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结构到民生保障,区政协委员为闵行发展建言献策

  

  1月5日下午,区政协七届二次会议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专题讨论,与会委员分别就“完善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夯实民生保障,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加快城市建设,打造宜居宜业主城区”“打响文化品牌,增强闵行文化软实力”四个专题深入讨论,共商闵行新年发展大计,提出了很多富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

  

  完善产业结构

  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尽管已经超过预计的结束时间,线上会议室仍有不少委员举手,最后又增加了2位委员交流分享。在1小时45分钟的交流讨论中,83位委员同时在线,19位委员积极发言,“联盟”“关键技术攻关”“新赛道”“数字化转型”成为高频热词,大家纷纷为闵行产业发展把脉问诊。区委副书记、区长陈华文现场听取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并与大家进行交流。

  

  建立产业联盟,解决产业共性问题

  刚开场,杨明委员建议闵行提前布局新能源汽车电池产业,成立专项扶持资金,做好人才储备工作。白宇委员也提到,明确重点发展产业,用10年、20年的时间下狠劲,加大发展力度,闵行一定能做出一番不一样的成绩。

  

  氢能产业联盟

  “不能光靠企业单打独斗,要形成联盟联合作战”“通过产业联盟推动关键技术攻关”“利用联盟的形式,打造共享平台”……记者注意到,不少委员把目光聚焦在联盟上,提出建立商业战略联盟、检验检测联盟、低碳生态联盟等。在他们看来,当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联盟是突破产业瓶颈的重要方式之一。正如陈红铭委员所说,单个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环境,产业共性问题还需要产业联盟推动解决。

  讨论中,还有多名委员关注了人才问题,例如怎样吸引人才聚集、如何做好人才引进、怎么加强人才建设等。针对制造业数字化人才,龚明红委员建议,将其纳入到高端人才项目,加大保障力度,在人才落户、人才公寓、人才住房补贴、子女教育和医疗保障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让科学家敢干、资本敢投、企业敢闯

  陈华文在发言中指出,闵行要把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根基,深入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形成生产力。

  

  对于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着力培育本土优秀企业”,陈华文表示,要高度重视本土企业发展和企业家成长,对于有发展潜力、有爆发力的企业,在发展初期给予融资、办公、生活等方面的支持,让他们一往无前地往前冲。在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支持企业引进风险投资基金,真正做到让科学家敢干、资本敢投、企业敢闯,从而实现从0到1质的突破。

  说起如何留住人才,陈华文强调,要让人才留得下,更能留得住。要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整合资金、服务、平台等资源,加快构建全生命周期创新创业生态,提供更多功能性、公益性的创业空间,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快速健康成长。

  

  夯实民生保障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基层发热诊疗硬件能否进一步提升?对弱势群体能否送药上门?能否在养老床位上增加吸氧设备、排痰设施?疫情过后能否每个部门写份总结,编制相对全面完整的疫情防控网络体系,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1月5日下午“夯实民生保障,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区政协七届二次会议专题讨论,8位发言委员中6位提出的建议与疫情相关。提问者言之恳切,回应者仔细认真,“一问一答”间回应委员提问,回答社会关切。

  “二、三级医院床位紧缺,后备的可马上启用”

  “12月19日那天正好是推动全市基层诊疗服务”,陈斌委员说当时自己在市卫健委挂职,当天跟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接落实到凌晨3点多,2594个发热诊间一夜之间启用,同时他也发现,基层发热诊疗“有的是临时板房,服务面积不够”。他建议能否加强对基层医疗服务中心的投入,更好保障居民生命安全。

  据此,区卫生健康委主任杭文权表示,闵行基层社区医疗基础还是比较扎实的,“没疫情的话按国家标准建设,这次因为有疫情,发热门诊需要更大空间,这是特殊情况下的特殊措施”。

  

  急民之所盼的陈晓群委员直接询问“防疫指挥部是不是没了?建议养老院里民政介入,医生派驻进去,就地诊疗,就地发药”,他越说越激动,“目前最大的民生是救助重症,弱势群体、贫困家庭,主动排摸,抗疫500米走好,让老百姓感到希望在我们这里;方舱能否用起来?需要企业员工派人的,我们也非常愿意”……

