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14岁750分上清华,为出国留学埋头苦读,如今定居美国,婉拒回国
原标题:14岁750分上清华,为出国留学埋头苦读,如今定居美国,婉拒回国
席慕蓉曾经说:"我终于相信,每一条走上来的路,都有它不得不跋涉的理由,每一条要走下去的路,都有它不得不那样选择的方向。"每一个做出的选择都有其缘由,都有着让当事人不得不那样选择的方向。
就如从前的留学之门打开,我国一批一批优秀学子赴洋深造,在那个年代的中国,急需优秀人才为国效力,所以他们毅然决然选择回国效力,这是他们的选择。如今在这个和平年代,海外学子是否选择回国发展,这也是他们的选择。有人学成归来,有人长居海外。
何碧玉就是后者之一,她14岁750分考入清华,现居美国,而记者问其何时回国时,她便委婉拒绝。在这个时代,我们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每一个选择都是有你自己内心决定的,有它不得不那样选择的方向。但是也需要谨记的是:勿忘初心。
一、年少有志
1985年12月2日,何碧玉出生在河南新乡。何碧玉从小便天资聪颖,背过一遍的诗文就再也不会忘记,做过的题便一定会举一反三。小小年纪的她便透露出与同龄人不一样的成熟与睿智。
十岁半的何碧玉便凭借着过人天资与聪慧进入了河南省唯一一所超常教育实验班,这是在全省几千名学生中层层选拔,最后只能有30名学生进入这个少年班。可以说是河南省最拔尖最聪明的学生才可以进去的地方。
而选拔的的压力可想而知。然而就在这如此大的压力之下,何碧玉非但没有被压力击垮,反而如鱼得水一般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顺利进入了这个特殊的少年班。有老师询问她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好成绩,她自信地说:"因为我比聪明的同学努力,比努力的同学聪明。"
事实也如她所言。进入少年班后,在所有学生集体就餐时,何碧玉总是狼吞虎咽几口,争取用最少的时间填饱肚子,然后便立即返回教室读书。等其他同学用餐完毕之后返回教室之后,何碧玉早已进入学习状态,专心学习了。
正如鲁迅所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而何碧玉便是把其他同学休息的时间都用在了读书上。所以在少年班时,她的学习进度一直在其他同学前面。在学习现有教材的同时,她会花费大量的课外时间来阅读其他相关的教材,加宽知识面的深度与宽度。
小小年纪便有大大的目标。她的目标十分明确且坚定,那就是考上清华。她的床头、桌子上贴满了她为了激励自己所贴的小纸片与横幅,其中大多数都是"清华,志在必得"这样的话。她所做的一切努力是、与坚持,都是为了离她心中的那个目标更近一点,再近一点。
这个聪慧的女孩知道自己目标的远大,所以她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天分而沾沾自喜,而是比聪明的人还要更努力。这样一个天分极高、勤奋向上且目标坚定的人,实现目标不过是时间的长短罢了。
在少年班四年,何碧玉掌握了小学乃至高中的所有课程。那年高考,她以河南省理科状元的成绩顺利进入了清华大学,至今无人打破她的高考成绩记录,成为河南众多学生心目中的"考神,"那一年,她才14岁。
二、达到目标
进入清华大学之后,何碧玉并没有放松警惕。作为一个有计划、有思想的人,她已经开始规划自己的学业生涯了,她想继续在自己所学的专业,生物领域继续深造。然而对比了全国各地的科研资源与科研教育水平,何碧玉做出了毕业之后出国深造的决定,利用最前沿的科研资源,实现自己的目标。
为了顺利出国留学,她一如在少年班时的夜以继日,专心学习,整日埋头苦读。然而有人却在学校论坛上恶意中伤她,标题名为"何碧玉谁还记得",甚至编造说何碧玉进入清华大学之后,生活不能自理。便退学回家。还有人说她忍受不了清华大学的学习压力,精神失常,休学回家。诸如此类的流言在清华大学的贴吧、论坛上比比皆是。
树大招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也许是嫉妒何碧玉的才华,也许只是单独为了博人眼球,但是专心学术的何碧玉却丝毫不在意。在网络上谣言四起时,她相信清者自清,依旧心无旁骛地学习、参加比赛,取得了优异成绩以及无数奖项,并且如愿获得了保送美国华盛顿大学的资格。
三、选择深造
进入美国华盛顿大学之后,何碧玉仍然潜心学术,凭借着努力与坚持,在美国的科研之路顺风顺水。五年后,她获得华盛顿大学神经科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中以独立研究员的身份从事她热爱的科研工作。如今的她到了美国纽约大学在医学神经科担任助理教授。
所有人都以为在她学成之后,会回到祖国,为祖国科研事业做出贡献。然而,一向出人意料的她这次也毫不意外,如今她选择定居在美国继续发展科研事业。有记者采访询问她,准备何时回到中国。何碧玉认真且严肃回答了记者这个问题:"相比起来,美国的科研环境好些,更适合我做研究。目前并没有回国的计划。"婉拒回国的意思。
有些人会讽刺她认为她崇洋媚外,胳膊肘往外拐。其实不然,她只不过是一个学术上的"疯子"罢了,只不过是遵循了内心的选择,无可厚非。
很多时候,一个人选择行走,不是因为欲望,也并非诱惑,他仅仅是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就如何碧云一般,她选择在美国继续发展,并非在美国金钱的欲望,也并非名誉的诱惑,她仅仅是听从自己的声音,最大限度地做好自己向往的事情,无关其他。
文/斋晗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