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地44000平方米!陕西“超壕”图书馆:钱学森点赞!英国元帅评价:亚洲一流!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方“读书堂”,在这片天地中,追寻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高考已于近日顺利结束,十年寒窗,不负韶华,对于每一位考生来说,新的征程即将扬帆起航,志愿填报也即将提上日程,那么,你心中的那方“读书堂”位于哪里呢?西安交通大学“读书堂”肇始于南洋公学藏书楼,1956年随校西迁,现包括兴庆校区钱学森图书馆、雁塔校区图书馆、创新港图书资料中心三部分,总建筑面积约4.4万平方米,累计藏书576万册(件),中外文数据库330多个,中西文电子图书176万余种,电子期刊5.9万余种。

  

  肇始南洋,籍府溢芳;大树西迁,邺架流香!

  1896年,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在商定南洋公学办学章程时就规划设立一座“图书院”并做专门批示:“图书院应有专司之人,拟以备教习者充之”,他主张广购东西洋各国各学书籍、各种图册、各国期刊报纸,将设立图书机构提升到有力辅助学堂教学育人的高度。南洋初创时期便分设中文藏书楼与西文藏书楼,交通大学图书馆由此发轫。辛亥革命后,建设一座具备独立功能的图书馆势在必行,1917年3月,学校面向师生校友及社会各界印发《南洋公学二十周年纪念图书馆募捐启》,不到一年的时间,社会各界捐款和交通部拨款合计8.5万元。1919年10月,图书馆大楼落成,成为交大学子徜徉知识海洋、饱览先进科学的文化之地,且开创了学校捐资助学的先河。

  

  1955年,中央决定交通大学从上海迁往西安,图书馆亦随之动迁。图书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历时一年半胜利完成任务。这是图书馆一次历史性的迁移,交通大学原有藏书的92%迁至西安,在黄土地上传承蕴化葱茏文脉。

  迁校初期,从上海首批运来的6万册图书堆放在临时搭建的草棚仓库内,在随后的几年里,图书馆先后借用教室、实验室作为阅览室和书库。彭康校长对图书馆工作十分重视,把建好图书馆看作办好大学的三个基本条件之一,随即筹划图书馆大楼。1959年10月,图书馆大楼破土动工,于1961年6月竣工,建筑面积11189平方米,阅览席位1500个。这座图书馆大楼的馆舍规模居当时国内高校图书馆之首,曾是当时西安市五大特色建筑之一。英国的蒙哥马利元帅参访时曾评价:“这是一座亚洲一流的图书馆。”

  

  赓续文脉,不辍弦歌;勇立潮头,续写新章!

  1977年高考招生制度恢复后,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也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图书馆馆藏数量迅速增加,类型丰富多元,馆藏根基得以牢筑,有效地保障了学校教学与科研的需求。学校根据“七五”发展规划,决定在老馆舍南边再建一栋新馆舍,与老馆舍连成一体合并使用,即为“南楼”。南楼于1985年10月破土动工,1990年初竣工,建筑面积18005平方米,地面高度为49.75米,地面以上11层,南北两馆合计建筑面积为29194平方米,可容纳藏书300万册。新馆楼顶是西安交通大学当时的最高点,常有宾客参观登临,俯瞰校园景色,眺望古城风光。

  

  1995年经中央同意,具有百年历史的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命名为“钱学森图书馆”。1996年4月8日,西安交大百年校庆期间举办“钱学森图书馆”命名仪式。钱学森学长作了“图书馆与钱学森”的书面发言。2000年4月17日,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三校合并,组成新的西安交通大学,三校图书馆也随即合并成新的图书馆。2019年12月9日,创新港图书资料中心建成开放,开启创新港图书馆服务的新篇章。至此,三校区图书馆并行局面形成,总建筑面积达43794平方米,阅览座位3604席。

  

  126载栉风沐雨,图书馆是西安交通大学百年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经历了初创时期的举步维艰、近代化进程的黄金发展、战乱年代的离散重聚、西迁创业的筚路蓝缕和改革开放的高歌猛进,在历史的高峰与低谷之间,图书馆始终坚守支撑教学科研、化育一流人才的崇高使命。面对新时期的挑战,图书馆紧密围绕学校的中心任务,勇立潮头,不断创新,广泛应用网络化、数字化新技术,开展参考咨询及竞争情报服务,构建多元化的学习交流空间,搭建开放式学习实践平台,传播优秀校园文化,全方位支持学校教学科研,为一流人才培养提供了全面支撑。

  

  一批又一批的交大学子,怀揣梦想与希望,在图书馆里挥洒汗水,成就青春的光辉,汲取知识与力量,绽放成为祖国的栋梁。高考已顺利结束,在这场征途中,所有的心路历程都会被见证,所有的卓越风采都会被赞赏,待金榜题名,欢迎报考西安交通大学,来交大“读书堂”徜徉无涯学海,拥抱青春未来!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