  面对委员的“心急如焚”,杭文权耐心解释:闵行疫情防控指挥部的功能体系,到今天为止,区层面和街镇层面始终没有停止,部分工作组如隔离酒店、核酸检测撤了,指挥体系没多大变化;他还就大家普遍关心的用药问题、医护人员返岗及病床等问题一一作了回应 。

  方舱是否可用?“方舱医院有160张储备的重症应急床位,启用这160张需300名医务人员,要全市调配,还要有氧气”;养老院,都有内设医疗机构,国家基本药物都能进去,辉瑞和阿兹夫定在社区都有供应,医院评估后可获得。“对每家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的感染情况、死亡情况、重症情况,我们每天都在关注统计,请委员放心!我们能做好应对”!

  “您的建议会认真思考并融入到政策中去”

  除了对当下的建议,委员们还有对后疫情时代的思考,黄延焱委员建议民政和卫生部门联合,把养老床位设施做调整,增加吸氧设施、排痰功能等,为出院老人进行巩固性治疗发挥作用。 杭文权坦言,很多养老机构因资质、人员技术水平、药品设备等原因很难开展常规治疗。针对这次疫情闵行的养老院紧急采购了一批物资,家庭医生每天进入巡诊,“您的建议会认真思考并融入政策中去”。

  “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奥密克戎”,施劲东委员提出医疗机构面临的压力是空前的,他建议疫情过后不要忘记总结经验教训,各部门写份总结报告,汇总出来后就是方方面面的经验,编制相对全面完整的疫情防控网络体系,健全公卫体系,加强重大疫情防控能力,有效遏制重大传染病传播,真正为人民生命健康提供保障。

  

  “明知要感染,他们还是会冲上去”,李姬芸委员认为,大疫三年,很多医院自负盈亏,科室岗位不同,收入有别。她建议向医护发放补贴,提高劳动价值,调整劳务性费用,不能让医院完全自负盈亏。

  副区长杨辛表示,委员们的建议简短有质量,疫情对医疗系统压力非常大,他们的薪酬待遇、日常生活,尤其是基层社区医生、家庭医生队伍如何稳定,区委区政府针对医务工作者保障多次上门现场慰问,接下来会在体制机制上进行探索;同时他认为经济是基础,经济好了,才能保障人民生活,他也建议委员们多从经济发展促进民生保障角度多提建议,开会期间、闭会期间、随时随地,会将大家的建议收集好加以研究决策。

  当日委员们还就闵行发挥试点区效应、增设托幼机构及中小学教师结构性缺编,领军人才学历要求等问题提出真知灼见,区教育和人社部门负责人给予积极回应。区司法局、区医保局、区民政局、区地区办、区体育局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专题讨论会,听取委员们的讨论发言。

  

  加快城市建设

  打造宜居宜业主城区

  1月5日下午,一场有关“加快城市建设,打造宜居宜业主城区”的政协专题讨论,引得委员们竞相发言。1个多小时的时间里,13名委员从城市微更新、优化公共空间、提升交通通行能力、城中村改造等多个方面,提出了不少富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展示了委员们的界别优势和专业特长,更是其履职能力的集中呈现。

  使社区居民都能成为“梦想改造家”

  “我在查看相关资料的时候,注意到有一种叫‘城市针灸’的理念,是指在城市肌理中选择关键性‘穴位’进行治疗,从而提振城市中已经逐渐衰退的新陈代谢过程,改善城市的整体机能”。宿铭珊委员通过一个简单的类比,简单扼要地指出了“城市微更新”的意义。

  

  龙茗路上经过微更新的口袋公园

  宿铭珊委员表示,城市微更新是“人民城市人民建”的体现,如今的一些城市微更新项目缺乏人文关怀,产生了居民“不需要”的空间,同时,公众难以深度参与,对项目方案只能被动接受。“建议政府转变微更新理念,将部分权利转移给社区和居民,唤醒大家的‘主人翁’意识,同时,还要整合多方资源,建立多元协作的公众参与机制,使社区居民都能成为‘梦想改造家’”。

