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亚教授——高考研究:2022年数学高考全国I卷十问?
1.高中三年的数学白学了?
简单题只有两题:第1题,集合题;第2题,复数题.其余的题大多是中上难度以上的题. 佛祖也怀疑人生:绝大多数考生不懂高中数学?
2.时间都去哪儿了?
全卷只有19题有图形,但也要作辅助线,而第3、4、8、9、10、11、14、16、18、21、22题,这么多题要考生自己画图.考生懵逼:时间都去哪儿了?
3.计算量合适吗?
计算量太大.除了立体几何比较正常外,函数和圆锥曲线部分重复的计算量很大.运算复运算,考生泪心酸!
4.知识内容、方法分布合理吗?
5.哪些试题比较“精彩”?
第22题,函数压轴题.纯粹从试题本身而言,小巧玲珑,结构新颖,思维巧妙,非常漂亮,给命题人点个赞!对基本初等函数的增长快慢和相互之间的联系,以及对独立性检验、条件概率等数学概念理解深刻这些基本功(鄙人走南闯北反复强调的“葵花宝典”)扎实的考生,此题和20题其实并不难啊!好多优秀生都被前面那些毫无创意的繁难的陈旧高考题缠住了,根本没机会展示自己的基本功.那么多 “未来的科学家”被埋没,我为中国感到痛惜!请原谅我的杞人忧天!
2019年的全国I卷第4题“维纳斯美女题”已经犯了一个单选题居然既可以选B又可以选C这么严重的错误[1]. 真是巧了,今年的全国I卷中最糟糕的又是第4题.
首先,打着育人的噱头,为联系实际而联系实际,生搬硬套,毫无技术含量且粗暴地把两水位间的水库形状看作一个棱台.老百姓会骂你啊:能这样看吗?眼瞎了?为什么不用专业一点的数学建模术语“理想化为”或者是“简化假设为”来表达.但理想化不是胡思乱想和痴心妄想,要遵从合理性、科学性,不要给老百姓造成数学傻儿的印象.
其次,此题考什么?这是考死记硬背——袁亚湘院士极力反对的语文老师教的数学,是数学学习中最低层次的水平.有人狡辩称,这是考你估算,谁叫你去算啊?你考估算,那为什么还要给出什么参考数据近似值2.65,考数学还考“躲猫猫”?还有人狡辩说,就是要考你自己推导棱台体积公式!既然是这样,为什么不设计成类比猜想、逻辑证明、推广应用的压轴题?这是第4小题哦,后面还有那么多的繁难题,哪有时间来推导啊!况且这一批考生因初中要求降低,有几个知道“相似多边形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还要转化为棱锥高之比.上周与11个数学教授把酒问青天,我问了一下,没有一个记得棱台体积公式,当然我除外.要是他们今年参加高考,肯定是没机会做数学教授啦,呵呵!
第三,从社会政治的角度,此题是绝大多数人做不了,才第4题啊,考生心里怎么想?“好你个‘南水北调’,你要了我的命!”这不是拉仇恨、给社会添乱吗?要想考生喜欢、关注“南水北调”,为什么不设计成简单题?充分地发挥心理光环效应——会做心中自然爽!如此才能做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增强社会责任感.”
6. 这套试卷的导向好不好?
这套试卷的导向很不好,如此考法,大家只能去狂刷二级结论题.
有人居然宣称,这套试卷就是为反刷题而出.如此说法,如果不是不够专业的话,那就是居心不良.今年这样的全国卷,你不刷题行吗?今年大家数学都考得不好,因为分数比平时少了三、四十分.那些刷知识拓展和挖掘深度的题的学校有优势,那些刷题强度够,但只是蜻蜓点水、跟屁虫式地刷的学校则是白刷了.
用那么多毫无创意的陈旧难题,能选拔出喜欢数学,有数学天赋的考生?你们知不知道许多中学、培训机构里有很多厉害的高中数学老师总结出了对付全国卷的套路?
要对付这样的全国卷,老师们不得不去刷许多“二级结论”.例如,陈旧的21题两问的
运算量都很大,对付第一问,刷齐次化解法;对付第二问,三角形面积公式要拓展到第6个:顶点坐标行列式公式,别忘了系数是二分之一哦!又比如,第12题,比较陈旧的高考题,它难在需要熟悉三个二级结论:“若函数f(x)既关于直线x=a也关于点(b,t)对称(ab),则此函数是周期函数,其周期等于……(此处省略不写结果和另外两个二级结论,以考考全国的数学教授读者们,嘻!嘻!)”另外,弦振动函数的8个结论;三次多项式函数其图像何时是 N形,何时是∨形?同构函数:寻找同构函数比大小、10大导函数不等式专题、四种指数、对数同构函数型;不等式证明中的作差构造、化简整理构造、同构变换构造、极值点偏移问题;函数恒成立问题、分离变量法、极限法、洛必达法则法、上下凸函数不等式与二阶导数.[2]只要是智力没有问题的学生,在这些厉害的老师的帮助下,也能取得很好的分数.换句话说:“乌鸡能变凤凰!”国家真正需要的是选拔出努力上进、有学习潜力的真正人才,而不是一窝窝名校的“乌鸡”!
7.教育部统一命题能保证命题的质量?
你想想,每年就那么一些命题人,况且这么多年,每年要命制六套高考试卷,他们能不江郎才尽吗?解决这一难题,还是要数学的化归思想:分类简化,放权管理,实施分省命题,如此可以降低风险,保持试题的创新.为了公平,命题组里的中学老师不能命制试题.过去分省命题,7个命题人,只有一个中上水平的中学老师,为了保证公平,他是不能出题的.其角色一是大学教授与中学师生的沟通者;二是试卷出好后让其来试考,以此来掌控难度.
