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忙焦虑“普职分流”,普通高中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别忙焦虑“普职分流”,普通高中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多样、特色,正在未来高中改革变化的关键词。

  目前,我们对此的感受还大多绕不开“普职分流”。“一半孩子将进入职业高中”的画面感直击人心,再加上职业教育的地位,的确在这一年里被多次强调,注意力聚焦于此也不意外。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分析,我们大致理解了政策背后的意图:人才结构需要发生变化。

  可一组不容忽视的数据是,参加国内高考的学生人数,已经连续三年过千万。再结合近两年本科生找工作的形势来倒推,也不难理解:为了实现人才的多样化,学校改革仅局限于“普职之间”的差异化,可能还不够。

  这就是为什么,普通高中也要“多样化”发展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写,要“鼓励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

  9月份,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设立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通知》。(当时因为“缩短学制”还引发了一阵讨论,后被官方辟谣。)12个改革试验区中,毫不意外地出现了上海,这个一直在基础教育领域走得比较前面的城市。

  2010年,上海承担国家教育综合体制改革项目“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项目”,然后开始逐步推进到特色普通高中建设。

  2017年,上海市曹杨中学正式命名揭牌,成为上海市第一所特色普通高中,并定位为以“环境素养培育”为特色。发展至今,上海市教委已分批命名共15所特色普通高中。

  那么,作为改革试验区的上海,在特色普通高中的探索经验上,能向全国输出哪些经验呢?

  曾有学者表示,高中在过去一直被认为是为大学选拔人才而育人,因而导致了同质化发展,甚至出现了评价标准仅局限于单一的应试成绩的情况。

  特色普通高中的建设,正是一种破局之策。

  上海市最早在《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的要求。紧接着,就有了《上海市推进特色普通高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

  文件对于“特色普通高中”的描述是:能主动适应上海城市功能定位、社会和地域经济发展以及学生发展的需求,有惠及全体学生、较为成熟的特色课程体系及实施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稳定独特办学风格的普通高中学校(含完全中学、十二年一贯制、十五年一贯制学校的高中部)。

  上海市教委讲,这是当前普通高中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有效满足学生全面而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必然要求。

  别忙焦虑“普职分流”,普通高中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名单

  截至目前,已有15所学校获此命名。特色涵盖八大领域,包括理工类、科技类、艺术类、语言与优秀传统文化类、体育类、商业财经金融类、法治类以及综合类。

  今年2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本市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实施意见》。对于特色普通高中建设新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培育特色普通高中项1目学校,分批命名10所左右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并对命名5年以上的特色普通高中开展复验。

  这些学校“特”在哪里?

  从办学上来说,这些学校也同样是“学生完成普通高中国家课程→参加高考→进入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在此基础上,从课程体系建构、教师队伍建设到资源共享等方面,都会略有差异。

  并且,特色普通高中还拥有一些“特权”。

  首先是招生,特色普通高中享有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也称“市重点高中”)的自荐生招生计划,“可安排不超过20%的招生计划用于招收自荐生”。也就是说,学校可以借此招收符合学校特色发展、在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

  其次是办学条件。特色普通高中的师资队伍、设备配置和经费投入等方面也会参照“市重点高中”的相应政策。

  图源:视觉中国

  简言之,政策优待、定位明确、多个区域多个领域全面开花,都是特色普通高中探索发展的有利土壤。但真正要做出“特色”,还得看内部的探索与产出。

  以上海第一所特色普通高中,位于普陀区的曹杨中学为例:该校是以“环境素养培育”为特色的。因此,学校在校园环境规划和特色实验室建设中就秉持着“校园即实验室”的理念。

  根据该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分类分层构建起了由“大环境”概念的通识教育系列、“环境·科技”类课程群、“环境·人文”类课程群、“环境·心理”类课程群和实践体验类课程群组成的“环境素养培育”特色课系统。

  

  在一整套科学严密的框架体系之下,该校还通过实践探索丰富了课程的实施策略,采用跨学科内容整合、“主题式”课程统整、实地探究体验三大策略,满足环境素养培育课程的实施要求。

  别忙焦虑“普职分流”,普通高中的“差距”也越来越大曹杨中学“主题式”课程统整示意图(来源:学校官网)

  在评价上,曹杨中学结合高考综合改革,把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并加入了评价项目及所占比例的评价规定,从而全面促进学生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视:

  以环境人文素养、环境科技素养和绿色生活践行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特色指标,对学生表现进行等第划分。由教导处、政教处和课程研究中心定期组织考试和考查,每学期进行登录,形成学生综合评价数据库,为学生发展追踪和教育改进提供依据。

  特色普通高中这个思路,已经在上海探索沉淀了几年。如今多项教育新政先后落地,我们才得以更清楚和客观地看到这种尝试背后的深意,高中向学生提供更加全面、个性、多元的教育体验,核心诉求不外如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

  这是一个场景感可大可小的话题。

  往小了说,可能是一堂课的不同组织方式;往大了说,全部学段的学校格局都将发生变化。高等教育学段有“双高计划”,义务教育阶段有“双减”和《民促法》,“特色”几乎是强调最多的一个趋势关键词。

  别忙焦虑“普职分流”,普通高中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教育在如今已经吃不开了。学校要多样化,学生要个性化。

  即使没有被命名为特色普通高中的学校,也一直在面对“教育多样化”这个命题。

  今年上海市政府印发的《上海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写: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指导,提高学生自主选择能力,完善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教学,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研学旅行等综合实践活动。探索多样化、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为不同潜质学生提供更多发展通道和空间。

  总而言之一句话,接下来高中学校的“优质”,很可能就要看它能在多大程度上拓宽思路,做出差异化。

  图源:视觉中国

  另外,还有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在研究这个选题的过程中,我发现,在高考成绩方面,特色普通高中和所谓“四校八大”还是有距离的。动辄过半的“清北复交”率,对于这些仍需要时间和空间去探测另一种育人模式的学校来说,还是相当有挑战的。

  可是话说回来,这不正是特色普通高中的应有之义吗?

  以今年被命名为特色普通高中的香山中学举例说明。

  这所学校是以“美育”为特色。在过去几年里,香山就有在持续向中央美院、中国美院等国内顶尖艺术类本科院校输送人才。今年被正式命名为特色普通高中,推测可能会以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课程建设,去把这种艺术特色“通识”化,使其成为全校范围成为它真正实现与普通高中错位发展的关键。

  高考作为一种人才选拔机制,有其难以松动的社会属性,但在这个公平的基准线之上,教育属性的多样化需求仍是必然。从这一点上说,特色普通高中的建设与发展,既是对育人者的启示,也是一种人才观的更新与升级。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EnsightEdu”(ID:kanjiaoyuSH),作者张楠。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