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EMBA教育要肩负起社会责任
2007年8月28日,中国EMBA五周年系列访谈活动走进南京大学商学院。图为南京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刘洪教授。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1、您怎样看待EMBA的舶来,您认为EMBA课程项目的引进对于中国企业管理整体的提升意义何在?
刘洪:EMBA是从西方引进的工商管理教育方式。我们首先要认识到,EMBA在欧美国家经过大半个世纪的考验,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而有效的企业管理人员的培养模式。但是,我们将EMBA“拿来”到中国后,必须要和中国的社会现实和企业现状进行对接,而不能生硬照搬。既要保证拿来的是最好的经验和模式,也要融合中国文化特点和现实情况来加以补充和升华,只有这样,才能保证EMBA项目在中国运作的成功。
有人说过,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具备“3E”,即接受过教育(Education)、拥有经验(Experience)和富有工作热情(Enthusiasm)。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有统计分析表明,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大多接受过工商管理教育,尽管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员原有的学历背景可能是非工商管理的。从我国企业高层管理者来源情况看,国有企业以及国有企业改制过来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大多数是“干”出来的;民营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大多也是创业者本身,尚未实现现代企业的“两权分离”。这两类企业在我国企业中占有的数量比较多。因此,我国广大企业一方面需要引进管理者,但更需要对现有的管理者给予培养,提升他们的经济与管理理论水平。其次,现代企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社会资本和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大学开办EMBA项目在满足这方面需要上具有其他机构所不具有的条件和环境。此外,企业高层管理者参加EMBA项目也有利于促进企业学习型组织的构建和知识管理,使得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本、帮助员工成长的理念更容易落实到实处,为企业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
2、目前国内只有清华经管学院已经通过了AACSB认证,也有其他院校也有正在积极的申请准备中,请问您是怎么看待这个认证对国内商学院的意义的?南京大学商学院是否也有申请AACSB认证的这个准备呢?
刘洪:我国开办EMBA和MBA项目的历史都比较短,不管是社会上还是学校里刚开始都是追求“有”,现在全国EMBA和MBA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迫切需要解决如何“好”的问题。AACSB国际认证作为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有助于各个商学院或管理学院明确目标、不断改进和促进相关工作的开展,最终实现各自的办学特色与目标。正因为如此,国内外很多商学院都把通过AACSB和AMBA、EQUIS的认证作为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南京大学商学院正在积极从事AACSB认证申请工作。
3、在国内众多的商学院中,南京大学商学院EMBA项目的特色体现在哪里?
刘洪:南京大学商学院是国内最早创办MBA、EMBA和IMBA的院校之一,经过近20年实践正在形成我们自己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第一,学科综合优势。我们的EMBA项目依托商学院的经济学、管理学两大学科平台,综合学校的社会学、法学、文学、历史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力量。其中,商学院设立有国家重点学科政治经济学、企业管理学,工商管理、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三个一级学科以及相应的博士后流动站,设立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等。第二,师资力量优势。我们的教授和聘请的外部教授大多数在本学科中享有重要的学术地位,有着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比如,商学院自己的教授中有长江学者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跨世纪优秀人才、新世纪优秀人才和优秀青年教师9人。在EMBA的讲课课程中邀请的专家学者大多是国际著名跨国公司的高级管理者或者不同学科的著名专家。第三,国际化程度高。我们邀请的教授有一定比例来自海外,我们的教学内容及时反映了国际学术前沿和最新知识,我们还与美国的康奈尔大学等联合培养EMBA。此外,南京大学处于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比较多且发展的比较好,有着丰富的我国经济转型中的突出案例和典型经验。这些都为我们的教学实践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环境条件。
4、您觉得EMBA项目的运营管理中哪一个环节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最难掌控的?南京大学商学院EMBA项目在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等方面遇到过什么样棘手的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
刘洪:EMBA学员与MBA学员、研究生和本科生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他们已有的工作经验、所在单位的地位和入学的方式不同上,这就要求对于他们的培养不同于其他生员的培养。EMBA学员是处于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最前端,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往往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中的突出问题,前所未有,也常常是超前于理论的;他们在单位所从事的工作是市场化程度高的,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快节奏的;他们绝大多数是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的;他们的学习目的是明确的。而大学是按学科分类、遵循国家教育部门规定的课程体系和学院预先根据各种制约因素而确定的教学计划开展的,EMBA是学位教育。因此,学员的各方面需求和感受与学院提供的就不能一致,而反馈与修正又是“事后”的、有时甚至是自国家机关到学校部门的漫长过程。因此,我觉得EMBA项目运营中至关重要也是最难掌控的环节是整个教育过程如何由“study”转变到“learning”上来。我们在课程设置和教师配备中同样也遇到了上述问题,我们解决的办法是:在学校层面上成立了南京大学工商管理教育指导委员会,就工商管理教育中的重大问题作决策;在商学院层面上成立了EMBA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就EMBA培养过程的各种具体问题做出分析、判断与决策;在EMBA教育中心的层面上设立了班主任制度,以建立起商学院各方面与学员之间的直接而快速沟通渠道。此外,我们致力于EMBA教育中心的团队建设,由“行政中心”转变为“服务中心”,积极开展有益于学员学习和身心健康的各类活动,力求注重教育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与细节。
5、您曾说过“最高明的企业老总,其管理模式应该是无为而治”,为什么这样说呢?