8.为什么要让数学来背“选拔性不好”这口黑锅?
这套卷子考下来的结果就是简单粗暴地难.有人辩解说,是为了选拔人才而故意把数学卷出难的.这样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脚!
首先,选拔人才的三个主科是语文、英语和数学.英语本质上就是语文,只是发音形式和书写形式不同.你既然想要“科技强国”,为什么不先解决三科“文重理轻”的结构不平衡问题?为什么不可以调整这三科的总分为:语文150分,英语100分,数学200分(突出数学“强国”地位,扩大选拔区间,解决分数扎堆问题,和语文一样考150分钟)?
其次,数学是生产力,数学是财富,数学是独立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上的学科,它是决定我们国家未来“科技强国”“解决‘卡脖子’问题”等国策成败的关键.怎么能把大多数努力上进,喜欢数学,有数学学习潜力的真正人才考“趴下了”?为什么要让他们受“习得性无助”的伤害?你让2023届使用全国I卷的近四百万考生如何面对数学?为什么要让数学教师在英语老师、语文老师面前抬不起头?你让学科地位至高无上的数学老师情何以堪?让这么多人因数学而心里添堵,你这不就是给国家添乱吗?怎么能让这么重要的数学学科背选拔性不好这口“黑锅”?
第三,众所周知,试卷不是越难越有区分度,尤其是今年这套卷子.大家都明白:“提高
1分,干掉1千!”可是,细密的天网塌了三、四十分,你还能干掉谁?当前,数学在为各高校选拔人才方面确实扮演着重要角色,但选拔性不是说一定要把北大、清华与中大、华工、暨大、华师这些学校区分出来,筛子太细,反而把人才筛掉了.
9. 高考数学试卷如何选拔出“科技强国”的数学“凤凰”?
建议借鉴过去全国各地分省命题成功的经验,考虑到文理合卷的现实,比较好的难度分数比例结构是易20%、中30%、中上30%、难20%;五道填空题,可以选择三道分别按照易、中;中、中上;中上、难来设置两空:六道解答题都设置三问,前三道题的三问按照“易、中、中上”的难度设置,后三道题的三问按照“中、中上、难”的难度设置.不能把很多选择题和填空题小题当着解答大题来出.确定好创新题和难题后,一定要运用双向细目表来保证那些重要知识点的覆盖率,避免再出现重复内容、重复方法的考查.如此难度结构的高考试卷,加上那么多名校的“强基计划”、自主招生、数学竞赛,足以保证选出真正的“凤凰”.
高考要想选拔出真正的数学“凤凰”,数学试题必须致力于考查学生对数学概念和数学原理的本质理解,通过设置背景、内容新颖的问题(problem)来考查学生独立的问题解决能力.要多出一些考查数学思维品质,“刷题”没用但与智力密切相关的problem,……(专业秘籍,此处省略1000字,呵呵!)少出那些刷二级结论的难题,因为数学真正好的学生能够现场构造一个新的反应,而不是重复一个旧的反应.
10.高考困难中考容易行不行?
鉴于高考扮演着为各个高校选拔人才的第一重任,因此,与中考相比,其难度要求是必要的,但中考则不然.为了落实“双减”政策,教育部今年3月29日专门发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题工作的通知》指导全国各地的中考命题工作,“要科学设置试卷难度”“中考、毕业两考合一,……,防止试卷过难,增加学生学业负担……”.于是,今年各省市中考数学试卷的难度急剧下降,考生开心、家长开心、教师开心,实现了真正的减负.不过一到录取时候,很多数学特长生却哭了:“虽然今年很简单,但我还是很想哭.三年努力学数学,数学优势白费了!”“我哭死啦,平时就靠数学拉别人二三十分,呜!呜!呜!”
要解决名校掐尖、生源质量均衡、弱化学校差异、实现教育公平等问题,中考各科降低难度是大势所趋,不过,鉴于数学学科的独特性,鄙人认为数学中考试卷不能为了简单而简单,还是要在保证大家都合格的基础上追求区分度,这从命题技术上完全可以做到.相对而言,今年广州的中考数学卷就出得不错,总体难度略有下降,但又保持了一定的区分度,减缓了“文重理轻”的不平衡,维护了数学的尊严,给命题者点个赞!!
最后,作为一个多年的数学高考命题专业人士,鄙人想对往后的考生和数学老师说,应该是受一些突发事件的影响,今年的全国数学I卷出现了如此意外的急变,但这也不过如同数学上的“可去间断点”,是可以去掉而继续连续的.每个人都会犯错,但只有愚人才会执过不改.我相信党和国家的纠错能力!希望大家还是要努力学好数学,教好数学,千万不能放弃数学,科技强国还要靠大家对数学的不离不弃!
【参考文献】
[1]何小亚.也谈高考美女“维纳斯”[J].中学数学月刊,2019,11:64-65
[2]何小亚.2016年数学高考全国1卷的认知分析和备考及命题建议[J].中学数学研究(上半月),2016,10:0-10
【作者简介】华南师范大学数学教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首批专家,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理科专家,主要从事数学教学和数学高考的研究工作.有7年的数学高考命题或命题组长工作经验.参与完成国家级、省级教育科研项目12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或参与出版著作24部.2010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师.指导研究生多次获得全国优秀论文.指导本科生多次获得全国各种教学大赛冠军.主编的中学数学教学设计一书入选教育部本科国家级教材.承担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我国高中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模型及指标体系研究”,是教育部考试中心重大项目“高考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组专家.
【说明】本文最初由公众号《乐学数韵》优先发表了。现由何小亚教授投稿给本公众号重新刊发(亦即何小亚教授已经授权给本公众号)。特此,本公众号对何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