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理性看待网络亚文化,构建健康网络生态环境
网络的开放性、超地域性与交互性,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被无限扩大,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信息的传播不仅提高了时效性,扩大了覆盖面也更具热点。
网络平台不仅为网络原住民提供了虚拟空间以及话语空间,更以调侃表达,草根狂欢等形式满足网络用户多元文化需求,网络亚文化也就应时而生,广泛而深刻的融入大众生活。
近几年来,网络亚文化在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然而也明显存在娱乐边界模糊,消解主流价值观,弱化政治信念等特征,挑战着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
从B站百万粉丝UP主LexBurnur发表侮辱先烈的言论,到抖音网红张晨Rachel委婉炫富宣扬金钱至上的理念,网络亚文化的破坏性刷新着社会的容忍底线。
当今大学生群体不仅在网民群体中占比较大,还对网络亚文化有着较高的参与热情,而大学生又处于身心发展,思想活跃但缺乏判断力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大学生面对利害兼备的网络亚文化,有可能在价值追求上产生困惑,政治态度及价值取向产生偏倚,行为举止上出现偏差。
可见,网络亚文化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认知、意志、情感、价值观,逐渐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因此,为加强网络亚文化的建设,就需建立网络监管的综合治理体系,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筑牢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阵地。
基于此,以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为研究课题,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网络亚文化。
系统的梳理和探讨网络亚文化的生成、内涵、特点,以期为网络亚文化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引导提供一定理论依据与借鉴路径,更贴近大学生的心理期望与诉求。
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影响的引导对策
研究对网络亚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现状、影响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考察分析,尽可能找寻提升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相关对策建议,以保证网络亚文化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建构,并引导网络亚文化与意识形态教育齐头并进,共同繁荣。
一、理性看待网络亚文化,提升意识形态教育的构建范式
网络亚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之间已经靡然成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意识形态教育造成了冲击,但也对意识形态教育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因此,在此情境下,也不必过于“谈亚变色”,而是应该理性分析网络亚文化,最大程度上对网络亚文化的消极影响进行引导,从根源上降低其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造成的冲击。
坚持分层分类治理网络亚文化,提高意识形态教育的传播影响力
网络亚文化虽有意识地向意识形态教育示好,但是也存在背离意识形态教育的情况,如网络流行语中“黑话”频频推出,饭圈文化中的粉丝大战,网络古风文化中充斥着的非官方内容,使得大学生群体接收的网络亚文化存在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因此,在看到网络亚文化积极的、正向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网络亚文化中的糟粕和不良影响,并进行精准矫正。
从未来网络亚文化发展的趋势来看,意识形态教育也应该针对不同网络亚文化的类型以及发展情况,对其进行改造与接纳。
一方面要坚决制止网络亚文化中与意识形态教育相背离的内容。另一方面应善于汲取网络亚文化中的有益成分。
有选择地将生动有趣的网络亚文化符号嵌入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精神内核,创作更多具有意义的作品,以有趣的方式传达意识形态教育,让网络亚文化中充盈着更多来自现实世界的正能量,并在良性的发展轨道上不断前行。
增加网络亚文化的正向意见供给,形成意识形态教育的引导合力
网络亚文化在网络场域的出圈主要是由网络中追随者较多的人以及丰富的内容和形式来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网络亚文化中,意见领袖处于网络亚文化的核心位置,相比于圈层中普通成员而言,有一定的地位差别。
这些意见领袖可能是粉丝群体较多,影响力较大的UP主,博主,他们擅长依据粉丝关注的新闻热点进行议题设置并可能会掺杂非理性因素,左右大学生对某些热点问题的态度和看法,容易在大学生群体间激发起较大的舆论波澜。
主流媒体应该坚守职业道德,遵守新闻生产和传播流程的标准化,排查和过滤不良网络亚文化,尤其是要加强对各种虚假信息的甄别。
从源头上减少消极网络亚文化内容在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上的流行,以此担起提高大学生识别网络亚文化优劣的责任意识。
及时廓清大学生群体对不良网络亚文化的模糊认知,使他们能够自觉抵制网络亚文化的负面因素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因此,在意识形态教育领域注重意见领袖的培育并灵活运用网络亚文化,能够极大的增强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成效。
二、治理网络亚文化的负面倾向,构建健康优质的网络生态环境
网络亚文化不仅满足大众的娱乐需求,并给大众带来身心方面的愉悦感,但其负面影响在当今社会已屡见不鲜,并逐渐扩展到社会各领域,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功利化、文化观随意化、道德观边缘化、审美观畸形化等消极影响。
网络亚文化的兴盛弥散引起意识形态教育的关注。因此,需要强化网络空间的治理和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认同感,以此来化解网络亚文化的不良影响,维护优质的网络生态环境。
价值引领:泛娱乐化治理与优质主流作品供给相结合
“泛娱乐化”是由“娱乐化”演变而来。网络环境中的泛娱乐化主要是由网络亚文化的偏倚和真正有价的娱乐内容不能满足民众心理上的高度依赖和娱乐体验所造成的。
“泛娱乐化”现象主要是向民众传播浅薄的、庸俗的价值观念,从而使民众满足于信息猎奇的需求并达到精神上以及心理上一时的快感和安抚。
在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下,泛娱乐化会扰乱大学生的个体自主意识,从娱乐变成了“愚乐”。
因而,不断整治网络亚文化中的泛娱乐化现象,强化主流价值观对泛娱乐化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造优质的主流作品满足民众的精神世界,无疑是矫正“愚乐”乱象,净化网络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对此,应需强化意识形态教育的统领作用。强化意识形态教育的统领作用而一味地对娱乐化实行一刀切。
对其进行简单封禁,必将带来大学生的抵抗与反感,要全面对泛娱乐化现象进行治理,推进网络意识形态教育,会增进大学生对意识形态教育的认同。
除此之外,加大优质的文化作品推出也是必要之举。对此,既要充分发挥官媒打造的优质娱乐内容的主导作用,坚守媒体的素养,从源头上减少消极性质的娱乐信息,并加大优质娱乐内容的产出。还要创新和丰富的主流作品的传播形式。
主流媒体应汲取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兴媒体资源的优势,借鉴网络亚文化的传播效应,减少传播成本,提高信息交流速度。
对内只有以正向价值引导打造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凝聚力,对外制作优秀的主流作品以抵御外界的不良因素,才能确保意识形态教育的核心价值不被消解。
内容整治:底线边界明晰与审美价值重塑相协同
当社会压力越来越大,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时,大学生会倾向于在精神刺激中得到心理满足,容易将网络亚文化中的“三俗”作为自己基本的审美价值导向,导致审美的庸俗化,精神的懈怠化。
因此,不少有因刻意扮丑,装疯卖傻的网红,在扭曲的镜头前进行夸张的表演从而获得部分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实现流量变现。
整治这类现象具体需做好如下两方面,一方面,要规范网红的直播行为,守住价值底线,明晰法律道德规范,以高质量内容赋予流量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
如丁真的人气爆棚充分说明网红也能推动地方旅游产业,助力家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由此可见,合理引导网红带来的热度,才能让流量变现,真正把流量资源盘活用好。
除此之外,还有B站自制的纪录片《国家宝藏》、《传承的力量》、《人生一串》等内容,均是以贴近生活的方式为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从而引领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精神价值追求,不断在大学生娱乐场域中注入主流价值支撑。
另一方面,要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网络亚文化中某些低俗和恶俗的内容是藏匿在娱乐外衣下的,使得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沉迷。这种沉迷会导致大学生自身的审美也逐渐向低俗和恶俗的方向转变。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