刘洪:这是从企业管理的发展历程来讲的。一个企业的管理大多经历着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和文化管理这样一个过程,所以,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一开始就做到“无为而治”,只有“有为”才能“无为”。我说这句话的目的是鼓励老总们要使自己的企业朝着这样的方向努力:只有科学化、程序化,才能实现工作对过程的依赖而不是对个人的依赖,才能实现管理工作由对领导者的依赖转变为对文化的依赖。没有良好的工作程序,没有形成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的良好工作作风,没有大家之间的相互协同合作,哪会有什么分权管理和“无为而治”呢?所以,“无为而治”前提条件是企业已经实现了“有为而治”。
6、请您谈一下企业人力资源对现代企业发展的意义?
刘洪:这方面的论述已经太多,我只想通过一个例子强调一下。有两个企业,甲企业有员工3000人,年销售额60亿人民币,利润2000万元;乙企业有员工100人,销售额5千万人民币,利润也是2000万元。我们就从表面和从企业获取的利润来看,显然企业规模大、人数多不是企业的竞争优势。提升智力资本在企业资本中的比重,帮助企业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这些可以都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来实现。
7、作为分管副院长,请您为EMBA学生提出几点希望?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EMBA的学习?
刘洪:学校给EMBA学员们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教学相长,因此,这一平台对于教与学双方都是非常重要的,适当而积极的使用会使大家受益无穷。因此,我建议学员们能尽可能通过这一平台,在增进别人受益的同时使自己的受益极大化。学习也是一种生活,尤其对于EMBA学员来说我认为更是如此。在企图改变别人之前,首先学会改变自己。一旦你选择了一个学校就将自己融入到学校的文化之中吧!
8、对于商学院的定位社会上一直存在着争议,究竟商学院教育是应该倾向于企业化运作还是应该更倾向于一个研究机构?
刘洪:商学院是创造知识和传播知识的地方,不是市场化运作的“培训机构”或“咨询机构”。因此,我认为商学院就应该是学院(academy)而不是企业(enterprise),这也是社会分工的要求。但是,商学院与学校的其他学院相比较,又是最接近市场经济的,因此,很容易被市场同化。因此,坚持商学院的学院化,并维持与其市场连接的平衡,是保证商学院持续兴旺的途径。
9、每个商学院都会花心思建设自己的EMBA校友会,那么您认为校友会对于学院以及EMBA学员的意义何在?
刘洪:如果您将参加EMBA的学习看成是一种生活,看成是“社会资本”或“网络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您也就不难理解“学校”、“校友”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也正因为如此,校友们也十分关心母校的发展,双方都将另外一方的成功看成是自己的成功,并从中获得喜悦。这就是校友会对于学院以及EMBA学员的意义所在。
10、师资一直是长期困扰中国商学院的难题,怎样的老师才是最受EMBA学员欢迎的?
刘洪:这个问题应该由EMBA学员们来回答。就我感知的情况来说,最受EMBA学员欢迎的老师大多具有这些特点:知识渊博、经验丰富、具有高超的教学能力、对现实问题有深刻而独特的见解、与学生交知心朋友。
11、2002年教育部允许30所国内知名院校开办EMBA教育,规定EMBA项目必须有三分之一的外籍优秀教师。在几年的实践之后,如何来看待这一条款呢?
