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高考录取率低,就代表那时的大学生水平高?这么说恐怕不公平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已经成为非常值得关注和改善的问题。只要你稍微了解一下当前的招聘现状,就会发现即便是非常普通的岗位,可能也有很多本科生、研究生在竞争。

  还有不少同学为解决燃眉之急,直接做起外卖员等根本不需要学历的工作。但相反,很多人却认为当代大学生“含水量太高”,没有好工作不意外。但是,这样评价真的公平吗?

  以前高考录取率低,就代表那时的大学生水平高?

  在不少人眼中,七八十年代的高校生,跟现在的大学生完全是两个概念。当代毕业生的含金量受到质疑,跟高考录取率有直接的关系。

  

  在很多城市已经达到了9成以上,这意味着只要你能读个正经高中,落榜的几率很小。专科生和末流本科院校的同学,进入大学后学习气氛也不浓厚,几年时光在虚度。

  再对比七八十年代的高校生,那时高考的录取率非常低。比如77年恢复高考时,大学录取总数只有27万多,录取率约4.7%左右。

  到了八零年代,录取率也只是20%左右。难怪那时候的毕业生“包分配”。就算不用分配,以这样鹤立鸡群的学历水平,也不愁没有单位留用。

  

  所以说,那时的高校生,是按照“精英模式”培养,能考上大学就足够证明与众不同。如果是稍微出名点的院校,就更是“天之骄子”。

  有时候刷到以前保存下来的画面,你也能发现,当时的大学生意气风发,眼里充满自豪和希望。现在的同学,可能很年轻时,眼里就“没了光”。

  但是这种差别,真是因为当代学生缺乏进取心吗?这代人从学历含金量,到人生态度,经常受到部分“前辈”的质疑。可是另外一个问题,却被忽视了。

  

  那就是内卷程度。总是拿以前的优点比现在的缺点,只看高考录取率就认定高校生的水平,这样恐怕不公平。

  以前的“精英”,放到现在真的能比当代学生更优秀吗

  笔者的一位高中老师就是那个时代的大学生。她却很坦然地承认,高中生的压力比那时大得多。当年虽然录取率低,但是竞争者中,有很多人根本“不是对手”。

  那时只要真的肯努力,名次很快就能有飞跃式的晋升。但越到后期,内卷越严重。现在的高中生,每天学习到12点的人少吗?但这并不能确保考上一本院校。

  

  再看看七八十年代的高考试卷,对比现在也是完全不同的难度系数。当然,这是因为那时的教育资源和水平都有限。对于当时的学生,学到这些已经不错。

  每个时代的学生都有自身的特点和局限,以及要面对的困难。只是有些家长和“业内前辈”,总爱用高高在上的视角去批判后生,认为自己才是精英,现在的大学生太“水”。

  

  可是,以前的“精英”放到现在,真的能确保水平比年轻大学生更高吗?答案显然不能肯定。只不过是已经“占领高峰”的人,可以设置更多门槛来阻挡后来者。

  当代大学生能吃到的红利明显减少了,“过来人”别忘了这个事实

  现在的高校生里,确实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基本是混日子、混文凭的状态。这种现象我们不能否认。但是从整体上讲,这代学生的勤奋指数,还真的胜过以前。

  可即便如此,哪怕毕业生只是想“准点下班”,有时间谈朋友、有时间休息,也会被一些“过来人”指责不求上进。

  

  很多前辈忘记了,自己之所以能获得良好的发展空间,是站在时代肩膀上的结果。虽然这些收获离不开努力,但是别夸大了自身的能力。

  当代大学生能吃到的“红利”越来越少,工作门槛在不断升高,很多岗位其实并不需要高学历。但是平均工资水平却并不理想。

  这代表着对年轻人而言,奋斗的回报率明显降低。所以,很多家长已经不像以前对学生的成绩过于计较,尤其儿童时期,以快乐教育为主。

  

  一些“过来人”在获得优先权的同时,不要忘了时代带来的逆袭机遇。这样才能更全面地评价自己和别人。

  【话题】你如何看待两代高校生呢?

  犯罪片