  孙卉委员则从另一个角度谈到了城市更新的话题,“目前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更多是依附于单体建筑设计,形式比较单调。如何打破公共空间形式单调、利用不充分、活力不足的怪圈,使城市公共空间为居民日常生活需求所用,增加城市黏性,是后续打造宜居宜业主城区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在孙卉委员看来,公共空间其活力在于聚集“人气”,“具有活力的公共空间,一定要从人活动的尺度出发‘量身定制’,从原来政府、开发商、企业等‘从上而下’的直接打造,转变为基于市民共同诉求,搭建共商共议的平台,由市民自己来创造”。

  深化功能定位,助力产城融合

  徐笑晓委员从TOD综合开发项目切入,同样谈到了城市建设中大型空间综合利用的痛点和难点。徐笑晓委员注意到如今的TOD综合开发项目相对各自为政,与周边其他项目呼应度相对较低,延展度也不强。他建议此类项目在规划之初就要深化功能定位,落实落细各项约束指标,尽早组建多学科团队,构建多功能布局,助力产城融合。

  

  TODTOWN天荟鸟瞰效果图

  此外,范娇雅委员、柳公权委员、彭崇胜委员则分别聚焦打通区区对接道路、优化交通路网、发展公共交通等话题进行了发言。朱红军委员、邢小伟委员则对提高道路建设质量提出了真知灼见。而王海波委员、吴文清委员、黄文莉委员、孔飞委员和刘竟成委员也分别围绕物业管理、无障碍环境建设、城中村改建、兰香湖水域面积综合利用、行政审批流程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打响闵行文化品牌

  增强闵行文化软实力

  当天,关于文化软实力的话题,引得14位来自不同界别的委员们“金句频出”,大家热情高涨,积极建言献策。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明华边听边记,将委员们的建议一一交代相关部门,并要求认真思考或采纳落实。

  在传承发展中增强闵行文化软实力

  “闵行特色”“文化品牌”是本场专题会上的热词。就如何用好闵行本土特色文化资源,在传承发展中增进闵行文化软实力,委员们争相发言,各抒己见。

  “华漕关帝庙有400多年历史,张家老宅年久失修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应该好好利用这些闵行特色文化资源,在保护修缮中传承发展。”范晔委员建议。

  

  七宝老街

  不少委员认为,闵行缺少属于自己的鲜明文化符号和地标,特别是老闵行地区、七宝地区,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一直没能形成品牌,应该进一步发掘培育。董全威委员提出,要加强优秀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产品,同时,对标上海著名文化地标,制定宣传政策和营造宽松的环境,促进文旅结合,助力闵行文化事业发展。

  另外,张海平委员建议,要培育弘扬闵行的“美丽文化”,“除了美丽家园、美丽街区,还要倡导市民美言美行,这个工作可以分层分类持续推进,为闵行发展形成强大的社会共识” 。

  让更多百姓从文化参与者变成传播者

  “闵行区域范围很大,除了传统官方媒体,要充分利用疫情期间集结起来的各类庞大社区群体力量,尤其是激活居民志愿者的力量,让他们由闵行文化参与者,变成文化传播的大使。 ”李晖委员的一席话引起了在座委员的共鸣。

  

  闵行城市书房颛桥馆

  随后,胡韩斌委员建议,闵行是教育高地,要把文化和教育教学结合起来,让闵行优质的文博资源变成文化教育场馆。同时,除了四大金刚等闵行特色工业旅游,还可以开拓产业旅游,把闵行的工业特色做成文旅产品,吸引各方企业家前来参观和投资。

  “阳春白雪”的文化艺术如何才能走进平常百姓的生活?来自上海戏剧学院的伍洋委员和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张玉梅委员分别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伍洋委员认为,疫情期间不少艺术演出由线下转为线上,但观看人数由以往的上千变为上万,所以需要进一步探索音乐艺术在心理治疗方面的作用,发挥其社会功效。张玉梅委员则建议,花灯是中国传统手工工艺品,要以传统节日花灯节为抓手,点亮生活色彩,修复全民心理健康,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莘庄灯会

  

  记者:陈美玲 崔松鸽 樊姝倩 覃丛丛

  摄影:张熠楠 陆乾辰

  编辑:陈美玲 崔松鸽 樊姝倩 覃丛丛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 官方微信

  如果您不想错过“今日闵行”,记得“星标”,并多点“赞”和“在看”,这样,每天新文章推送,就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号列表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