刘洪:2007年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关于EMBA培养过程的若干基本要求”(草案)中已经没有了这一规定。他们是在对全国30所学校的EMBA项目评估后所做出的修改。我赞同这样的修改。
12、我们知道刘院长您一直致力于研究人力资源的管理,那么在教学师资上南大是怎样吸引、安排一流教师的?
刘洪:我们有一个以赵曙明教授为带头人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团队,除了我们两人承担EMBA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之外,我们每次都邀请国内外本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家加入课程组,共同完成教学,比如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忻蓉教授、加拿大莱桥大学管理学院的鲍勇剑教授等。此外,还安排相关企业家和专家的讲座来弥补课程教学的不足。
13、现在大家都在谈EMBA的教育要肩负起社会责任,让企业家不仅能学到理论知识,也能在商业品德、个人素质上得到提高,虽然不能把EMBA当作万能药,但它却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具体应该怎样去实现?让EMBA的教育中“道”与“术”更好的结合?
刘洪:科学研究的结果本身没有道德性,但科学研究本身是有道德性的。比如说,社会最需要我们研究的问题我们不去研究而选择有利可图的课题来研究,尽管后者也是社会需要的但重要性和迫切性都没有前者高,这就是研究者的道德性问题。同样,大学的教育也存在道德性问题,尤其在社会科学领域。比如,我们可以告诉企业管理者很多赚钱的方法和经验,但是每一种方法或经验对社会影响与贡献是不同的。所以说,EMBA教育要肩负起社会责任,以人类进步、民族振兴、国家兴旺和社会发展为导向,选择讲授的理论与内容。
14、现在许多大型企业为了获得更好的口碑,会积极地参加许多社会公益活动,您认为光是这些是否就足以体现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您认为企业家对社会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刘洪: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体现的不仅仅是他们参加社会公益活动,那些都是表面的东西,每个参加这类活动的人的动机也都不一定是为了承担“社会责任”这样单纯,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家也不一定要通过这样的活动来体现。从根本上来讲,企业家的社会责任首先要体现在企业的使命上,并具体体现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的各个环节上,比如,你的采用的生产工艺是否给社会环境带来污染,你生产与销售的产品是否已知是有害人类健康的,你自身的行为和为顾客提供的服务是否会引导社会风气向不良方向的发展等。我觉得企业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就是通过他们的努力,在不牺牲社会福利的情况下,能够影响更多人的生活向提高工作的方向发展。
15、“世界是平的”,在中国加入WTO后,全球化竞争的趋势就更显紧迫,企业要参与国际竞争,高层管理者的职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就成为必然趋势,那么EMBA要采取怎样的国际化战略才能适应市场、满足学员的需求?
刘洪:企业国际化要求企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考虑资源的调配、资产经营和产品与服务的供应,企业不再作为局部生产者而是全球经济活动的一个网络节点。那么,企业如何做好这个节点是很多企业努力的方向,如果你不能在当地做好全球经济网络的一个节点,那你就需要考虑到其他地方、其他国家去,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做节点。在这方面EMBA教育要做的,首先是帮助管理者们判断自己的企业是在本地做一个节点,还是到外地、哪个地方去做一个节点;第二,提供他们在不同地方做节点的技能、方法和理论分析工具。比如,你要到国外做生意,就得学习点外语,懂得外交礼仪和管理沟通技巧;你要在国内做节点,就得领悟兼并收购、合作联盟的理论与方法等。这些都可以通过课程体系的设定来实现。
16、国际化不仅体现在要有师资(外教)上,还包括国际化视野、创新精神、应变能力等,那么学院在课程设置上是怎样安排来达到这些要求的?
刘洪:确实如您所说,国际化最重要的人的思想观念、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国际化,要具备全球视野,然而这些东西的获取是潜移默化的,即有一个从“听到、知道、悟道,到做到”的过程。其中,EMBA教育主要是帮助大家“听到”和提供“悟道”的环境与条件。为此,我们一方面在课程体系上注重国际贸易、企业国际化经营管理的知识内容,另一方面,通过邀请著名跨国公司的管理者来学校“现身说法”,帮助学员们“悟道”。
总之,EMBA学员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在短暂的时间内获得人生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素质与能力,也不可能解决他们面临的所有问题,但这一学习经历是人生最重要的,必将影响一个人的终身,并由此影响他/她的家人、所在企业和周边的世界,从而影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到目前为此,我只见过因为没能参加EMBA而后悔的人,而没有听过有人说参加EMBA而后悔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