宽约 150 m,平均厚约11m,体积约107×104m3,属中层大型土质滑坡(见图1)。
麻池村1号滑坡滑体物质主要是由含碎石粉质粘土和碎块石土组成,呈棕褐色-褐灰色,絮状或团粒结构,碎块石多呈棱角状、次棱角状。所含碎、块石岩性主要为强-中风化绢云母石英片岩,,土石比8:2一6:4,块径一般2~5 cm。
麻池村1号滑坡体象明显,下伏软弱面(滑带)已基本形成,滑带土物质成分为含碎石粉质粘土。滑坡滑床基岩为元古界武当群姚坪组(Ptzy)中厚-薄层状绢云石英片岩,呈灰黄-灰绿色,强风化-中风化,岩石强度较低,锤击易碎,片理产状15°22°,片理清晰,局部裂隙较发育,钻孔岩芯多呈短柱及长柱状,斜坡结构为顺向坡,其典型结构剖面如图2所示。
1.2监测系统布设
为系统掌握解麻池村1号滑坡的时空演化规律,在1号滑坡共布置3个地表GNSS 监测点和2个深部位移监测点,即1-1'剖面线上和直4、占5兴、°玄区城的地表和深部的位移1个雨量实时监测点,自2019年6月1日进行首测,重点监测该区域的地表和深部的位移变形发展情况。监测系统的具体布置情况如图1所示。
2.1地表宏观变形特征
麻池村Ⅰ号滑坡自2019年开始地表裂缝逐渐增多,如2020年7月滑坡前缘局部形成不连续的放射状裂缝。滑坡地表裂缝随着变形的不断感现象。目前滑坡地表裂缝主要集中在自此以后,每年的汛期,滑坡地表裂缝随着变形的不断增加而逐渐在空间体系,并出现局部坍滑、坡脚地下水渗涌、道路损坏等现象。目前滑坡地表裂缝主要集中在滑坡前缘剪出口、后缘及两侧边界。典型变形破坏迹象如图3所示,裂缝分布位置如图1所示,裂缝详细信息基本特征如表1所列。
2.2滑坡监测数据分析
2.2.1地表位移GNSS 监测分析
麻池村1号滑坡地表位移长期实时监测数据如图4所示,多期次监测数据表明,麻池村1号滑坡整体处于蠕动变形状态,滑坡的累积位移曲线存在明显的“阶跃”特征,从图4的变形监测数据可以得出:
(1)滑坡累计位移曲线均呈现“台阶”状变形,主要分为两个大阶跃变形区段。
(2)各监测点的地表变形具有明显的同步性,即每年的6-10月份受M出牧山观北太你汇抬,形成多级增长阶坎,从11月份到次年的5月份变形曲线区域平缓,滑坡整个变形监测曲线展现出与每年汛期降雨相对应的“阶梯状”演化特征。
(3)3个监测点的变形曲线变化幅度各不相同,即前缘(G6)>中部(G5)>后缘(G4),表明滑坡的运动形式为牵引式。
(1)麻池村1号滑坡的变形与降雨过程密切相关,进入蠕动变形阶段后,滑坡的累积位移曲线呈现典型的“台阶状”变形特征,深部位移曲线揭示了不同岩土成分结构的水敏性。
(⑵降雨型式对滑坡的稳定性影响较大,其中递增型前期降雨对滑坡的稳定性最不利,单峰型降雨次之,递减型降雨影响最小。
(3)麻池村1号滑坡前期降雨对于当期降雨的有效时长为10d。通过滑坡的7次“阶跃区间”变形增量与前期降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可知:在前期有效降雨期内,“阶跃区间”位移增量对前期累积降雨量响应幅度不明显,而与前期降雨型式密切关联,递增型前期降雨更易诱发滑坡加速变形。并基于“一个降雨过程”理论,将预警过程划分为“前期(10d)+当期降雨(1d)”模式,求取考虑递增型前期降雨下滑坡的降雨阈值为86 mm。验证表明该降雨阈值与滑坡实际变形相符程度较高,具有重要的预警意义。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